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学校党建>>理论学习>>文章内容
2020年7月党课学习材料:《四个廉洁故事》
发布时间:2020-07-09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徐峰

故事一:                    胡耀福进京

这里讲的胡耀福,就是原党和国家领导人胡耀邦的哥哥。胡耀福进京,到底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事情发生在1985年7月,胡耀邦生病的消息传到家乡,胡耀福老人再也沉不住气了,决定赴京探望弟弟。走之前,他用一个小铁桶装了10斤自己家里榨的茶油,还有5斤红豆,这是弟弟胡耀邦爱吃的家乡土特产。那时候,办身份证还没普及,为了减少旅途麻烦,他临出发前在村委会开了一张介绍信。

在长沙火车站,排了很长时间的队,才购得一张长沙开往北京的火车站票。进入拥挤的过道,天气炎热,他将油桶塞在别人的座位下面,将装红豆的布袋放下坐着,但是坐在过道里妨碍别人过往,人家的脚印,在他身上印了一道道痕迹,没过多久,一身就脏兮兮的了。无奈,他来到厕所门口,倚门而坐,背靠着厕所门,舒坦多了。

可没舒坦多久,又不时被上厕所的旅客叫开。一位女乘务员见他一副乞丐盲流模样坐在厕所门前,便上前冷冷地问道:“你是哪里人,去哪儿?有证明么?”

胡耀福立刻说:“有,有。”便从衣袋里掏出一张揉得皱巴巴的材料纸。女乘务员接过去,只见那材料纸上这么写道:“兹有我村村民胡耀福同志前往北京探亲,其弟胡耀邦系党中央总书记。特此证明,浏阳县中和乡苍坊村委会。”

女乘务员看了之后,大吃一惊:“什么,你是胡耀邦的哥哥?!”女乘务员的叫喊吸引了周围的旅客,众人的目光一齐投向这位一身脏兮兮的老人。这还用证明吗,因为兄弟俩的相貌一模一样!

列车上顿时引起了一阵小小的骚动,旅客们纷纷起身让座,女乘务员一把牵着老人的手,甜甜地笑了:“胡大爷,您跟我来,先洗一洗,然后到卧铺上睡一觉。” 胡耀福摇了摇头,说:“洗一洗可以,这卧铺就不要了,我没有那么多钱。”

旅客纷纷掏钱,女乘务员说:“大爷,您只管放心,不用您掏钱!”老人闻言,颇有几分惊恐地挣脱女乘务员的手,说道:“啊,那不行不行,如果——”,他立刻打住,没有说出“如果”的下文,那“下文”是——如果弟弟知道了,又会生气了。

这个故事不长,看起来也不是个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说实话,这个故事看过很多遍,每看一遍,我都会久久沉思、感慨万千;每看一遍,我都会躬身自省、自警自励;每看一遍,我都会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增添一分敬仰敬重,都会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增添一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如果,胡耀邦让身边工作人员打电话安排一声,哥哥还至于这样寒酸进京吗?如果,当地党委政府派专人送胡耀福进京,胡耀福还会被列车工作人员当成乞丐盲流吗?如果,胡耀福早早亮明自己的身份,火车站还至于只给他一张站票吗?为什么,胡耀邦没有让身边工作人员打电话安排一声?为什么,当地党委政府没有派专人送胡耀福进京?为什么,胡耀福不去亮明自己的身份?为什么,胡耀福同志在被乘务员安排卧铺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弟弟该生气了?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胡耀邦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给了我们答案,总书记这样讲,“我们纪念胡耀邦同志,就是要学习他公道正派、廉洁自律的崇高风范。他对腐败行为深恶痛绝,严肃指出要用最大的决心、最大的毅力、最大的韧性狠抓贪污腐败、以权谋私这件事。对自己和家人,胡耀邦同志的要求格外严格,他说共产党人是给人民办事的,不是给一家一族办事的!” 

“共产党人是给人民办事的,不是给一家一族办事的!”这掷地有声的话语,正是胡耀邦同志牢记党的宗旨、践行党的宗旨的生动写照!胡耀邦同志虽身居高位,但从不搞特殊化。他不光严格要求自己,还严格要求自己的亲属,并对自己亲友立下了“两不准”:不准亲友上京找他办事,不准亲友打他招牌出去办事。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这也是胡耀邦身边工作人员不敢打电话安排、当地党委政府没有派专人送、胡耀福不去亮明自己身份的原因。因为大家都知道,谁违背了“两不准”,谁动用了特权,胡耀邦会生气,后果很严重。

胡耀邦同志作为党中央总书记,对亲属的要求竟如此之严,我们作为领导干部,我们对自己的亲属要求的怎么样?我们都应该反思有没有做到“共产党人是给人民办事的,不是给一家一族办事的”这样一个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在管好自己的同时,严格要求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党员领导干部,既是单位的栋梁,也是家里的顶梁柱。大量正反典型一次次证明,党员领导干部家庭风气正,事业才能枝叶茂盛。

“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这是胡耀邦同志题写的一副对联,也是他一生的座右铭,体现了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折射了胡耀邦同志“心在人民,利归天下”“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崇高品德和精神风范。今天,我们向胡耀邦同志学习,就是要学习他一身正气、品节高尚,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懂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这里,我想起林则徐写的一副对联,“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意思就是说“如果子孙后代像我这么廉洁,留钱给他干什么,他本来就很贤慧和聪明,我把钱和财产留给他反而损害了他奋斗的意志;子孙不如我,那留钱给他,反而使他好逸恶劳,坐吃山空,留的钱越多,他就越是胡作非为,越是增加其过错。”历史和现实一再启示人们:人生最重要的是给子女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正确处理公与私、情与法的关系,抓好自身修养,管好家人,从点滴小事做起,做到廉洁自律、廉洁用权、廉洁齐家,培育和建设良好家风。

故事来源:https://{域名已经过期}/a/292504072_99926398

故事二:               『辛苦指数』与『幸福指数』

“辛苦指数“与“求福指数”是一对矛盾,而且是一对不小的于盾。有相当一部分党员干部,在这对矛盾面前愁眉苦脸、束手无策。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廖俊波化解这对矛盾的方法很简单,那就是:用自己的“辛苦指数”去换群众的“幸福指数”。

“辛苦指数”是自己的,而换来的“幸福指数”是属于群众的。实际上,二者不太等价,也不够公平。可这种“不等价”“不公平”对廖俊波来说,却是最等价、最公平的。他多次对家人讲:“组织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唯有加倍努力,才能报答党的厚爱和人民的信任。”在廖俊波看来,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只有把担当放在首位,带领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用勤奋、实干、严谨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画卷,止群众共享,才是最公平的,也是最有价值的。自己付出的辛苦再多,也是有意义的。

那么,廖俊波的“辛苦指数”有多大呢?他对群众充满感情,始终情记着群众的冷限安危。他把群众当亲人,用心用情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在福建省政和县工作期间,廖俊波在群众最关切的脱贫攻坚、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方面都交出了出色的答卷。在他的带领下,政和县山乡巨变交,财议总收人、CDP、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等都实现了极大的增长,一个全新的生机物勃的政和度现在人们面前。廖俊波还创造了在传统农业县建起省级工业园区的“政和速度”。3年多时间,他使全县贫困人口减少了3万多人,脱贫率达69.1%;他离开政和时,全县财政总收人翻了2倍多,连续3年进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实现了贫困县脱胎换骨的蜕变。毫不夸张地说,廖俊波所担任的岗位做的都是“背石头上山”的重活累活,需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但他始终乐在其中,总有使不完的劲儿。

廖俊波把自己的“辛苦指数”都换成了百姓的“幸福指数”,然而自己跟自己比,“辛苦指数”虽然高了,“幸福指数”却没有提高。他把全县的GDP搞上去了,自己家的GDP却没有跟着搞上去:他的妻子工作近30年,仍然是普通教师,始终在教学一线打拼;一家人住在普通的居民楼里,家中装修简朴、陈设简单………这就是廖俊波的“换”。

也有另一种“换”:有些党员干部的“辛苦指数”只为了换取自己的“幸福指数”。自己的付出都是为了日后有所回报。自己付出了,而且比一般人付出的多,那么在收获的时候,自然就该比别人得到更多的回报。在他们看来,这才是真正的“等价交换”。这时候,他们才觉得自己的“辛苦指数”没有白白付出,才觉得“辛苦”换来的有所值。这种“换”,是利已主义的“换”。只是追求这种“换”的人,难免会在付出之时患得患失、指轻怕重,犹犹豫豫、彷徨不定。

当然,还有一种“换”,那就是看到以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幸福指数”的人多,便跟着一起“换”;人少,便躲在一旁;看到人家干得实在,便跟着卖力;否则,就混在其中滥擎充数….…

“辛苦指数”与“幸福指数”之间,究竟应该怎样“换”?

看看廖俊波吧!他的“换”,是发自内心、真心实意、充满感情、脚踏实地的。只有拿真心去“换”、拿实干去“换”的干部,才会被人民群众牢牢地记在心上。

向廖俊波学习吧!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真心实意地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让老百姓念共产党的好、念党的干部的好,这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换”。

材料来源:《党课》,2020年5月P85-P87,作者:郭庆晨。

故事三:                    他在贪图安逸中步步沉沦

李兵,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林业局原党组成员、副局长,2019年4月,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组织审查调查,并被采取留置措施。2019年8月,被开除党籍和公职,并被移送检察机关依法审查起诉。2020年2月,因犯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8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23万元。

追求“四小”,在违纪违法路上越走越远

2011年12月,李兵从乡镇调任县林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他看到身边的一些商人和朋友挣钱快、出手大方,心态渐渐失衡,开始热衷于建“小圈子”、过“小日子”、享“小情调”、受“小恩惠”,最后越陷越深。

当了县林业局副局长后,李兵身边围了一群以管理对象、老板为主的“朋友”,并经常与一些趣味相投的“朋友”聚会,逐渐形成了固定的“小圈子”。李兵认为这是自己人脉好、人气旺、气场足的表现。办案人员发现,李兵从违纪到违法犯罪,均与圈内“朋友”有关:到外省参加同学会,全程由“圈内”老板开车接送,费用由老板承担;2012年至2018年,李兵收的钱款也都是圈内“朋友”所送。

李兵信奉“不论官大官小、钱多钱少,小日子一定要过好”,经常说“该吃吃、该喝喝,千里求官只为嘴”,抽名烟喝名酒,一味追求过舒坦日子。李兵在山东挂职期间还专门给下属单位打电话,让他们转款过去供其吃喝开销。李兵常以情调高雅自居,热衷于出入休闲娱乐场所,饭中喝点酒,饭后唱点歌,全然不顾党员干部的形象。

李兵认为自己大小算个领导,老板们为其埋单理所应当,乐于“被服侍”、享受“被奉承”,底线逐步失守。他不仅接受管理服务对象宴请,还多次要管理服务对象为其请客吃饭埋单。到云南大理考察,他接受老板赠送的茶饼;到广西参加会议,他接受老板出资的旅游和赠送的茶叶、香烟、茶壶………“贪图小恩小惠,久而久之,终被‘围猎’。”李兵说。后来他的胃口越来越大。2017年,直接收受某公司一辆高档轿车,2018年单笔受贿金额达20万元人民币。

干里之堤,溃于蚁穴,李兵从“四小”一步步跌入违纪违法的深渊。“扶正”落空、想在经济上弥补“劳苦”李兵参加工作后,一路顺风顺水,先后任彭水县普子镇副镇长、高谷镇副镇长、郁山镇镇长。对此,李兵曾经倍感珍惜,告诫自己“在其位必谋好政”。

然而,调到县林业局工作后,历经几次干部调整,他均未能如愿被“扶正”,深受打击。他对办案人员说,屡遭“挫折”,心态逐渐扭曲了。“在领导岗位上工作近20年,自感提拔、升迁无望,就提前规划自己的晚年,想在经济上弥补自己多年工作的‘劳苦’。”李兵说。在这种错误心态的驱使下,李兵在和老板们的交往中逐步失去“方寸”,从提防被“围猎”到甘于被“围猎”,早已把早前的自我告诚忘得一干二净。

2017年,李兵邀约一“圈内”企业老板投资购买县城内某小区房屋,提出向该老板借款200万元。因资金紧张,该老板只借了20万元。之后,在李兵的多次催促下,该老板只得去银行贷款170万元借给事民,却只收到李兵出具的一张借条。同时,李兵还找另一“圈内“老松借款30万元,也未约定利息及还款时间。“借”了钱,李兵没有忘记“投桃报李”,后来他利用分管营林造林、退耕还林工作的职务便利,帮助有关企业谋取利益。
    自欺欺人,对抗组织审查

“我们之间的事你知我知、天知地知。”李兵和商人老板交“朋友”时,自认为彼此关系“铁”,又为他们谋取了经济上的利益,捏着他们的“钱袋子”,永远不会被出卖。

2019年3月,李兵得知送他高档轿车的那家公司正在接受调查,担心自己收受轿车的事情败露,多次与妻子、该公司老板等人统一口径。被留置后,李兵心存侥幸,屡次作虚假供述,先后谎称轿车是自己拿钱安排人帮忙购买的、属于入股分红所得,企图蒙混过关。

办案人员说,他们一方面坚持深入调查取证,一方面秉持治病救人的方针,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审查调查全过程,耐心细致地做李兵的思想工作,和他一起学习党章,让其回顾在乡镇工作的奋斗历程,李兵逐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此刻,后悔、惭愧都于事无补,唯有积极配合调查,坦诚面对,悔罪认罚。”在审查调查人员的耐心教育下,李兵最终交代了违纪违法问题。

材料来源:《党支部工作指导》,2020年6月P94-P95,作者:乔子轩。

故事四:                 祸”起公款报销一条香烟

5月14日,西藏自治区纪委监委通报了工布江达县金达镇卫生院原院长嘎玛觉旦严重违纪违法案件移送后的判决结果。

通报称,2019年7月15日,工布江达县纪委监委对嘎玛觉旦涉嫌严重违纪违法问题进行立案审查调查。因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违规发放津贴福利、公款吃喝;违反工作纪律,违规公款垫付党费;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骗取国家资金归个人使用,涉嫌贪污犯罪,嘎玛觉旦2019年8月30日被开除党籍和公职,并被移送检察机关依法审查起诉。法院审理查明:被告人嘎玛觉旦利用职务便利侵吞公款80余万元;利用职务便利非法占有公款3万余元。今年3月31日,嘎玛觉旦因犯贪污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8个月,被追缴违法所得并处罚金人民币25万元。

事件回顾

2014年10月,嘎玛觉旦担任金达镇卫生院院长,做了26年医师的嘎玛觉旦第一次品尝到权力的味道。

2015年5月2日,嘎玛觉旦从金达镇某批发店购买了价值450元的某品牌香烟一条。

“来来来,你们把这几盒烟拿去抽。”

“院长,您平时对我们已经很照顾了,抽个烟怎么能让您自掏腰包”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与下属闲聊的几句话,让嘎玛觉旦心念一动。犹豫了许久,他拨通了财务室的电话:“过来一下,我问问院里账目情况…”很快,经嘎玛觉旦签字同意,买烟的花销从卫生院门诊资金中予以报销,公款私用的“大门”从此被打开。

“说实话,第一次用公家的钱给自己买烟,还是有些紧张,担心被人发现,甚至每次走到县纪委门口,我都不敢与人高声说话。”3个多月过去了,没有出现任何“风吹草动”,嘎玛觉旦惴惴不安的心渐渐恢复了平静。很快,就有了第二次、第三次…嘎玛觉旦如法炮制,先后5次用卫生院门诊游金报销了5735元吃喝费用。不仅如此,他还用门诊遗金违规给全院干部职工发放下乡、加班等补助,共计6.98万元,从门诊旗全中列支1.47万余元购买多功能警用大衣…大笔一挥,便能以公用名义将公款挪作他用,这让嘎玛觉旦感觉很“爽”,但这已然不能满足其不断鹰胀的私欲。

近年来,为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条件,逐步解决农牧民看病就医难问题,西藏不断加强以县卫生服务中心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牧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并启动了健康扶贫保障工程等项目。2015年以来,政府每年为金达镇拨付一定数额的惠民资金,供当地群众免费体检。同时,还给金达镇卫生院拨付了专项资金,供其改善医疗卫生条件、防治地方病等。“专项资金每年都不同,少的时候有70多万元,多的时候有100多万元。”工布江达县财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嘎玛觉旦打起了专项资金的主意。他用个人账户替代单位对公账户,并私刻单位财务人员吉某印章:以还药款的名义先后六次以规资要形式从单位对公账户中提取公用经费,通过开具虚假票据、制作假账、虚列支出、打白条等手段侵吞专项资金80余万元。同时,采取收入不入账、重复报账等方式,非法占有公款3万余元。

查处经过

2018年7月,工布江达县委巡察组对金达镇开展巡察,发现该镇卫生院存在“打白条、不做账,没有对公账户,财务管理混乱”等问题,并将有关人员违纪违法问题线索移交县纪委监委。工布江达县纪委监委随即成立专班展开初核。初核组兵分两路,一路到县、镇有关部门调取拨款清单、银行流水等资料,对全镇居民接受体检等情况进行摸排;另一路走访有关群众和餐馆、批发店老板等人员了解情况。在初步掌握嘎玛觉旦相关违纪违法事实后,2019年7月15日,工布江达县纪委监委决定对嘎玛觉日涉嫌违纪违法问题立案审查调查。

审查调查之初,嘎玛觉旦还抱有侥幸心理,一问三不知。但在术量确凿的证据面前,加之审查调查组认真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嘎玛觉旦最终交代了全部违纪违法事实。

一旦得了‘贪腐病’,再想病愈如初就难了。我本来都要退休了,这下不仅坑了自己,也害了家人!”嘎玛觉旦悔不当初。

    材料来源:《党支部工作指导》,2020年6月P96-P97,作者:邓青、欧小苏。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