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对象: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员深化对全面依法治国这一战略任务的理解,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进行国家和社会治理的能力。
本节党课内容提要:
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依法治国提出了更高要求。决战决胜关键时期,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上下更大功夫、做更多努力。
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咯,也是我们党面对重大风险挑战,处变不惊、临危不乱的法宝。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要求在法治轨道上统筹推进各项防控工作,保障疫情防控工作顺利开展。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执政兴国、治国理政的坚定决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在走什么样的法治道路问题上,必须向全社会释放正确而明确的信号,指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正确方向,统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认识和行动。 ——习近平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强调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突出了法治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并明确指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显著优势之一。
一、全面依法治国是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重大战略部署
把全面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来推进,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一个显著特点和重大战略部署。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全面依法治国这一具有标志性、创新性、战略性的重要理论和实践命题,突出强调“全面”,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在更加全面广泛的层次上谋划和推进依法治国,体现了这场革命的深刻性。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和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总蓝图、路线图和施工图,确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形成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等重要原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作了全面规划部署。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九大报告在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把全面依法治国列人“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的基本内容之一,并明确了依法治国的进度表—到2035年完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建设,到本世纪中叶完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目标,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强国梦的新篇章。
我们党是执政党,坚持依法执政,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重大作用。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
——习近平
纲举目张,执本末从。在党的领导下,我国法治建设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制度建设全面加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深入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相互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益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开启了新征程。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们党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必须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促进社会主义法治迈向良法善治的新境界。
二、推进全面依法治国 必须加强党的领导
2018年,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正式组建,这是我们党的历史上第一次设立这样的机构,目的就是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集中统一领导,统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工作。
纵观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定海神针”。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形成并不断完善以亮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各方面总体上都有法可依;我们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使行政权力运行更加规范,公民权利保障更加有力;我们推动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繁荣发展,全社会法治信仰、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法治思维明显增强,等等。可以说,没有党的坚强领导和有力推动,就没有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法治中国建设就无法顺利进行。
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一方面,我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反映了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取得的成果,确立了在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因此,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首先必须依宪治国,必须按照宪法的要求,不断加强党的领导。另一方面,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至关重要。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反过来,党的领导也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党要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统一起来,通过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善于运用民主集中制原则维护党和国家权成、维护全党全国团结统一。
三、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
要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贯彻新发展理念,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相适应,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相协同,扎扎实实把全面依法治国推向前进,确保制度设计行得通、真管用,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 ——习近平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在“四个全面”中,全面依法治国具有基础性、保障性作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系统概括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的显著优势”就是其中之一。
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治制。古往今来,成功的执政者无不视立法为治国之要务、理政之圭桌。放眼世界,大凡社会治理得好的国家和地区,都拥有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国情复杂,要保证国家统一、法制统一、政令统一、市场统一,必须坚守法治、遵循法律。只有法治才能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制度保障。全面依法治国涉及国家治理各个方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努力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
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依法治国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也是我们党面对重大风险挑战而能够处变不惊、临危不乱的法宝。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依法治国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优势得到了强有力的彰显。党中央依法审慎决策,加强风险评估,科学研判形势,精准把握疫情。各省、市、自治区依据《传染病防治法》《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纷纷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通过及时公开信息、征用防疫物资、实行交通管制,对疑似人群进行严格筛查、医学随访和全程管控等举措遏制疫情蔓延,既符合人民安全需要,也符合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同时,各地各部门高举法治利剑,对挟病伤医、哄抬物价、隐瞒病情、造谣传谣等违法问题给予严厉打击,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有力法治保障,有效维护了疫情期间社会安定有序。
“法者,治之端也”。在我国这样一个超大规模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面依法治国,是我国历史上一次国家治理的深刻变革,也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坚实保障。继续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就能让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法治轨道上不断前进,确保党和国家事业蓬勃发展、长治久安。
四、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各级领导干部在推进依法治国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带动全党全国一起努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上不断见到新成效。
——习近平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当前,我们正处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阶段,依法治国在改革发展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发凸显。我们必须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不断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
科学立法是依法治国的前提。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是建设法治政府、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的前提与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需要科学、和谐、严谨的立法体系与明确、可行、完备的法律规范加以保障。从“有法可依”到“科学立法”,是我们党对立法工作的要求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标志。当前,特别要处理好改革和法治的关系,做到立法决策和改革决策相衔接、相统。凡属重大改革要于法有据,不允许随意突破法律红线;同时,立法要主动适应改革发展需要,不能成为改革的“绊马索”。
严格执法是依法治国的关键。执法者的权力由人民赋予,职责由法律界定,每一位执法者都身负重大使命。只有解决好执法不规范、不严明、不透明、不公正、不文明等问题,杜绝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逐利违法、狗私枉法等行为,才能确保法律的有效实施,才能树立法治权威,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信任。当前,能不能做到依法治国,关键在于党能不能坚持依法执政,各级政府能不能依法行政。党员干部必须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切实做到依宪执政、依法行政,一言一行都要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公正司法是依法治国的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依法治国,必须紧紧围绕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来进行。公平正义是人民群众对法律最强烈的诉求与期盼,法治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是我们党对人民群众作出的庄严承诺。司法行政机关是国家法治建设的重要力量,在改革发展的浪潮中,应准确把握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在党的领导下遵循司法规律,优化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司法体制体系,提高司法效率与质量,提升司法公信力。与此同时,必须旗帜鲜明反对司法腐败,深入推进司法改革,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体制机制。
全民守法是依法治国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全民守法。”人民的真心拥护与真诚信即是法律权威之源,也是法治中国的精神内核。全民知法、懂法、信法、守法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基础,是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基石,更是政府执法监督的利器。推进全民守法,必须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坚持法制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来抓。只有让法治精神融人社会文化,让法治精神融人民族精神,依法治国的基础才会牢不可破。同时,作为党的执政骨干,党员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政策法规的执行者,更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做全面依法治国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为全社会树立榜样。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全面依法治国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改革任务。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途中,我们要继续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砥砺前行,充分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积极作用,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取得新成效。
材料来源:《党课》,2020年5月P8-P17,作者:段威,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科技大学基地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