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对象: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员深入领会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自觉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教学提示:教学过程中可适当引用教学参考之内容。
本节党课内容提要: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对于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对于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确保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广大党员干部要充分认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重大意义,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党课开讲: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和长远出发,重点研究了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系统部署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重点完善的重大体制机制改革和需要推进的重点工作任务,深刻回答了“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深刻阐明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和根本保证,是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一、正确认识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内涵实质
我国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的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国防军队、党的建设等方面。国家治理能力指运用这套国家制度体系来管理国家的能力,体现在方方面面,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国家治理体系是一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的总称。国家治理能力是将制度付诸实施,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实际治理效能,将制度构建的国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国防军队、党建等的“应然”状态转化为实际运行中的“实然”状态的能力。总而言之,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
二、纵深理解我国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理论发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出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法,并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此时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个描绘改革目标层面的概念。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十三五”时期要实现“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此时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已经深入具体到“各方面”“各领域”中,需要推进的重点工作领域更加明确。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推出336项重大改革举措,经过几年的努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成效显著,主要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下了坚实基础。因此,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了和“两个一百年”目标分阶段实现相符合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战略目标——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国家一切法律、制度的根本。党的十九届二中全会做出随着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发展宪法的战略决定,从根本大法层面使法律制度与时俱进,对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导向,做出了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从国家机构改革层面完善了国家治理能力。
我们要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运用制度威力应对风险挑战的冲击。
——习近平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十八届三中、五中全会和十九大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治理体系目标逐步清晰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扎实有序推进的基础上,把握新形势、抓在新机遇,做出了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制度和治理领域的重大战略规划,全面构建了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理论框架,并进行了高度概括的实践总结,体现了高度的制度自信。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历史性成就做了科学的评价,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回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并且聚焦13个方面的制度支撑明确提出“坚持和完善”的具体要求。
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根据全面深化改革目标提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是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作出的战略规划与部署,更具有全局性眼光和视野,开辟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境界。
三、全面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的逻辑背景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用一次中央全会专门研究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问题并作出决定,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是第一次。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在这样一个承前启后又意义重大的历史关头,我们认真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凝练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上归纳了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为我们未来的发展和“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的实现,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上提出了新要求和新对策,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制度方略。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任何一项制度都不可能是孤立的、碎片化的存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总结的13个“显著优势”形成一个牢固的制度框架,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诸多方面,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在新时代的继承和发展,其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全面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的理论逻辑。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现实意义,可以用习近平总书记就《决定》起草情况向全会作的说明中的三点进行高度概括——第一,这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任务;第二,这是把新时代改革开放推向前进的根本要求;第三,这是应对风险挑战、赢得主动的有力保证。这三点是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的实践逻辑。
四、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的总体目标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这就是“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二〇三五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这个整体目标是以“三步走”呈现出来的一—第一步是我们的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对应的时间节点是“两个一百年”中的第一个一百年,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第二步是制度“更加完善”,对应的时间节点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从二〇二〇到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中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整个社会发展的整体目标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之相对应的是“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三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对应的时间节点是“两个一百年”中的第二个一百年,即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时,与之相匹配,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上,我们要“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三个步骤是建立在改革实践的基础上的,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稳扎稳打,层层推进,并且都和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时间节点一一对应、环环相扣。可以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部署,实际上是党的十九大精神在制度建设和制度效能发挥上的具体部署和实施。
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邓小平
五、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的显著优势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深刻认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做了科学定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十四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同时,《决定》用长达600字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具体分析这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涵盖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全面依法治国、全国一盘棋、民族团结、基本经济制度、文化、以人民为中心、改革创新、人才、军队、祖国统一与“一国两制”、外交等方面,其逻辑清晰、内容明确、内涵深刻。进一步梳理,这13个“显著优势”基本上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十四个坚持”涵盖的大类内容相一致,科李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据。
13个“显著优势”是有机联系的整体,不能割裂开来去认识,应当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高度,从整个制度框架整体性的视角,从全面深化改革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的视角,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时代化创新性的视角来深入理解。只有将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才能确保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社会安宁、国家统一,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 ——习近平
六、切实推进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国家制度是基础,是管根本、管全局、管长远、管方向的;国家治理就是保障把制度落到实处。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是制度优势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治理效能,要把国家制度的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的效能,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还需要因时因势,依据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具体施策。
要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从制度上保障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我国的国家治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国家治理,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因此,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是坚持和完善其他领域的制度体系的前提、基础和主线。只有在制度上不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才能使党的初心和使命具体地体现在党治国理政的一切领域和一切环节,在根本上保障国家治理的人民性价值和国家治理效能的提升。
要坚持鲜明的人民立场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国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国家治理的根本目标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因此,无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一系列显著优势还是制度体系,在根本上都是统一的,即统一于党的人民立场和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都是为了推动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要把制度自信与制度改革完善统一起来。人类制度史上没有尽善尽美的制度,制度总是根据时代进步、国家发展和人民需要而不断发展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论及制度自信和制度改革完善的关系。因此,我们要把坚持制度自信和推动制度改革完善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完成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改革的过程就是破除旧制度、旧体制的弊端,完善和建立新制度、新体制的过程。改革永远在路上,国家治理现代化效能的释放和充分发挥,也只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实现。
材料来源:《党课》,2019年12月P8-P17,作者:杨新莹,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科技大学基地研究员、天津市高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联盟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