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单导学”模式教学案例反思
——“后进生”的转化
榆中县银山乡孙家湾小学杨 艳 星
一、问题的提出
“活动单导学”模式,是指以“活动单”为媒介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合作学习,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它是通过“活动单”的形式呈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活动方案,通过教师引导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单导学”模式为素质教育的实施与深化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是顺应现代教育发展要求的。在“活动单导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我们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的进步。但是,在用活动单组织教学的过程中也有个别同学课堂表现并不是很积极。在《大数的认识》 “用万做单位的数”新授课的课堂活动中,我发现有一个小组表现得很不积极,其中有一位同学独自在看书,游离于小组活动之外。发现问题后,我有意走近他们小组,并适当参与他们的小组讨论。这时那位同学才勉为其难地加入到小组的活动中来。随后,在接下来的成果展示环节中,那位同学将头埋得很低,让人感觉他很紧张,深怕有人会喊到他。于是我就有意让他来展示学习成果,将检测反馈的选择答案写在黑板上。结果,有四个人展示成果,有两个人全对,一个人错两条,而他一个人就错了六题。下课的时候我特地朝他看去,意思在提醒他“今天怎么了,表现不佳啊!”他发觉我在看他,立即将目光转移到其他地方。
那天下午,我正准备下了第二课以后找那位同学进行交流的时候,发现他写了一张纸条放在我的办公桌上。写道“老师,您好!今天做的题目,我错了很多,订正了以后,我还有几条没有弄懂。最近讲的感觉很抽象。在小组讨论的时候,我总感觉跟不上、不能理解。老师,我该怎么办啊?”看了以后,我感觉很吃惊,这怎么行啊!这样下去,问题岂不严重!同时我又想到,班上是不是还有其他的同学也有这样的问题呢?
二、问题的症结
课间,我找到了那位同学与他进行交流。在进一步的交流中我发现他有这样的想法已经有了一段时间。看着他眉头紧锁的样子,我感觉到问题的严重性。
随后我在班上做了问卷调查,进一步了解同学们的学习情况,看看其他同学是否也存在这种情况。结果发现绝大多数都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效果明显,能够充分调动课堂的积极性,但是也有四五位同学觉得,小组活动时自己因为基础较差,不能融入到小组的合作学习中来,觉得所学知识比较抽象难懂。
三、问题的解决 1.原因分析
长期以来,有些学生的学习“死板硬套”。脱离实际,学习效果差竟成顽症。虽经努力克服,但仍未见多大改观。由于长期学习方法不当,导致学习费劲、学习成绩差,进而对学习失去兴趣。对学习失去兴趣,必然又会导致学习效率低、学习效果差,如此便进入恶性循环。在我们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对“后进生”的教学确实是一件复杂而艰巨的任务。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智力是彼此相互独立、以多元方式存在的,智力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个体之间智力差异,而且学生存在差异性的发展。有些学生可能擅长数学而不擅长语文,而另一部分人可能正好相反。学习能力差异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由于兴趣、爱好、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因素的差异,学习成绩必然会有较大的差距。由于基础、兴趣、特长方面的原因,“后进生”在学习上本来就有困难,完成同样的学习任务,“后进生”必然要比成绩较好的同学花更多的时间,甚至于要多花几倍的时间。
2.策略和方案
经过思考和探索。在活动单设计的过程中,我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促进“后进生”的转化:
(1)课前做好预习,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教师要提高课堂效率关键是要激发学生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预习在这一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有些“后进生”听课感觉费劲,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教材内容比较陌生,没有能够及时做好预习工作。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搞好预习,为此我特地在教学活动单中,设臵了预习模块。一般预习模块的设臵要讲究方法,在预习的设计中必须体现:目的性、参与性、差异性、生成性、趣味性。问题的设臵要尽量简洁、生活化、实际化,学生一般都可以轻松完成,否则预习任务过重,会使学生感到厌烦。
这样,通过对课本知识的预习,恰到好处的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加深对课本知识的印象,在讲授新课时,不至于感到陌生,能做到有的放矢。实践证明,绝大多数同学有这样的预习要求,他们感到有很多丰富多彩的新知识在等着他们探索、发现。
(2)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在《论语》中说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讲的就是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可见,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数学课是小学教育的主阵地,担负着重要职责,但有些学生看来,数学内容枯燥乏味。有这样的想法,在学习的时候就没有方法可言,对数学的学习必然不会产生应有兴趣。结果导致学习就是死学,学习成绩当然不理想。由此可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至关重要,对提高小学数学课的教学效果具有直接的作用。而在“活动单导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具有一定感情色彩、形象生动的具体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活动单的设计过程中,我有意的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情景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讲解《口算除法》时,设计一个问题情境:“学校为布臵环境买了80个气球,准备分给4个班。根据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自己解答。”结果,学生都乐意说,也有话可说,因为这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加讨论。我在此基础上给予点拨、概括和总结,从而得出答案。比空洞的说教,更能让学生容易理解、掌握,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的轻松!
(3)加强小组合作,努力形成优势互补、互帮互促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合作学习小组的作用,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更多地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乐趣中学、体验中学、合作中学、探索中学……从而获得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我根据学生的个性、能力、心理、性别等因素,把学生分成四到五人一个小组。每组根据学习成绩调配好、中、差三类学生。这样既有利于优等生带动中等生的“拔高”学习,又能帮助差生的“达标”学习,组内形成优势互补、互帮互促的学习氛围。组间水平的大体平衡也有利于各组展开公平竞争。
(4)根据学生的学习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原则之一。根据学生的学习差异组织教学,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美国心理学家琼斯曾做过一项实验研究,对两个程度相同的班级进行试验,实验班级采用适应个性的因材施教,另一个班级采用共同目标的统一教学。一学期后,两个班级接受同样的测试,结果显示实验班级的成绩远优于另一个班级。我国古代教育家早就明确提出“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已成小,大以成大,无弃人也”。我们应该在活动单的设计过程中,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层次,提出不同的要求,分层次地进行。遵循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使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在实施活动教学时,要尊重客观实际,要充分考虑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特长和基础差异,活动的内容安排要保持一定的灵活性,保证学生的选择性,不可统一要求。选择不同的内容和不同的方式,发挥优势,扬长避短,灵活机动的组织实施活动教学。3.效果和成绩
一堂课上得好不好,我们可以从学生的脸上看出来。如果学生面容愉快,那么这堂课应该就是成功的,如果学生眉毛紧锁,表情困惑,那么这堂课很大程度上就是失败的。经过以上的努力,同学们课堂上的积极性提高了很多。“后进生” 的表情也由原来的困惑变成了专著的神情,我看到了他们重新找回自信的表情。
后来,小组活动成果展示也一再证明了我们对“后进生”的转化是有一定成效的。
四、反思与讨论
“活动单导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它试图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为主要方式的传统课堂模式,更加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究的基础上,真正突显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这更需要我们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既要培养优等生和中等生,更要注意去积极转化和帮助“后进生”。用爱心去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这正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要求,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
通过以上的努力,“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明显的提高,我很高兴,然而在高兴之余,我也不免有些担忧。“后进生”的问题,时间一长是否会故态重演?“后进生”基础薄弱、对学习缺乏主动性,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怎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其学习的热情,让其在不断的成功中改变其“后进”的观念?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进一步加强教学反思的力度,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变化和成长。同时,作为一位年轻的数学教师,更要立足教学改革的前沿,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提高教学的效果,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活动单导学”模式教学案例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