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体育大教研活动之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
主持人:钱洁
参加教师:体育办全体成员
活动方式:主持人主讲、组员发言与讨论
体育活动既是一种身体活动,也是一种心理活动和社会活动。体育活动在放善人的情绪状态、确立自我概念、消除疲劳、培养意志品质、治疗心理疾病,以及在人际交往、合作精神的培养、竟争意识的形成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这些将是今后课改需要关注的重要课題。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四个基本理念,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其首要的基本理念。我们在以往的课程中,只注重体育活动对增进学生身体健廉有积极的作用,但对其在改善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所起的作用却并不重视,有的甚至还不太清楚。实际上体育活动既是一种身体活动,也是一种心理活动和社会活动,因此体育活动既能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也能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在以往的体育教学大纲中也提到通过体育教学增强学生的意质品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但并没有在体育教学中得到具体的落实。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课程学习领城的 5个目标,其中就包含了心理健康领域的目标和社会适应领城的目标。充分关注体育活动在改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所起的作用,将是今后课改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体育活动对改善心理健康的作用
在激烈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学生需要一定的方式以求得心理健康,其中的最佳方式就是运动。高中学生课务繁重,学习压力较大,体育运动的刺激性、宜泄性和冒险性,使它成为宣泄情感,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之一。
运动能培养自觉性、自制性和坚韧性。还可培养可贵的竞争意识,使学生学会超越自我、超越他人。运动还可帮助学生摆脱心理挫折感,锻炼的乐趣和群体的和谐,可冲淡心灵上失败的阴影。运动使学生的紧张情绪得到无拘无束的宜泄,能激发学生的生物潜能的释放,提高学生的自我升华能力。这些心理素质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是十分有利的。
1.改善情绪状态
情绪状态是衡量心理健康的最主要的指标。学生在繁重的学习环境中,经常会产生各种情绪反应,如忧愁、压抑、紧张等。通过体育活动则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使学生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改善人的情绪状态。
(1)抗抑郁作用。不少学生由于不适应各种竞争患上了心理疾患,抑郁症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一种心理疾病。抑郁不仅困扰着严重精神疾病的人群,也困扰著普通人群。对抑郁症的传统治疗采用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方法費时、费力并且常常不见效。许多药物干颈还会产生令人不快的副作用。这就促使人们寻求一种高效、无副作用、低花费的治疗方法。目前的研究指出,锻炼是治疗抑郁症的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许多学者的研究指出,有氧运动有助于轻、中度抑郁症状的缓解;无氧运动同样有降低抑郁的作用。
(2)培养乐观的心态。长期的体育活动或其他干预策略会以多种方式对人的乐观主义倾向的形成产生影响。乐观与焦虑、抑郁相关。长期的体育活动与锻炼对改善人的特质焦虑、有重要作用。建立在多维激活模式基础上的研究认为,体育活动与锻炼引能唤醒和紧张唤醒构成行为的基础。能量唤醒是体育活动和时间的功能,紧张唤醒是由危险决定的。专家考察了这些唤醒因素与乐观、幸福和身体良好状况之问的关系,结果发现,被试者在自然的生活中,能量唤醒水平在早上 10点左右。或经过 10 分钟的轻松散步后达到最高水平,而在下午三四点钟达到最低水平,紧张唤醒水平则在下午三四点钟达到最商水平,而在散步 10分钟后达到最低水平。乐观、幸福、身体舒适感在早上10点左右或在轻松散步后高于下午三四点钟的时候。
(3)体验运动愉快感。运动愉快感是心理健康的中介变量,关于运动愉快感,目前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他们认为运动愉快感是指个体从事体育活动是基于个人的目的,并与积极的感觉有联系的最优化的心理状态(流畅状态)。作为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它是使体育活动的心理健康效应达到最大值的一个重要的中间变盘。运动愉快感是坚持参加体育活动的一个重要因家。使个体从活动中获得乐趣,加强了社会交往,改善了人际关系,接受更多的挑战,提高了自我有效感。
2.建立自我概念
近年来,关于自我概念与体育活动之间关系的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所谓自我概念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身体、思想和情感的总的看法,它是由许多自我认识所组成的,包括“我是什么人"我主张什么的我喜欢什么”我不喜欢什么”等等,它有学业的自我概念和非学业的自我概念之分。非学业的自我概念又包括社会方面的自我概念、身体方面的自我概念和情绪方面的自我概念等。在体育与锻炼领域,自我概念既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结果。积极地参加体育活动,有利于个体增强体质、使自己的体型更健美。体育活动使人改变自己的身体形象,男生变得强壮有力,女生长得身材出众,达到了改普身体表象的作用, 身体表象是指头脑中形成的身体图像,有许多学生存在着身体表象障碍,这种情况相当普遍,井且随着年龄的增大,越来越明显。例如男生较多地对自己的体重感到不满意,对自己的体形感到不满意,而女生则很有可能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身高,而低估自己的体重。通过适当的体育活动,改善了身体表象,克服了心理上的障碍,从而有助于个体形成良好的身体自我概念。身体的自我概念是形成一般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一旦积极的(一般)自我概念形成,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最终将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3.消除疲劳
疲劳是一种综合性症状,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
学生在持续紧张的学习所产生的压力下,或是在情绪消极、低沉时,生理上和心理上都会很快地产生疲劳,这种疲劳极易造成神经衰弱。经常锻炼的人都很熟悉运动后的那种身心偷快感,它似乎把紧张和精神压力全都驱除了出去。易造成神经衰弱。经常锻炼的人都很熟悉运动后的那种身心偷快感,它似乎把紧张和精神压力全都驱除了出去。有人发现,用3/4 的体力跑步 1小时,每周了次,可以解除焦虑和抑郁。更多的人在开始有规律的体育运动后,不再感到聚张,而是感到睡眠更好、工作更有效率、精力更加充沛、更有自信。所有的研究表明,经常参加适量的体育活动,对消除疲劳,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有很大的益处。
4. 培养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指学生的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主动独立等精神。意志品质既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体育活动具有独特的环境条件,要求学生不断地在活动中克服客观困难(气候条件,动作难度、意外障碍等)和主观困难(胆怯、畏俱、疲劳、运动损伤等),在克服困难之中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并能迁移到日常生活、学习中去。
5.治疔心理疾病
体育活动已经被公认为是一种良好的治疗心理疾病的方法。美国的一项调查品示,1750 名心理医生中,80%的人认为体育活动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60%的人认为应将体育活动作为一种治疗方法来消除焦虑症。
二、体育活动对提高人的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
社会适应是指个体有效地应付和顺应社会生活环境,使个体内以及个体与社会环境之间保持平衡与协调的一种状态。一般认为社会适应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劳动能力、选择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能力。中日两国儿童在夏令营中的不同表现,人们早有所闻,但从心理学角度对中日儿童社会适应差异进行跨文化研究的则不多见。不久前,张凤、周方和坂田先治等中日学者在有关研究中指出了中日学龄前儿童在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差异,结论令人深思。上述学者根据左启华等修订的日本《婴儿~初中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抽样调查了我国西安市 306名及日本爱知县215名3~5岁的儿童。调查结果显示,在儿童社会适应能力调查的六个领域中,中国除运动领域得分较高外,其余领城(独立生活、作业、交往、参加集体活动及自我管理能力)均显著低于日本同龄儿童。上述研究指出:由于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两国在培养儿童适应能力方面出现了差异。日本父母早早就开始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和社会适应能力,比中国父母有远见。而中国父母在孩子的个人生活料理与社会适应等方面放手与培养不够,致使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发展受到影响。
1. 体育活动有助于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是指在社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的联系过程。体育锻炼能增加人与人接触和交流的机会。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可以忘却烦恼和痛苦,消除孤独感,并逐渐形成与人交往的意识和习惯。研究发现、外向性格者比内向性格者的社会交往需要更强烈,这种社交需要通过跳舞、打球等集体性的体育活动可得到满足。性格内向者更应该参与集体性的体育活动,使个性逐步得到改变。个体坚持体育锻炼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与他人交流需要,通过跳舞、打球等集体性的体育活动可得到满足。性格内向者更应该参与集体性的体育活动,使个性逐步得到释放。个体坚持体育锻炼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与他人交往或参与群体活动,个体参与群体活动可增加群体认同感、社会强化、刺激性及参与活动的机会。参与体育活动者要比中途退出者更能与他人形成亲密的关系。由此可见,体育锻炼不仅能促进人的社会交往活动,并且体育活动的社会交往符性又会吸引人参与和坚持体育锻炼。
2. 体育活动有助于培养合作精神
合作是建立在全体成员对团体目标的认识相同的基础之上,在合作的社会情景中,个人所得有助于团体所得。合作的优越性体现在个人与他人一起工作时所获得的社会效益,如增加交流、相互信任等。在一些相互依赖性较强的任务(如足球运动等)中,合作会使活动变得更为存效,因为团体要获得成功,因体成员就必须相互协作、共同努力。现代社会需要具有合作精神,一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中取得成功和成就,就需要与他人合作,需要得到他人的帮助,孤军奋战难成大业。合作能力既是体育活动参与者必备的素质,也是通过体育活动需要发展的一种能力。从事体育活动,特别是从事集体性的体育活动,需要个体与他人通力合作,这不但使集体的目标得以实现,而且个人的作用也能充分发挥。经常性地参与体育话动,特别是参与集体性的体育活动,有助于个体加强合作意识,有助于个体培养因民精神。
3.体育锻炼有助于形成竞争意识
竞争是指为了自己的利益和需要而同他人争胜的行为。在克争的社会情量中,一方的得益会引起另一方利益的摄失,而且个人对个体目标的追求程度商于对集体目标的追水程度•一般而育,在独立性的任务中,克争有优越性,因为在这样的任务中,对成员间相互协作的要求不是很高,个体的活动目标不是击败他人,而是指向任务的成功。
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努力培养竞争意识和能力有助于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后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竞争是体育运动的主要特征之一,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时时处处都充满着竞争,既有对自己运动能力的挑战,也有与他人的争胜;既有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也有团体与团体之间的竞争。需注意的是,在运动中与他人竞争时,要有良好的体育道德,争胜主要是蒜自己的能力,而不是通过不择手段地伤害他人来达到,要通过竞争来培养自己积极进取、顽强拼搏的精神。
钱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