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目标
传统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更多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需要把教材中的内容完整地教给学生,以期考出更好的成绩。而如今的议题式教学是基于我国思想政治课程教育教学的广泛实践和积极应对现实政治课教学问题的一项理论创新 ,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创新与发展,教师根据教学实际与学生实际确定议题,创设真实的场景,让学生在民主、开放的氛围中习得学科知识,成为有信仰、有思想、有尊严、有担当的新一代青年。因此,议题式教学就是,教师在认真解读课程标准、了解教材内容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从书本、学生或者自身中确定合适的议题,然后进行信息的搜集、问题探究,最后进行总结和提升,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二、研究方法
采用课堂教学研究法、案例研究法、试验法、调查法、观察法、行动研究法、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与整理统计法。
三、研究内容
第一,培养思想政治课教师“活课堂”的能力。思想政治课与其他课程不同,翻开书本,我们就会发现里面充满了五颜六色、丰富多彩的生活,这也就决定了思想政治课老师要想收到预期的效果,就不能单纯地把书本上的知识讲给学生听,否则课堂变得枯燥无味,学生也没有获得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因此,教师在确定议题的时候要有这个意识,注意从学生生活与教材的交叉中去确定议题,把学生提出来的一些有价值的社会热点转化成议题,由学生进行讨论总结。由于议题内容都是他们所熟悉的,他们自然有话可说,这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自然也会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就是所谓的“活课堂”,这样的课堂往往效果会更好。
第二,加强思想政治课与社会的联系,多种方式进行信息的搜集。在议题确定了之后,就需要搜集信息以供讨论交流了。思想政治课与其他课程相比,与社会的联系更加密切,如果信息的搜集仅仅来源于书本这些理论的话,那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在新课标提出了议题式教学之后,对课程与社会的联系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信息的搜集可以走出教室,迈入社会实践活动的大课堂,校外的实践为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更丰富的资源、更真实的情境,这往往对学生理解知识、形成价值观以及融入社会更加有帮助。
第三,注重对学生进行价值的引导。思想政治课与其他课程不同,它是塑造学生价值观的重要抓手,所以在教学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价值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议题式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内化反思,即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内化今天的收获,这一阶段至关重要,学生的核心素养有没有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内化与升华,在这一环节得以体现 ,稍有差池,前边各个环节的努力就都会白费,前边的各种铺垫都是为了学生思想的改变,为了他们学科核心素养的构建,所以必须加以重视。但在这一环节容易出现的现象就是,教师认为这一环节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他们应该把这一环节完全交给学生自己来完成,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一环节主要应该由学生自己来完成,但毕竟学生思维还不成熟,经验也不足,很多时候可能会有所偏差,甚至于与教师所定的教学目标背道而驰,所以教师不应该完全撒手不管,应该在学生反思有偏差的时候对他们进行价值的引领,这一引领要正确,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从而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
第四,注重培养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即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以及公共参与。为了更好地落实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这就需要强化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活动设计,通过议题研讨、案例分析、实地调研、撰写小论文等,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和学生活动的主题之中;辨析式学习过程的价值引领,强调通过范例分析、展示观点;倡导综合性的教学形式,注重创设情境;广泛开展系列化社会活动,从学生的成长需要出发,将学科内容与社会活动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