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解决的生长性历史课堂教学研究》
情景·实践教学模式
历史构成的基本要素是事件(现象)、人物和时空,历史教材构成的基本要素陈述、概括和评价。我们根据历史和历史教材构成的这些基本要素,我们认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情景”创设,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问题情景类,与“概括”、“评价”、历史时空相对应。为什么这么“概括”、这么“评价”,而不能是另外一个样子?这就可以编拟问题,创设相应的问题情景;上是角色情录类,与历史人物、历史时空相对应。历史人物为什么只能这样做而不能那样做,他本人到底想怎么做?这就可以创设出角色情景:三是事件情景类,与历史事件(现象)、历史时空相对应。这个历史事件为什么发生?发生之后为什么只能是这种样子?这就可以创设事得情景:四是文物情景类,与历史时空、文化史等相对应。这样的遗址,这样的器物,这样的环境,这样的雕刻,这样的绘画等,古人们将红何生活、如何使用、如何创造?这就可以创设文物情景。
问题情景。所谓问题情景就是疑问建立的逻辑背景。将历史教材中关于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特征、性质、影响及历史人物的概括和评价,构成疑问原点;关于这些特征、性质、影响、结论、评价的论证材料,以及相应的教材工所没有的、因开放所得的论证材料,构成逻辑背景;这二者组合在二起,就创设田问题情景,如将“落后就要挨打”这一中国近代史教材上的结论,放到古今中外相应的逻辑背景中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这一结论是关于国家关系中强与弱、先进与落后的规律性结论吗?形成这种疑问后,收集整理古今中外国家关系中的相关史实,构成多种不同的问题情景,在这些不同问题情景中进行比较分析,然后得出自己的见解。
角色情景。所谓角色情景,即决定历史人物必然性心理活动的特定背景。学生通过这种心理活动的必然性充当历史的“当事人”,让他们去“导演”历史。如当我们将朝鲜战争的前前后后、方方面面的材料展示出来,营造了朝鲜战争的特定背景后,让学生“扮演”毛泽东。因此,很多学生都产生了如下认识和体验:我们新中国虽然最不需要战争、虽然新中国对这场战争没有必胜的把握、不管这场战争结局如何对我们新中国可能都是弊大于利····但是,为了新中国东北大门的安全,为了打击美帝国主义的狂妄野心,为了打击蒋介石集团蠢蠢欲动的企图,为了承担“一边倒”外交的道义等,我们还是不得不接受这场战争;毛泽东决定打这场战争的过程多艰难啊······
事件情景。所谓事件情景,就是利用各种媒体,模拟和再现重大历史事件的发展梗概或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观察和分析历史。如利用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等影视剧中侵略者的“船坚炮利”、清军腐败、清政府统治岌岌门危等有关材料制成关于“洋务运动”的课件,就能让学生观察和分析鸦片战争中间失败、洋务运动发生的原因等如利用凡尔赛一一华盛项体系、30年代大危机、30年代前后德国与希特勒的有关媒体材料制成模型课件就能让学生身临其地观察和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历史必然性及很多相关的问题
文物情景。这里所说的文物情景,指的是为学生展现历史文物或仿制文物。具体内容包括展示文物及相关的影视资料,根据有关资料仿制文物,参观历史遗址、博物馆等。让学生从中感知远去的历史,触摸远去的历史,以获得直接体验。如参观了秦兵马俑坑,学生在脑海中不可能不再现当年秦灭六国金戈铁马的景象,不可能不认识秦国兵力的强大等。)
创设情景的具体办法较多,语言、手势、图川、文物、模型、电子媒体等都能创设历史情景。历史情景创设得如何,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