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校与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合作办学的第四年,四年来,省常中与我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合作交流活动,不断充实合作内涵,充分发挥名校引领示范作用,实现了资源共享、名师帮带、教研互动,本着“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理念,4月中旬,省常中马超、胡建刚两位老师在我校开设了题为《单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的研讨课,物理、历史教研组全体老师以及近5年入职的青年教师参加了本次活动。
马超老师从生活中的摆动现象切入课题,用“傅科摆、双摆、混沌摆”的活泼视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顺利解决了单摆的概念、单摆的振动图像、受力特征等问题,通过探究性实验,组织学生研究单摆的振动周期规律,并向学生展示了Excel图表在数据处理上的应用。
马超老师的课堂立足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培育和提升,体现新老教材的统整合学科融合思想,关注新高考背景下的考查热点,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我校青年教师做了很好的示范,马超老师同时也和分享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告诉年轻教师,多读书、备好课、勤反思可以帮助自己快速成长。在研讨交流环节,大家也对探究实验过程中的设计思路进行了研讨,提出了合理的改进建议,同时就如何进一步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展开了讨论。
胡建刚老师以狄更斯《双城记》中的开头语导入新课,并以此为线索贯穿全课,从“这是信仰的时代,这是怀疑的时代”、“我们面前应有尽有,我们面前一无所有”、“我们正踏上天堂之路,我们正走向地狱之门”、“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等方面讲授了“早期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思想的萌发、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徐毓辰老师认为胡老师的课教学语言通俗易懂,教学环节过渡流畅;郑超煜老师认为胡老师的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形式多样。杨玉婷老师认为胡老师的课导入新颖,引人入胜;线索清晰,过渡自然。李飞老师则认为胡老师语言素养高,对材料的解读准确到位。衡晓刚老师认为胡老师的课有三个特点:一是基于课标的教学。胡老师能够在解读课标的基础上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整合课内外资源进行教学设计;二是追求素养的教学。素养就是在新的情境下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胡老师利用多种形式的史料创设情境、设置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素养也得到了提升。三是关注学生的教学。胡老师能够根据学情设置适切的学习任务,并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学实在有效……在肯定长处的同时也指出了不足:一是学生对历史基本概念的理解不到位;二是合作学习中学生参与度不够高。听课老师认为,这些不只是胡老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自己的课堂中同样存在,这些正是自己今后要努力解决的问题。
以研讨课为载体,分析教学,探讨问题,碰撞想法,启迪思维,……此次活动实现了两校教师间的教学资源共享,交流互动和优势互补、助推了我校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也有效推动了两校合作办学的深入开展。(撰稿:史月萍 审核:李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