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5日,常州市中学校本课程主题教研活动:“为了教学的课程——《延陵季子》课程改进研究”在常州市三河口高级中学举行。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李令勇博士、天宁区教师发展中心于纯老师、市高中学段校本课程中心组成员、天宁区各中学校本课程管理员与骨干老师、三河口高中邱仲新书记、教务处与教科室主任、《延陵季子》项目组核心成员参加了活动。
课堂教学,直抵课程要义
活动的第一个环节是课堂观摩。围绕研究主题,丁玲与卓立子老师分别在录播教室开设了《春秋时代与诸子思想》、《探究延陵季子君子之德、风、行,涵养“君子”气质》的研究课。丁玲老师的课以两个小视频导入,学生大致感受了春秋的时代特征,之后探究了两个问题:一是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及其原因,二是春秋时期的诸子思想及季子、孔子对礼乐的恪守与坚持。卓立子老师的课主要探究了“君子之德、君子之风、君子之行”。每一环节以先贤对季子的评价引入,通过史载事件分析“季子让国”所体现的君子品德、“观看乐舞”所显见的君子风度、“劝谏他人”所蕴含的君子行为。
两节研究课,不仅使学生了解了季子生活年代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状况及季子一生中的重大事件,认识到了季子礼乐思想、诚恒品格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它主客观因素;也使学生了解了季子鲁国观周乐、孔子观葬礼等历史事件,知晓了季子礼乐思想的内涵,认识到季子在中华礼乐文化的传承、诚恒民族品格的塑造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可以说,两堂试验课直抵了《延陵季子》校本课程的要义。
成果展示,突显课程精髓
活动的第二个环节是成果展示。首先展示了由学生原创的话剧:《季子挂剑》。该话剧讲述了季子奉吴王之命聘问中原诸国,途中拜见徐君,徐君很是倾慕季子的佩剑,季子心中允诺出使结束后必将宝剑赠予徐君,但聘问中原返回徐国后得知徐君早已去世,季子不忘诺言,在徐君墓前挂剑酬心的故事。
其次,由衡晓刚老师代表项目组对该项目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汇报:一是项目研究的背景:第一,出于践行学校“诚恒”校训的考虑;第二,出于重构学校课程体系的考虑;第三,出于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考虑;第四,出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考虑。二是《延陵季子》校本课程简介:第一,课程性质。《延陵季子》是一门以“礼乐文化”为依托、以“诚恒教育”为主题的融合语文、政治、历史、地理、音乐等学科知识的综合性、选择性、体验性、实践性课程。第二,课程目标。(1)通过课程的实施,促使学生了解季子生平,熟知礼乐文化及其源头;(2)通过课程的实施,涵养学生的“诚恒”品质。第三,课程内容。包括季子生平、礼乐文化、诚于做人、恒于做事。第四,课程实施。以项目活动的形式展开,包括“延陵讲堂”和“礼乐文化研究”、“季子故事大家说”与“话剧编演”、“季子在常活动探究”等项目活动。三是项目研究的成果。第一,该项目形成了7篇“季子在常活动”的调查报告、20分钟的《季子挂剑》话剧,建构了《延陵季子》校本教材的基本内容。第二,丰富了校本课程资源,除了《延陵季子》校本教材之外,学校建有季子文化园、“诚恒”文化广场、“诚恒”墙、“诚恒”石等,还开辟了校外课程实践基地:舜过山、江阴季子祠、丹阳九里季子庙等。四是项目研究的后续思考。认为项目研究要形成完整的《延陵季子》校本课程体系。不光是出版《延陵季子》校本教材,还要从课程的高度架构体系,明确课程目标,丰富课程资源,拓展课程实施方式,完善课程评价体系,等等。要形成完整的“诚恒教育课程”体系。“诚恒教育课程”应是一个课程群,不能只有《延陵季子》校本课程,还应有其他“诚恒”教育课程,如《高晓声在“河中”的十七年》等。
《季子挂剑》话剧等成果的展示充分证明:《延陵季子》校本课程是一门综合类校本课程,它融合了语文、政治、历史、地理、音乐等学科知识,学生在体验性、实践性项目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了综合素养。
研讨交流,探寻课程本质
活动的第三个环节是研讨交流。依托两节试验课与课程短剧及主题汇报,高中学段校本课程中心组成员围绕“为教学的课程”展开了充分的研讨。田家炳高中赵娟主任认为,三河口高中能基于地方文化与历史进行课程的开发,所编《延陵季子》校本课程教材能围绕主题,内容层层递进;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基于季子研究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戚墅堰高中季建生主任对三河口高中的校本课程建设大为惊叹,引发了两点思考:一是校本课程目标的定位是教学还是教育;二是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应如何实施?省常中王凯主任认为三河口高中的此次活动展现了校本课程建设的完整流程,能利用地方文化资源进行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能明确课程的性质、目标与内容,能在实施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提出后续研究的思考。同时,他觉得常州市高中学段的校本课程建设应先重课程的建设,后重课程的实施;课程建设应基于教师与学校的实际情况,课程的实施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要处理好课程的整体建设与学生的个体发展之间的关系,追求精品化。三中的范云主任认为教学是课程的实施方式,可以进行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用活动性课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能力;要准确定位校本课程的实施水平,不宜过难。市教科院李令勇博士对各中心组成员的发言一一点评,认为:要处理好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关系,要使校本课程成为学生在国家课程中所获得的思想、方法、能力运用的试验田;校本课程是综合课程,建设时应有机融合多学科内容;可以将国家课程的某一块内容作为实施校本课程的切入点或台阶,注意追求教学技艺的精湛化,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与当代化。同时,李博士还对三河口高中的校本课程建设提出了宝贵建议:一是优化学校课程体系,以充分彰显学校办学理念;二是优化课程实施,以充分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本次教研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不仅诠释了什么叫“为教学的课程”,即课程要引领教学,为课堂教学提供明确的目标;还勾勒了“为教学的课程”的样态,即课程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也要有具体的内容,还要有课程实施的指导意见及课程评价的具体方案。本次教研活动是一场思想盛宴,不仅有教学的智慧,也有课程的高度,更有教育的深意。相信,这次活动,助推的不仅是学校校本课程的建设,更是人们对于课程与教育的深度思考。相信,有好的课程,必定有好的教育。(撰稿:衡晓刚 审核:邱仲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