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4日,常州市三河口高级中学组织高二年级学生赴沙家浜风景区开展了“红色之旅”体验活动,同学们期盼已久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约而至,
同学们兴致盎然,“武装”齐备,载欣载奔。让我们一起跟随小伙伴们的脚步,感受沙家浜的红色记忆,领略它的奇异风光吧!
重走红色路线
提到“沙家浜”,我们不得不谈当地军民抗日的事迹了。
1939年秋,由叶飞率领的新四军第六军团为主的抗日义勇军离开苏常地区后,留下了数十名伤病员在沙家浜养伤,他们与当地百姓朝夕相处,结下了深厚的鱼水之情。面对日伪顽匪相互勾结,下乡“扫荡”的险恶环境,军民不畏艰险,重建武装,坚持抗日。
重温红色记忆,首先从参观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开始 ,同学们通过图片介绍、实物展示和导游解说,了解了沙家浜的抗日故事,体会了人民军队与百姓艰苦的生活和坚韧不屈的品格。
走出纪念馆,接下来我们前往芦荡剧场观看演出——《芦荡烽火》。剧场在村前的河岸边,村舍高低错落,炊烟袅袅,河岸上将上演一场激动人心的画面。阿庆嫂与刁德一一行人巧妙周旋,枪鸣声阵阵传来,本是平静的村庄,现在烽烟四起,河面上翠色的涟漪,变成了高高溅起的白色浪花。同学们已然沉浸在激烈战斗的情景中,热血沸腾,不忍离去。
体验民俗风情
铁匠铺、染坊、酒坊、绣坊……这些事物也许我们都不陌生,但也只是通过电视、文学作品等方式得以认识。今天我们竟可以深入实地,摸一摸,看一看,听一听。铁匠铺里,熊熊的炉火伴着呼啦呼啦的风箱声,铁匠师傅手中大锤和着铿锵有力的节奏,精准无误地砸在铁器上,瞬时喷射出一束束缤纷的火花;染坊里,蓝底白花的布匹高高挂起,低调的染缸静默呆立;刁家大院,两三层的阁楼傲然矫首,黑褐色的大门迎来送往;酒坊里,主人家贩卖着自家酿的米酒,角落里是难得的“摔碗”场景,摔碗者是何心情而肆意大摔呢?摔过之后是否酣畅淋漓、神清气爽了呢?真想体验一把!老街的店铺可不只这一点,还有陶坊、豆腐坊、竹器铺……一切都充满了生活气息,仿佛一下子把我们拉到了那个清醇朴实的年代,即使有战乱,可是人心向善,热爱生活。
千禧一代的同学们,面对这些场景,乐在其中,或有意或无意打探着那些未曾谋面的事物。幸运的是,走走停停中我们还欣赏到了一段京剧,白墙黑瓦之下,一座简易的舞台、一位不简单的演唱者,构成了一幕朴素而真实的表演,感染着观众。
视听盛宴之余,口腹之欲怎可不满足?二三同学,结伴而行,于美食街上随心觅食。“酒足饭饱”之后,“精神层次”要提高,看她们在干嘛?购物吗?不!她们在翻阅当下大火的明星“小鲜肉”的海报!切记,追星须谨慎哦。
观赏芦荡秋景
河流蜿蜒,荷叶已无夏日的光彩,可是芦苇荡却成了此时此地的主角。它随河岸而生,姿态各异。芦花虽不至洁白,不甚精致,任秋风摆弄,活得洒脱随性。千里芦花齐放,水鸟、野鸭、鸳鸯、螃蟹、鱼鳖尽收眼底,秋日野性十足。
岸上的景色欣赏完毕,登上竹筏,踏上画舫,使自己也成为秋景中的一抹亮色。
走累了,找个阴凉处,让心儿随风飘扬。
开心的时光流逝得最快,流连的脚步不得不前行。下午两点多,同学们开始整队,陆陆续续从景区赶到大门集合点,准备返校。
全体学生通过红色之旅,不仅体会了革命烈士的英勇善战,更提升了对红色教育的领悟;通过观赏体验当地的民俗风情和自然风景,同学们的视野得以扩展,身心得到发展。我们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是千千万万个革命先辈用鲜血为我们筑造的;我们要学会感恩,学会珍惜,好好学习,回报祖国,在新时代中继续传承革命精神,鞭策自我砥砺前行。(撰稿:沈亚玲 审核:李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