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葡萄月令
作者:汪曾祺
授课人:孙宗良(上海语文特级教师)
[教学目标]1、体会文章朴实语言中的独特韵味,感悟文本中的生命意识与生活态度
2、了解并体会阅读文本及同类文章应具有的多元的视角、体验的方式与欣赏的心态
[教学过程]
一、汪曾祺与《葡萄月令》
师:请同学说说对文章的初步感觉,为什么你这样感觉。
生:朴实,有生活气息。
师:说的不错,几分钟的时间能体会到文章最重要的特点,朴实,有生活气息。那我们来看看一些评论家是如何评价汪曾祺的散文的。
二、《葡萄月令》的基本特征
PPT:王安忆:"汪曾祺的小说家,可说顶容易读的了,总是最平凡的字眼,组成最平凡的句子,说一件最平凡的事情。"
师:如果我告诉你:“今天早上我刷牙,洗脸,吃饭,来这里上课。”这样一句话能不能给你美的感受呢?
生:不能。
师:那么,汪曾祺这些平凡的句子如何形成了美丽的文章?甚至有人疯狂地喜欢,原因何在?让我们来读《葡萄月令》
三、内容的梳理和感悟
1、文章重在葡萄还是重在人?
2、提取文中一些有意味的句子
3、分析平淡语言背后的东西。
(课堂过程;)
PPT:月令的解释--月令是上古一种文章体裁,按照一个12个月的时令,记述政府的的祭祀礼仪、职务、法令、禁令,12个月的时令,事情。
师:为什么用月令来说葡萄呢?请同学们读课文,找个每个月的关键词。例如,一月:睡觉。
生:(阅读,找出关键词)
师:(PPT 展示一月到十二月的关键词)大家划出的关键词和我找到的一样吗?
生:一样。
师:每个月的主角是谁呢?
生:(再读发现)一到三月是“葡萄”,四月,五月,主角变成了“人”。
师:那为什么不叫“劳动月令”,“种植月令”,而要起名为“葡萄月令”呢?
生:(思考)
师:为什么我在每个月的后面加注了“详”或“略”呢?
生:(思考)
师:这是一篇说明文还是散文呢?为什么说这篇文章是散文而不是说明文?
生:(思考)
师:再看:一月:睡
二月:它已经等不及了
三月:
这些句子用了怎样的语言?意欲何为?
生:拟人。生动。
师:让我们再来读读看,再去体会一下。(请某生读一月)
四、文章内在力量的分析
1、语言的韵味
2、生命的力量
生:(读)
师:不错,刚接触到文本,就能读到这样,很不错。“睡”是不是说出了一种生活的活力?
生:(点头感悟)
师:请双号的同学读二月
生:(读)
师:请你们想像二月时葡萄的样子,再把这个画面叠加到一月的画面上,你感觉到了什么?如果一月是生命的涌动,二月该用什么词来形容?
生:暴发
师:还有没有别的词?
生: 苏醒
师:苏醒,暴发,蓬勃,反应的是生命怎样的过程?是不是一种张扬的过程?
生:(感悟)
师:请全体同学读三月
生:(读)
师:叠加一月二月的画面在三月上,比较它们之间力量变化
生:越来越强,三月有人的加入,写的长,详细,朴实
师:为什么加入了人?
生:……
师:读十月,又读到了什么呢?
生:对劳动者的感情,对生活的感情
师:这些拆开来没有味道的句子,组合在一起,就变成了劳动的真实场景,具有浓浓的生活气息,有作者对劳动者,对生活的态度和情感,所以才有味道
五、知人论世的拓展解读
1、作者种葡萄的经历
师:汪曾祺曾是右派,在农场里种过葡萄,日子很苦,但他为什么不写愤怒,却写出《葡萄月令》这样的文章?
生:因为他热爱生活
师:能不能用更丰富的语言来说说看?
生:因为他要用这样的语言证明自己没有被生活打倒
师:还有别的同学要补充的吗?
生:生活的态度乐观
师,能写出这样的文章,仅仅需要语言技巧,此文中多是短句,拟人,比喻,但我觉得,语言的特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为什么用这样平谈的语言。
2、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坛特征
(出示PPT)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北岛《回答》
黑夜给我了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顾城《一代人》
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舒婷《神女峰》
高原如猛虎,焚烧于激流暴跳的万物的海滨--杨炼《诺日朗》
师:这样的语言好吗?
生:好
师:为什么汪曾祺用另一种语言呢?
生:他们的生活态度不同
师:符合要表达的情感所用的语言才是最恰当的语言。欣赏一部作品,不仅要欣赏外在的语言。欣赏语言是为了欣赏语言背后的东西。所以才有“高僧只说平常话”“绚烂之极最于平淡”“大智若愚”“大音声稀”……
(PPT展示)
一月,下大雪。
雪静静地下着。果园一片白。听不到一点声音。
葡萄睡在铺着白雪的窖里。
……
十一月下旬……只剩下发白的黄土
师:这只是简单的终点回到起点吗?这些省略号中有什么是可以让我们回味的?
生:循环,生命的力量
师:周而复始没错,这是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在读者自己的心中。正如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的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不是哈里波特。
我欣赏的李木生《世纪绝唱汪曾祺》中的一段,你喜欢哪一句呢?
(PPT出示)他甚至不能归类于“作家”这个群体,他的写法与写作心态都呈现出一种“异类”的味道,把写作当作敲门砖、以敲开各种利益之门这种等而下之的做法自不必说了,就连呕心沥血图个传诸后世的“高境界”,他也没有。好似一泓水,自由安闲地流淌就是了,浇着了菜菜青了,灌着了树树绿了,或者浸活了种子长出了庄稼,甚至什么都没润泽只自个儿活泼出一曲天籁,都顺其自然。
师:所以要静静地读。回去之后你还可以慢慢地读。现在的社会,这样静的心情很少了,但我们不要忘记给自己的思想一些空间,给自己的心留下这样一个空间--
PPT结束语:慢慢走,欣赏啊!
课后对话:
孙:1、我们的课程究竟教给孩子什么?以知识为载体,教给他们能力和素养。一般的语文课上,总是强调“微言大义”,把一句抽离出来,切碎了整个文章,到最后,学生的心里只有句子,没有文章了。汪曾棋的文章是自然的心灵流淌,写的是内心的感受,应从整体上对其感知。
2、语文课要不要拓展?
拓展出去是为了更好的回来。
3、对文章是一个体验的过程
语文学习更主要的是在过程当中而不是得到一个结论。
某教师问:1、两位特教都将自己的个人魅力带入课堂,有着深厚的底蕴去感染学生,那么年轻的教师不具备这样的基础,又当如何?
2、层次较低的学生该如何面对?
3、语文课上的成就感体现在哪儿?学来学去,一到考试就没底的现象怎么解决?
孙:教学技术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课程意识。
课堂上解决的三个问题:
教什么—内容(目前,大多数的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考虑较好,受了太多教参的影响,网上去搜一搜就有了,于是就事论事,没有针对特定的对象考量的目标,这堂课我最应该给学生什么?寻找课堂的核心价值。)
怎么教—技巧(不要停留在技术层面,而应上升到智慧层面)
为什么这么教—课程的理解。
教材也是有生命的,教材背后是作者,是编者,他们是怎么想的?
学生是有生命的,他们是怎么样的?
教师又是如何想的?
教师和学生的对话,都基于他们对教材的对话上,在课堂上,教师不一定是主导,学生和教师共同主导课的走向,都应该是主体。
卢梭说:你的学生认识地图,我的学生制作地图。
不但要给学生识图的能力,还要给学生在地图上的指南针,指引他们如何去获取知识,发展自己,引导自己的人生。
学习更重要的目的是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境界,眼界的提高,这就是成就感。
某教师:教学目标中的情感目标如何测量?
孙:学生有收获否,有些可测,有些不可测,如怎样去探索,如何去发现,这样的能力不是一堂课上可以测量的,要通过一段时间才能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