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活动单导学”的策略研究
(课题设计)
常州市武进区三河口高级中学 信息技术组
一、研究背景:
“科研兴校”、“校兴科研”近年来已经成为中小学的共识。在这样的大前提下,我校大力推进减负增效,实施高效课堂,倡导教师成为研究型教师。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教研组开展了《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连续性问题解决的方法研究》的课题研究。在课题研究中发现,通过教师的引导与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能够树立很好的连续性问题解决能力的意识与能力,有效地提高了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效果,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同时发现虽然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锻炼,但是在小组合作学习、对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等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于是我们尝试实施“活动单导学”来解决这一问题。
二、理论思考
(一) 概念界定
让“教室”重新变成“学堂”,让“听课”变成“看课”;让学生没有教师也能学习,让所有的教师都能上好课。这两种想法中,前者的核心是:课堂的主体时空必须是学生的“活动”,后者的核心是:学生活动必须有序、有据、有方,要有一张“单”子。这样,就有了“活动单”的说法,从历史的沿革看,活动单是对“学案”的继承和发展,更强调教学的“活动”性和“单”的作用。在本研究中:
“活动”是学生在课堂中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形式。
“活动”是学生主动、直接参与的全面的学习方式。
“活动”是学生获得三维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
“单”是学生学习探究的指针和引擎。
“单”是学习材料呈现的平台。
“单”是活动历程与结果的真实记录。
从某种意义上说,“活动单”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活动,记录活动过程与结果,分析得出活动结论并自我反馈的“菜单”化设计。
“活动单导学”模式是完全建立在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教学设计,与一般教学模式不同,该模式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课堂教学活动单的研制、班级学习活动小组的建立、活动模型的设计与执行、课堂教学效果的反馈与评价等。这些方面彼此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存在着相互关系,每个部分都有一定的规定与目标,只有认真部署、统筹协调,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活动单导学”模式的效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指导思想: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说认为“儿童都有他自己的观察世界和解释世界的独特方式”;“发现并不限于那种要求人类探究尚未知晓之事物的行为。正确地说,发现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学生的思维和科学家的思维方式仅仅是程度上的差别,而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任何学科都能够用在智育上是正确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不论是在校儿童凭自己的力量所作的发现,还是科学家努力于日趋尖端的研究领域所取得的发现,按其实质来说,都是把现象重新组织或转换,使人能超越现象再进行组合,从而获得新的领悟而已。”教师的任务就是“按照这个年龄儿童观察事物的方式去阐述那门学科的结构。”布鲁纳主张向儿童提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让学生主动去发现知识,用自己的方式亲自去获得知识,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活动方案”设计是活动单设计的关键技术,“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提倡的主要学习方式,也是学生课堂活动的主要方式,认知—发现学说对于解决有关探究问题与活动的设计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首先,教师要尽量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设计问题;其次,设计问题的探究结论要具有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以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第三,教师的角色应定位于“学习兴趣的激发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学习效果的评价者”,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得出正确结论,最终解决问题。
合作学习理论是“活动单导学”模式中活动模型设计的核心依据。我国古代《诗经·卫风》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是合作学习的思想体现。西方不同时期的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人也都曾在著作里对合作学习进行过阐述。18世纪英国开始广泛使用合作性学习小组进行教学,后传入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得到快速发展。现代合作学习理论以现代教育社会学、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多元智能理论等为理论基础,以课堂学习目标的达成最大化为评价标准,以小组活动方式为基本教学形式,通过教学活动中的生生、师生互动为手段,创设班级良好的学习生态,培养学生竞争、合作的良好心理品质,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三)研究目标
通过研究,探求适合我校实际情况的,融合信息技术特色的“活动单导学”模式。
1、通过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实验研究,探索出一套如何建立起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机制,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学习的途径和策略,把课堂教学建立在自主学习与小组学习基础之上,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主动学习习惯与能力。
2、通过研究和实践,促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表达能力有较大的提高
3、通过研究和实践,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积极迎接新问题的挑战,从而提高教师的理论和业务素质。
(四)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我们选择了高一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我们的经验,刚进入高一的学生往往主动思维的能力不够,对知识的学习还停留在仅限于老师的教授,而高一信息技术学科教材本身也具有灵活多样的重组基础,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对教材的自主研究。
三、研究内容
根据本课题确定的目标,研究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模块的研究:
1、课堂教学活动单的研制。
“活动单”是“活动单导学模式”的技术关键,也是课堂教学质量高低决定因素。在这一模块中主要探究如何设计“活动单”,包括活动单的基本结构,活动方案、活动形式等等。进一步探讨活动单与学案的区别。其次活动单的形成还需要不断的反馈与完善。
2、班级学习活动小组的建立。
班级学习活动小组是“活动单导学”模式教学中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单位。在这一模块中主要研究如何科学分组,推选组长,合理分工以及建立小组合作制度,探讨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探讨如何充分发挥组内成员相互帮助、监督、竞争、合作的热情,真正发挥了小组学习的优越性,使小组学习成为学生在课堂中学习、讨论的基本形式与提高学习效益的有效途径。
3、活动模型的设计与执行。
仅仅有一个好的活动单,建立了小组,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活动开展仍然是不行的,在这一模块,将探究活动单导学的一般流程。我们暂且把活动单导学的流程定为“教师定主题——学生小组合作搜索资料——制作交流作品——交流主题——评价作品——总结”,但是怎样的流程才是最适应学生的学习,这需要通过实践之后才能进行相应的修改。
4、课堂教学效果的反馈与评价。
课堂教学效果反馈与评价是“活动单导学”模式不可或缺的组成部份,课堂教学效果的反馈与评价。在这一模块中主要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技术的特点,建立网络评价平台,并利用网络平台有效地开展自我评价、小组互评与教师评价,更重要的是在评价的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与表达能力。
四、研究方法:
1、资料文献法。查阅网络上以及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
2、行动研究法。教师直接对所从事的课堂教育活动进行研究。
3、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的方式对特定的问题进行有目的的、有计划的调查研究。
五、计划实施
1、准备阶段(2012.2~2012.5)
(1)确定课题
(2)组建课题组
(3)课题组成员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认真学习有关理论,取得理论支持。
(4)根据本校学生实际,构思方案。
(5)作好课题的分工工作,研究实施方案。
2、实施阶段(2012.5~2014.4)
时间安排 |
研究内容 |
具体工作 |
备注 |
20012.5—20012.7 |
课堂教学活动单的研制 |
(1)各课题组成员制定实施方案及各阶段实施计划。 (2)展开研究 (3)以学习、调查、讨论、研究、实践、小结为形式,不断循环上升、提高。 |
|
20012-9—20012.12 |
班级学习活动小组的建立 |
||
2012.12—2013.2 |
活动模型的设计与执行 |
||
2013.3—2014.3 |
课堂教学效果的反馈与评价 |
3、总结阶段(2014.4~2014.7)
(1)每位课题组教师对自己分管项目进行归类、总结。
(2)课题组成员作全面总结,做好资料收集、整理、撰写研究报告。
(3)报请上级对本课题进行全面检测、评估。
六、完成课题的条件和保证
(一)成员情况
1、课题组成员的背景:张黎瑛在常州市课题《运用信息技术,加强学科知识与生活的有效沟通》研究中承担过研究和培训课组员成员的职责,在《普通高中主体发展性教学策略的研究》研究中承担过课题研究的任务,张黎瑛、俞亚娣、刘幼奋在武进区区级课题《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连续性问题解决的方法研究》中承担了主要的研究任务,俞亚娣、刘幼奋、陆智勇承担了多个课题组网站的建设与维护工作。教师的课题意识强和科研活动热情高。
2、我校有十多年的课题兴校的办学特色,省级《优化高中课堂教学结构的研究》课题,曾获常州市级一等奖,在教科室的指导与支持之下,相信我们组有能力、有水平完成该课题的研究。
姓名 |
职务 |
职称 |
承担的研究工作 |
备注 |
张建新 |
教科室主任 |
高级 |
课题组顾问 |
|
俞亚娣 |
教师 |
中一 |
负责课题的全面实施、课题方案规划的撰写以及课题的主要研究工作 |
|
张黎瑛 |
教研组长 |
中一 |
负责资料的收集以及课题的主要研究工作 |
|
陆智勇 |
教师 |
中一 |
负责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研究工作以及课题的主要研究工作 |
|
刘幼奋 |
教师 |
中三 |
负责课题网站的建设以及课题的主要研究工作 |
|
(二)、保证措施
1、按照确定的实施方案积极开展实践和研究;总结反思,定期对研究和实施情况进行反思性的小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完善,以确保能健康有效地发展。
2、加强课题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做到理论学习与过程研究、总结反思相结合,课题研究与新课改和办学特色相结合,集体研究与个体提高相结合,推广辐射与评比奖励相结合。
3、加强过程管理。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注意随时收集、整理资料,不断总结、提炼经验,定期开展交流与反思活动。利用课题组网站的建设记录详实可信的第一手资料,为反思提供真实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