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网登录
您好,超级管理员! 进入后台
课堂实录:《寒风吹彻》
发布时间:2009-11-25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
  核心提示:课堂实录:《寒风吹彻》...

课题《寒风吹彻》

作者:刘亮程

授课人:许峰(江苏太仓高级中学)

师:如果让同学们写寒风吹彻,说说看,你想怎么写?

生:(没有思考时间,直接答)写景物,人的感受

师:如何理解“彻”的程度?

一生:……

师:同学们有些卡壳……

另一生:刺骨的冷。

师:以上是同学们的理解,下面我们看看刘亮程是如何来感知寒风吹彻的。给大家一些时间,请大家结合六个问题自主阅读:

1.请把文章中的过渡句(段)用笔划出来。

2.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或者说作者围绕“寒风吹彻”写了哪些人的经历。

3.在刘亮程笔下,“寒风”有哪些内涵。

4.文章中“彻”体现在哪些方面?

5.作者面对“寒风吹彻”的生命感悟是什么。

(七八分钟之后。)

师:请同学说说文章中写了哪些人的经历?

生:自己,老人,姑妈,母亲

师:讲的很好。现在以“我”的亲身经历,讨论“寒风吹彻”的内涵。

师请某生朗读有关“我”的章节。

生读。

师:这一段我的亲身经历中,“寒风吹彻”有哪些内涵?

一生:寒冷。

师:这个不用说了,一定是围绕着寒冷写的。

(再请一生)

生:人性的寒冷。

师:可以追究一下了,文章中只有一些拉柴的经历吗?

生:孤独。

师:讲的很好,请其他同学说说看。

生:家人的冷漠。

师:讲的很好。(继续引导)那是不是父亲真的不关心“我”?请你往前读,第六节,看看是如何描述父亲的?那么父亲表现的前后不一致,这样的冷漠又该如何理解?

生:……

师:放低一层,“我”为什么去拉柴?(要学生理解这样的生活恐怕有些费劲。)

师生共同:生存环境恶劣,家境贫寒。

师:父亲的“冷漠”也是生活所迫(终于引到正题上了。)

师:那我们再来看看,其他人身上的“寒风吹彻”的内涵。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一分钟的讨论之后。)

生:老人,表现的是“心境”这冷,是个反面人物。

师:你为什么说他是反面人物? (读关于老人的文本,证明老人是无人关心的)所以说他并不是反面人物。

生:姑妈,表现的是“孤单”之冷

师:对,(在文本中找到关键的词)“年老多病”

生:母亲,表现的是“岁月无情”。

师:对,年老,死亡。

师: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笔下的寒冷是心境之冷,孤独之冷,岁月无情之冷,有大自然的冷,也有人性的冷。

师:再来说说“彻”的意味

师生:文本中以从孤独到死亡这样一种递进的过程写出了冷,涉及的范围较广。

师:面对“寒风吹彻”,作者是怎样的感悟?

生:第五段

师:文中能不能找到这样的话?

师:(引导)“我无能为力”,“杯水车薪”……是不是就是悲观,绝望了呢?

(下课铃响)

师:本文的核心意象是“寒风”,辅有“大雪”“冬天”,在文中与之相对的意象有哪些?

生:火炉,春天

师:对。

师:作者描写这两个意象的用意何在?

打出一行字:寒风吹彻中,我们还有春天的梦。

(下课)

我的评价:着重挖掘了作者文本的内涵,学生的感悟多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得出,教师不断地暗示,导引,最后与学生共同完成对作者内心的解读。课的形式主要以教师问,学生答,一问一答的方式,讨论环节的设置不够合理,留给学生之间互相研习的时间并不多。

评课记录:

许峰:课文有一定的难度,与同学们的接触时间短,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尚浅,所以在课上大胆给学生留出八到十分钟的默读环节,让学生进入文本。为了更深入的切入文本,让学生先想“如果是你,你会如何?”因为本文内涵丰富,在课上加强了对这一方面的解读,而将作者的态度放在了最后。

中国文化中过于强化苦难,许多同学在作文中还刻意美化苦难,但刘亮程的“苦难”是深沉的,更丰富之处在于对春天的期盼。

课堂教学中,以问题的形式引领学生默读,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使学生的阅读有一个方向。

唐江澎(专家):这是一堂有价值的课。上课方式不是我们讨论的问题。这堂课体现的问题是:面对文本,教师的作用是把学生引入作者的境界之后,从而形成自己的文本。怎么让学生进入?怎么让学生建构?启发学生的思考在于问题的设计。

评价一堂课,应该看学生在经历了这四十五分钟之后,有没有填充刘亮程留下的空白,自己建构了新的文本。

文学是比音乐更为具象的意境。诗文之美在于多解相,多解不等于瞎解,歪解,是让学生的思维聚于一点,还是发散呢,我们未必能到达一个终点,但我们可以把握一个正确的方向。

目前的教师,受教参的影响太深,你独立的品味过文本吗?教师能不能保持一个陌生感,再进入作品?很多时候,教师对文本的研读还没有到足以驾驭文本的程度。

“我不相信看到的,听到的,我相信我触摸过的,并在触摸中感受。”

你真正触摸到这个文本吗?

“我思考着,并以思考这样的方式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

十分钟读的不够长,而是太短,而且沿着教师的问题摸歪了。

本文只要把第一段读三遍能就通领全篇了。

(读第一段,三遍)

作者明明白白地写出,是当下的心里刮起了寒风。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