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网登录
您好,超级管理员! 进入后台
课堂实录:《我与地坛》
发布时间:2009-11-25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
  核心提示:课题《我与地坛》(第二课时)...

课题《我与地坛》(第二课时)

作者:史铁生

授课人:汤建伟(丹阳六中)

师:(播放歌曲)这首歌唱的是谁?

生:母亲。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我与地坛》的第一部份,主要感悟到了什么?

生:珍惜生命

师:“我的生命到了冰点”,那么“母亲”是怎样来帮助他的呢?让我们走进《我与地坛》第二部份。

(学生拿出学案。)

基础知识:

1  字音

2  词语解释

(这一部分由学生课前自我整理完成)

课文的整体把握:

1、结构,写出每小节的大意并列出段落结构示意图。

(某生上台,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小组讨论之后的答案。每展示一小节,都问下面同学:对照一下,大家看看有没有和我们的答案不一样的?那我的答案可不可以接受?

可以接受的就过去,有不同意见的同学举手,台上的同学点名发表意见(小老师的架式),教师在另一侧,参与学生的讨论,加入自己的观点,在关键处点拨引导。)

(给上台发言的同学加两分,同学所在小组加一分。由小组长完成这个工作。)

2、写出第二部分主旨。

(基本过程同上)

师:经过刚才的讨论与感悟,请某生投入感情地再读一次(配乐朗读)

生:(鼓掌)

师:朗读者加两分

文本研读:

赏析关键语段(简述对划线句子的理解)

1、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因为她自己心里也没有答案。

(什么事?为什么不宜问又终于不敢问? 如果有答案,答案应该是什么?)

(某生上台,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小组讨论之后的答案。问下面同学:对照一下,大家看看有没有和我们的答案不一样的?那我的答案可不可以接受?

可以接受的就过去,有不同意见的同学举手,台上的同学点名发表意见(小老师的架式),教师在另一侧,参与学生的讨论,加入自己的观点,在关键处点拨引导。)

(给上台发言的同学加两分,同学所在小组加一分。由小组长完成这个工作。)

2、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是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基本过程见以上学生的活动模式。老师在解释加倍的时候更多的注入了自己的理解:母亲看着儿子的痛苦是一层,母亲的痛苦不能表现出来,要忍在心底是另一层)

3、只是到了这时候,纷纭的往事才在我眼前幻现得清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我心中渗透得深彻。上帝的考虑,也许是对的。

学生活动过程同上。

4、年年月月我都到这园子里来,年年月月我都要想,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

学生活动过程同上,教师强调那条路到底是什么通往幸福的路。

自我补充内容:(你认为还有哪些句子值得探究)

结束语:师:这世上最爱我们的人是谁:

生:母亲

师:为了母亲我们是不是应该好好生活?换了同学们现在,应该好好……

生:学习。

(下课)

评课:

汤建伟:这是一堂不成功的课,最明显处就是没完成流程,原因,长时间不上公开课,对课上的意外估计不足,场地问题,学生表现的与在教室里不一样。

课的设计理念:1、展示生本课堂的模式,学生敢讲,愿意讲,是训练出来的。

2、本文感情深重,教师讲和学生自己去感悟是两个层次。本课以学生悟为主。

3、基础知识,借助工具完全由学生自己完成。

4、对文本的把握上,从解读方式入手,从整体到精彩语句的研读。

   感悟文本在方法手法上的使用

   疑问处加以讨论。

由于时间关系没能完成,精神的上升,与学生的共鸣,人生的收获等层次没能来得及深入。

教师们:过程不完成就不成功吗?本课在解题思路上下了很多功夫,对课的内容的赏析等方面并没有做到生本。

在细节场景的描述体验与感悟上不够,点睛之笔点的不够深,进入心灵上不足,我的思路是,在整体上把握文本后,下功夫将学生怎么说,怎么写上来设计一堂课。

学生在课堂上能走多远并不取决于我们想让他们走多远,而在于最近发展区的把握。

唐江澎(专家):不让学生思考的任何方式都不是生本课。学生动起来并不意味着生本。形式上的一切做法并不意味着实质的转变。怎么上课是技术,技术是手段。最扼杀生本的是体育课,想不想都要向右看。数学课,学生即使听不懂还有休息的权利。

土灶也好,电磁炉也罢,关键在于烧出来的是什么菜。

学案是用来做什么的?提供了一个很有价值的思路:

学生在走进文本之后,如何将自己获得的感受和理解呈现出出来,这种思维结果的呈现很重要,写在学案上,展示出来,很有借鉴意义。

还有一点,我认为,这一节课教师带着学生无情的对本文进行了宰割。这是一篇怎样的文章?读来是怎样的心情?怎么可能在一段的朗诵之后,配合以热烈的掌声?更不用说“加分”这样的声音,是对整个情绪的一刀刀的切割。人文的东西体现在哪儿了?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