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组学术沙龙活动记录表
主题: |
如何上好理论课 |
时间: |
|
地点: |
电教办 |
主持人: |
张黎瑛 |
参加人员: |
张黎瑛、陆智勇、陆钟兴、俞亚娣、刘幼奋、刘海明 | ||
活动记录 | |||
刘幼奋: 1、多媒体的教学方法:比如,视频。但是视频也有选择,要短,而且是教师比较难降解的内容。还可以是flash动画。 2、案例的选择。比如在数据的交换技术中运用了家具的封装。比较贴近学习的生活。 3、课后练习:改变课后练习的方式,可以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 俞亚娣: 课后练习:课后练习的方式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这种方式比较好。 陆钟兴: 情景引入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是共同的目标。 陆智勇: 张黎瑛: 比较全面,但是还可以思路拓展一点。比如说采用竞赛的方式比较好,但是激励性不够! 多媒体:一方面化解抽象的理论的同时,还可以打开学生的眼界。 俞亚娣: 1、不能忽视传统的方法,如预习。2、转换角色法,如游戏等。 3、将枯燥的理论与现实联系起来,形象化。4、小组合作。 刘幼奋:自主学习,用思维导图来检测。但是没有用上学期那样好的问题。小组讨论:有名无实。讨论比较积极,但是回答却不理想。 陆钟兴:提出了几个问题,小组合作与评价:刚放出去,就收回来。可以把时间扩展为两节课。 刘海明:关键词选择。三种交换技术其实“交通工具”是一样的,其实是方式的不一样的。案例的形象好,驾驭形象好。 例子:新北区乘车。人:即使数据。 张黎瑛:“你凭什么要占用学生的课外时间。”如何高效地利用学生45分钟,奔中:先学后教。把课后的习题放到课前来。作业:课上留5分钟给他们画导图。 陆钟兴: 1、故事情境引入。学生在教室里比在机房里上的比较认真,以情境引入要比照本宣读要好的,但是情景引入之后呢?情景引入最好要贯穿全课。 2、视频:视频的选择其实是最简单的加工。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不要太过。知识的前后联系。每一节课都有一个疑问,这是下一节课的开始。“泥土概念”or“种子概念”? 3、动手实践。打字,操作。怎样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问题。 4、几次教学下来,反而感觉不顺畅。一部分说明教师进步了,要提高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课堂的驾驭能力包括很多部分,课堂引导也是其中的一部分。 刘幼奋: 故事情节的贯穿全过程不能没一节课都这样。 张黎瑛: 比如:运家具。例子的精挑细选。 俞亚娣: 前后联系。站在学生的板凳上思考问题。 陆智勇: 视频的精挑细选比较好。动手能力要培养,更重要的是动脑能力要培养。 张黎瑛:思想争议比较多,其实不然。一堂课按照他的内容,可以把某一方面关注好就就是一堂课,如果各方面考虑好不一定好。“懂比操作好,动手实践不仅仅是操作,更重要是动脑”。 陆智勇: 1、互动。互动之后才会更有效。备课,前期工作要做的多一点。让学生动起来,到网络上找一点知识。 2、课件。为课堂服务。需要吸引学生的眼球。 3、课堂检测。需要在课堂上进行检测。把上节课的内容进行检测比较好,这是必须的。 4、设计的问题需要分层次。 刘幼奋:网络上找一点知识,是否给一定的范围。 俞亚娣:网上搜索不仅要给一定的范围,更重要的是总结,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评价! 陆钟兴:互动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包括教师驾驭课堂能力,即如何引导。 张黎瑛:互动比较多。提供小实例:学生互相说,然后站起来说。不仅有要求,还要跟进方法。 分层教学,可以归纳到先学后教。有能力的同学掌握基础的问题,但是有能力的学生可以掌握“想一想”等问题。 张黎瑛: 1、上课学生学习气氛的调动。气氛闷,很大一部分是教师的过分严厉。教师的言语要通俗。幽默是一种力量。不足之处需要联系,要自己有意识的突破。 2、提供丰富的资源。教师要有意识的收集相关的资源,而不仅仅是为了课堂才去收集。 3、注意人文的关怀。信息技术老师要注意课程整合的意识,注意与其他的课程去整合。个人的修养要用不止步。 大家:三维目标,但是教学过程中以知识为重,其实人是第一位的。即种子的概念。 | |||
活动评价 | |||
本次沙龙是第一次举行,有以下问题: 1、话题不能太宽泛,太宽泛之后就不容易深入,要具体一点。 2、考虑是否由一个人主讲,其他人作为讨论人,由主讲人提前一周将相关的内容公布在组里,其他人在此基础上搜索相关资料,发表自己的观点,否则讨论不尽兴。 3、要求:每个人都带沙龙笔记。及时记录一些有用的信息,如闪光点、个人的看法等。 4、本期沙龙涉及到的问题有以下主要几条: (1) 课堂练习的形式是否可以多样化,比如小组竞赛; (2) 如何组织小组讨论; (3) 什么是真正的动手实践; (4) 如何将互动动起来; 这些问题有待于在以后的沙龙中继续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