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教学中经常预设一堂课的教学难点,并围绕这些难点采用各种方法去解决。但我也常常听见学生说:“我上课都听懂了,作业也会做,就是一考试又不知道该如何下手了。”看来,教师讲的精彩,学生学的顺利,却无法证实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学生的收获有几许。一直以来,学生被动地完成教师定制的作业,无论收获的是什么,缺失的又是什么,他们被一刀切地在布置在统一的习题里,思维被局限在同样的题目里,甚至可以通过抄袭来完成。我们不得不问,这样的作业能否引导学生准确反馈自己的学习信息?这种高耗低效的作业是否忽视了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遏制了学生学习潜能的发展?面对当前减负增效教学改革的热潮,以“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连续性问题解决的方法研究”为课题,我们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意义的探索。本文从学生设计的一道题目出发,试论教师如何从学生的问题中点燃思维的火花,挖掘学生学习的潜力。
学生的原题:框架网页上是否想要几块就有多少块?
出题人提供的答案:不可以。最多四块。
课堂解决过程:
师:(展示题目)框架网页上是否想要几个框架就有多少框架?--出题人:某某
师:某同学,你同意我这样修改你的问题吗?
生点头。
师:那你能不能说说看我这样改的用意何在?
生:更规范了。
师:现在你想请哪位同学回答你的问题呢?
出题人提问同学。
生1:不可以(同时演示新建框架网页的过程,说明最多的框架模板上只有四个框架)。
生2:可以。(同时演示框架网页的拆分过程,证明框架网页可以再拆分。)
出题人对自己的问题再思考,得出结论:框架网页的框架最大值可以超过4。
师:关于框架的拆分,还能提出怎样的问题?
生:能无限地拆分吗?
师:好问题!可是用现场拆分去证实太费时间,那么,有什么更快捷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讨论,答:利用帮助文件,利用百度搜索相关的答案……
师:很好。关于框架的数目,你们还有问题可以追加吗?给你们一分钟思考时间。
生:如何将多拆出来的框架删除呢?
师:太精彩了!这是一个典型的反向思维,我们在学习中就应该具备这样的能力,学会从各个角度来思考问题。那么,根据我们刚才拆分框架的思路,请你尝试来解决框架的删除。
学生实践,解决问题。
[例题解析]
来源:对于每一节课的学习,每个同学的收获都有所不同,让学生问一道他们没听懂的题很简单,但是,如何发现那些认为已经掌握了本节课学习内容的学生中存在的深层问题呢?我这样对他们说:“请出题!考考别的同学!不过,你出的题目要能让大家的脑子转起来。”除此之外,我还要求出题人在题后附上自己的答案。
意图:从学生对问题的观察角度上讲,设计一个题目并不容易,它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归纳能力和对知识的分析、演绎能力、信息收集能力、信息的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而且,请出题人在课上提问同学来答,既增加了提问人的自豪感,也让答题者感觉到,这不再是老师“高高在上”的提问,感觉好多了!
透视一:在本题中,学生反应出他的收获是:①他已经能够新建框架网页;②他认真观察过新建框架网页的过程,并根据FrontPage提供的框架模板得出结论,网页最多的框架网页模板是“标题、页脚和目录”型,即“4块”。也是从出题人提供的答案可以看出,他对问题的追踪不够深入,而他的思维没有延伸到的地方,正是他的最近发展区,也正是教的着眼点。我们说,没有针对性的教学是无效和低效的教学。值得强调的是,在针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教的时候,教师也不能包办代替,而是要继续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并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凡是他们自已能够解决的问题,要继续让他们自己去独立解决;在此基础上,教师才及时点拨,给予支持。这是更深层的针对性,它不仅针对学生的问题,更针对学生的能力。正是这种针对性,使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得到强化,不仅着眼于当前的问题,更为将来有能力解决更复杂的问题奠定基础。
透视二:在这一案例中,有几个细节:①教师在修改学生的问题之后,在课堂上征求学生的意见,并请他体会教师的修改用意,是为了让他在今后的提问过程中更严谨,同时,在课堂上公示这一修改过程,无疑是对所有学生的一次再教育。②教师并没有就题论题,而是注意引导学生对已解决的问题反向思维,产生新的疑问,从而从各个角度去观察事物,提出问题,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能力无疑是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透视三:让学生自制的题目进入课堂为学生的参与提供了平台,上述例题如果不是由学生提出,教师的视线中会忽视这样的问题,而学生的问题将这些遗失处补充的更加丰满。可见,参与性教学是一种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强化师生互动的教学。实践证明,这种参与式的学习远比被动地完成教师定制的问题所收获的的结论要深刻得多,对学生认知的发展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学生的问题由学生来答,扩大了参与面,并将评价权也交到了学生的手里。
透视四:由于课堂的难点不再全部是教师预设,学生在“问”与“题”中的各种个性的表现和自由发挥更是教师所难于预料的,这对教师来说也是一种挑战。而这样的“难于预料”真实显现出学生学习过程中本应存在的生动性、复杂性、生命性、挑战性和生成性。这将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与张力,更促使教师主动储备更多的知识来应对这些“难以预料”,这又在另一个层面上提升了教师课堂教学的水平。
我愿引用罗丹的一句名言来激励我的课堂教学:“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是的,学生中从来不缺少精彩,愿我们练就一双慧眼,去善于发现这样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