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连续性问题解决的方法研究
(课题设计)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三河口中学 信息技术组
一、研究背景: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知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已经成为我们教学的基本理念,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应以学生终生学习的需要为目标,更多地关注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应让学生“各取所需”。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设这样的情境,让学生在理智的挑战和思维的碰撞中,体验痛苦、茫然、失望、喜悦、满足等种种情感,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历程。但目前的教与学环境中,我们常见的却是这样的情景:学生经常会被这样的问:“老师提的问题你都会回答吗?”,“老师发下来的试卷你能答对多少?” 显然,学生回答问题的能力一直被提到特别重要的位置。在预设的提问之下进入学习,这样的学习不自觉地给思维设下了圈套,可以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解决的许多问题,并不是来自学习中的遭遇,而是来自于教师的设计。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之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学习上较被动,甚至在进入大学或工作后仍明显地带有被动学习的特征,一位企业人事经理说:“这几年做企业人事工作,我感触最深的是应聘的人才似乎满腹经纶,但却一无所处。他们只会做题、应付考试,或者复述书本上的东西,一旦遇到实际问题时就不知道如何解决了;换句话说,他们既没有活学,更不会活用,知识对他们来说实际上是一种负担。”
我们开始思考,如何在学习的全部进程上,为学生提供机会来“展示所思,所学,所得”。如何让每个个体有个性地“深度学习”。我们认为,学生提出问题,表达问题最终到问题解决的能力直接制约着教师运用主体性教学思想进行教学的进程和学生创新意识发展的进程。带着这样的思想,结合我校的实际以及信息技术学自身的特点,我们确立了对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连续性问题解决的方法研究的课题。
二、理论思考
(一) 概念界定
我们认为,在课堂中,思维需要连贯,课堂上与课后,也需要连贯,不能出现断点。连续性问题解决,在本课题中,分三个层次来定义:
第一层:指的是学生在预习,课堂学习,课后思考三个不同环节对同一个问题的跟踪能力。即:能够将课前预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清楚地表达,在课堂中能对该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课后又能对该问题进行反思。
第二层:问题的解决在预习中,课堂的讨论与学习中,课后的反思中连续进行.即通过学生的预习解决自主学习中可以解决的问题并建立对深层问题进一步探索的基础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在课堂学习中论证问题的有效性,并能通过反思将问题的解决过程进行归纳总结。
第三层:一个问题的提出,不一定是当堂解决的,有些总领性的问题,在期初就提出,但需要一个阶段完整的学习过程才能真正建构与问题相关的知识架构,因此对这些知识的建构是连续的,源源不断,反复论证的过程。
(二)指导思想: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让人不断地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发展学生的问题能力是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问题不但是实验探究学习的开端,也是实验教学的主线,问题不仅是激发学生求知和创造冲动的前提,而且是学生吸收知识、锻炼思维能力的前提。问题存在于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问题更是实验教学的归宿,是在初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发新的问题。问题往往产生于具体的情景中,产生于陌生的现象中,产生于奇异的现象中,产生于引起矛盾的说法中,产生于对事物或现象的深刻思考中。
现代教育理论指出,教学活动是教学相长、互促共进的一个互动过程。课堂到底呈现为怎样的形态和过程,并不仅仅取决于教师,也不仅仅取决于学生,而是在于课堂中的互动。因此,一方面教师的示范倾听、质询将成为重要的教的方式;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开发出课堂互动,特别是学生呈现自己所学的顺序规则、相互提问的规则以及回应的规则来。课堂作为“旅程”,有的时候是直切主题,有的时候则是“曲径通幽”,但是我们必须紧密围绕学科核心,紧扣学习目标。
(三)研究目标
立足于教材,不局限于教材,促进学生在更开放的学习情境中提出问题,表达问题,并归结于问题的解决这样一个连续性学习模式的探索。
1.通过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实验研究,探索出一套如何建立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机制,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学习的途径和策略,把课堂教学建立在自主学习基础之上,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主动学习习惯和较强的问题解决的能力。
2.通过研究和实践,促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大的提高
3.通过研究和实践,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积极迎接新问题的挑战,从而提高教师的理论和业务素质。
(四)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我们选择了高一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我们的经验,刚进入高一的学生往往主动思维的能力不够,对知识的自主学习程度还停留在仅限于老师提出的问题阶段,而高一信息技术学科教材本身也具有灵活多样的重组基础,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对教材的自主研究,建立新的问题。
三、研究内容
根据本课题确定的目标,研究过程中的主要研究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模块的研究:
1.课堂氛围的实现:如何创设有热情有动力的开放课堂,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和信心。在这一模块中:预设增加学生在预习环节中,根据自己的理解程度,就本节重点和难度提出困惑或设计问题的过程。加强学生对知识重点的把握,对难点的发问能力。
2.问题的表达:在这一模块中,重点研究如何让提问的形式更有利于学生的表达,研究如何让全体同学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针对学习内容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提问。加强学生对问题表达的规范化,条理性,清晰度几个指标上的达成。
3.问题的收集:在这一模块,着重研究如何将学生的问题有效率地合并,分类,重组,并使这些学生提出的问题直接参与到学生在课堂的学习过程中,成为课堂学习不可分割的一块。加强学生对问题的跟踪能力,以及对问题的再思考中形成新的更深层次问题的能力。
4.问题的解决:如果说前几个模块都是对问题的来源的形成过程,那本模块着重点研究的是对问题的解决方式的研究,在这一研究过程中,预设将对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等主动解决问题心理期待的研究。
5.问题的反思:在这一模块中,将分为两个方面来研究如何促使学生对问题进行反思,最终形成知识体系的过程的研究,第一方面:对问题从形成到解决全过程的回顾,第二方面,从问题上升到知识体系的过程。
四、研究方法:
1、资料文献法。查阅网络上以及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
2、行动研究法。教师直接对所从事的课堂教育活动进行研究。
3、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的方式对特定的问题进行有目的的、有计划的调查研究。
五、计划实施
1、准备阶段(2009.2~2009.5)
(1)确定课题
(2)组建课题组
(3)课题组成员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认真学习有关理论,取得理论支持。
(4)根据本校学生实际,构思方案。
(5)作好课题的分工工作,研究实施方案。
2、实施阶段(2009.5~2011.4)
时间安排 |
研究内容 |
具体工作 |
备注 |
2009.5—2009.7 |
课堂氛围的实现 |
(1)各课题组成员制定实施方案及各阶段实施计划。 (2)展开研究 (3)以学习、调查、讨论、研究、实践、小结为形式,不断循环上升、提高。 |
|
2009-9—2009.12 |
问题的表达 | ||
2009.12—2010.2 |
问题的收集 | ||
2010.3—2011.3 |
问题的解决 | ||
2011.3—2011.7 |
问题的反思 |
3、总结阶段(2011.4~2011.7)
(1)每位课题组教师对自己分管项目进行归类、总结。
(2)课题组成员作全面总结,做好资料收集、整理、撰写研究报告。
(3)报请上级对本课题进行全面检测、评估。
六、完成课题的条件和保证
(一)成员情况
姓名 |
职务 |
职称 |
承担的研究工作 |
备注 |
张建新 |
教科室主任 |
高级 |
课题组顾问 |
|
张黎瑛 |
教研组长 |
中一 |
负责课题的全面实施、课题方案规划的撰写以及课题的主要研究工作 |
|
俞亚娣 |
教师 |
中二 |
负责课题网站的建设以及课题的主要研究工作 |
|
陆钟兴 |
教师 |
中二 |
负责资料的收集以及课题的主要研究工作 |
|
刘幼奋 |
教师 |
中三 |
负责资料的收集,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研究工作 |
1、课题组成员的背景:张黎瑛在常州市课题《运用信息技术,加强学科知识与生活的有效沟通》研究中承担过研究和培训课组员成员的职责,张黎瑛与陆钟兴两位教师在《普通高中主体发展性教学策略的研究》研究中承担过课题研究的任务,俞亚娣承担了《运用信息技术实施政治教学,从教材走向生活的策略》课题网站的主要工作,刘幼奋承担了《优化德育环境,整合德育资源,提高德育实效》课题组的网站建设工作。教师的课题意识强和科研活动热情高。
2、我校有十多年的课题兴校的办学特色,省级《优化高中课堂教学结构的研究》课题,曾获常州市级一等奖,在教科室的指导与支持之下,相信我们组有能力、有水平完成该课题的研究。
(二)、保证措施
1、按照确定的实施方案积极开展实践和研究;总结反思,定期对研究和实施情况进行反思性的小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完善,以确保能健康有效地发展。
2、加强课题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做到理论学习与过程研究、总结反思相结合,课题研究与新课改和办学特色相结合,集体研究与个体提高相结合,推广辐射与评比奖励相结合。
3、加强过程管理。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注意随时收集、整理资料,不断总结、提炼经验,定期开展交流与反思活动。利用课题组网站的建设记录详实可信的第一手资料,为反思提供真实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