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摘要】 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要培养学习兴趣,教师首先要牢牢地把握这些学科特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字】 兴趣 记忆 新颖 探究式 德国诗人歌德说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任何一种事物如果不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并由此产生记忆,这只能说明一种事实,这种事物对于人们来说毫无意义。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学习兴趣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下列因素:学习内容的特性、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学生对学习的愉快感体验。传统的教学观念常把贪玩的学生当作不受欢迎的学生,将学习与玩耍明确分开。而现在很多学生,贪玩是他们的天性,是他们感兴趣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就会主动去探索,教师应把传统的教育观念转变成学生的强烈的学习动机,把学习融入到“玩”中,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下面是我对如何激发计算机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点看法:
一、充分利用学科特点,引起学习兴趣
每一门课程都有其特点,教师只要善于发掘,总能找到许多能引起学生感兴趣的东西,计算机学科也是如此。与其它学科课程相比,计算机课程具有较强的操作性、趣味性与应用性等特点。要培养学习兴趣,教师首先要牢牢地把握这些学科特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传统的学科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基本上遵循“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模式,这在某种程度上违背了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甚至有可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扼杀在萌芽状态。计算机教学如果想克服这一传统模式的弊端,就不重蹈覆辙,而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的操作性强的特点,采用由“认识计算机”到“学习计算机”的模式。例如,在上第一节计算机课时,按照传统教学模式组织教学的教师通常先讲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然后再让学生认识、接触计算机。但如果采用“采用任务驱动,也就是先认识,后学习”的模式,计算机课程的操作性特点就能凸现出来。教师可把学生带入机房,在适当讲述一些基本的电脑维护常识后便可引导学生思考:“摆在你面前的台机器是什么?”“你知道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吗?”“按下POWER键你能听到什么,看见什么?”等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它们面前的这些伸手可触的硬件上来,让他们了解主机、键盘、显示器、驱动器、开关等主要操作部件及开、关机操作。这样,教师就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参与,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轻轻松松地开始了计算机的学习。又如:一般第一次上机,都是练习打字,很多学生都认为,打字课没什么可学,有的还认为一上课就该上网耍,“老师开网”,任凭你如何对打字课进行作业布置,考核安排强调,效果都不理想。办法:自认打字快的,我们就来警察抓小偷打字游戏,谁抓到我了,就开网。随时修练成功,我随时接授挑战。通过这个方法,很多同学都由于对我产生了敬佩,同时也达到了练习的效果,对以后的课程开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二、巧妙安排教学内容,提高学习兴趣
1.增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多样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凡是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必需是相对强烈、对比明显、不断变化、富于新异性和刺激性的事物。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参考书、网站、光盘、动画等相关资料,来支持、强化、巩固教材所介绍的新知识。这样既可以巩固教材的教学效果,还能避免因教材内容的陈旧性和单一性而抑制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述计算机的广泛用途时,教师可介绍国际互联网的功能——发送电子邮件、查询资料、网上购物、聊天、发布信息及获得网上新闻等,必要时,可让学生“玩一玩”。又如:讲office办公 软件时,一般学到一半期,很多学生就坚持不住,我们何不在这个时候,来个出其不意,留住学生的学习激情呢,大家都知道office是办公软件,那么我们能不能把office中的Excel变成好耍的游戏呢?当然可以。
2.难易内容交替安排
计算机科学作为较难掌握的尖端科技,无论教材编写者如何巧妙地组织教学内容也难免会把某些对于学生来说是枯燥无味或比较深奥的知识点写进课本。学生对于这些内容的学习只能依靠间接兴趣或意志努力来维持。为了不至于使学生因此而感到学习压力过大、精神负担过重,教师除应改进教学方法、采取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外,还有必要灵活分散教学内容,把容易的教学材料与困难的教学材料、生动有趣的学习内容与枯燥无味的学习内容结合起来,交替穿插讲授,促使学生对计算机学科的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相互转化、互为补充。
三、精选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习兴趣
1.采用以发现探究式为主要的教学方式
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两种主要方式,虽然两者在性质、过程、作用等方面各有优劣,相互为用,但基于计算机的学科特点以及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教师更适宜采用以发现探究式为主的教学方式。因为开设计算机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兴趣,虽然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也是主要教学任务之一,但教师与其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言语讲解上,还不如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去“悟”出这些知识。这样既达到了知识点教学的目的,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智慧能力、增强其内在学习动机、学会发现的技巧,还有利于记忆的保持。例如,在讲解QB程序命令时,操作时容易制造错误,要求学生练习操作并思考,发现问题。然后带领学生进行命令的总结,归纳。这样,通过探究式学习,学生不仅直接获取了新知,同时也学会了靠自己获取新知的方法,其学习主体性得到发挥。这比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新知并让其强化记忆要好得多。
2.借助多媒体手段,促成学生的建构学习。
计算机教学中有很多命令比较抽象,学生因受思维发展的限制难于理解、接受和掌握这些命令,容易形成教学难点。实践表明,只要教师能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不断充实其感性知识,通过生动、活泼、形象的教学语言或者利用其他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则能使这些教学难点迎刃而解。例如,在讲数据在网络中如何传输时,以借助于邮局发快递来讲解,更加形象生动。此外,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本身的直观性特点并辅以投影、软件、课件、教学录像等直观手段来优化难点内容的教学效果。
四、注重教学、应用、趣味三结合,突出趣味性
实践经验表明,改变纯知识教学的枯燥性,实施知识教学、应用、趣味三结合的教学策略能够使学生充分体验到计算机学习的乐趣,从而实现变学生“厌学”为“愿学”,变“苦学”为“乐学”的兴趣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实际,本策略可以具体化为两个操作要点。
(1)注重计算机课程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布置难易适中的应用性作业,巩固知识教学效果;让学生积极主动地“物化”自己的计算机思维过程,使其欣赏、评价自己的作品,从中看到进步和希望,体验成功的喜悦。例如,WORD教学时,制作电子小报;网站制作时,开发个人主页;这样做就能实现各学科间的横向联系,使学生把美术、音乐运用其中,结合语文知识进行文字输入与编辑,把数学知识变为编程设计的基础,学以致用,其乐无穷。
(2)多开展校级计算机技能比赛,使学生从成功中找到自信。如:通过各种比赛,评选班级的“打字飞人”“硬件大师”“平面设计大师”“最受欢迎的个人主页”等。
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巩固学习兴趣
青少年心理学研究表明,就算起初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这种学习兴趣还是很不稳定,当遇到诸如学习难度加大、教师的批评、操作失败等其他外部原因对其构成消极影响、形成学习的内外障碍时就会出现兴趣下降,表现出兴趣的波动性。为了防止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下降,教师除了采用巧妙安排好教学内容、精选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方法等直接的巩固手段外,还要加强对学生的兴趣心理咨询与辅导:对他们进行学习目的和理想教育,增强学习的责任感、义务感和使命感;在学生出现学习困难时,要耐心细致地帮助他们寻找遇难原因,引导他们正确地归因,培养其优良的意志品质;做好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与积极情绪的辅导工作,尤其是对后进生要采取“既给与学法指导又给与心理支持”。
总之,教师应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基础上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发展的内因,优化外因,不断探求遵循兴趣发展变化规律,采用符合学生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和兼顾学科特色的有效的兴趣作为培养途径与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