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网登录
您好,超级管理员! 进入后台
问题解决式教育(教学)
发布时间:2011-04-19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
  核心提示:问题解决式教育(教学)...

问题解决式教育(教学)

三河口高级中学    陆钟兴

【前言】:

学习活动是一个没有空间限制的概念,许多学习活动是在校园之外进行的。显然,一旦横亘在学校与社会之间的看不见的围墙被拆除,教育的可用资源将是无限的。而且,一旦形成了这样的教育文化,社会的任何部门或个人都会承担起帮助学生成长的教育责任。

学习是在团队中展开的。学习的某些环节也许是以个人行为完成的,但是,从整体上讲,问题解决式教育坚持在团队中学习、在团队中成长。学习小组可能是固定的,也可能随着问题的变化而不断重新组织。学习小组就是一个微型社会,小组的活动是按社会运转的真实规则展开的。这里有组织者,有不同角色的成员,有全体成员共同认可的行动目标,有共同遵守的行为规则,等等。尽管这一切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但学生有机会最大可能地感受团队生活的真谛,学生是在团队生活中成长的。

学会在团队中生活,是教育的基本任务。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这一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民主化进程是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社会越是进步,社会的组织程度就越高,人就越是在组织中成长和生活的。

一、问题解决教育与知识传授教育

知识是现代学校教育的最为核心的概念,是现代学校教育的第一基石。从课程标准的编写到教材的编写,从课堂教学内容到测试评价,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围绕知识展开。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获得知识。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就是知识的获得情况。

知识在学校教育中占有统治地位,其源于人们普遍接受的一种视乎不证自明的真理:学校的使命就是传授知识,学生的天职就是学习知识。直至今天,任何一种试图质疑知识在教育中的统治地位的行为都是要冒风险的。但有两点值得思考:

1、从教育的意义上讲,知识不能脱离知识产生的过程的。它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的活动过程的一个因素、一个环节。从这种特定环境中抽取出来的知识必然是死的知识。学生没有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就如同将手指和身体分离一样,毫无生命力。所以学生总把知识等同于枯燥乏味(想想我们自己学生时代)。

2、就教育而言,知识的意义在于知识的应用。课堂回答问题或考场答题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知识的真正价值只能体现在特定的应用过程中。知识传授教育的困境在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法体验到知识的价值,因此无法感受到学习的意义,也就不可能积极主动的学(这也是成人学习与学生学习的最大不同之处)。学校采取的措施是无休止的考试,并辅之以“将来有用”的说教。教育因此陷入了一个教师、家长和学生都无所适从的怪圈。

知识传授性教育信奉“知识面前人人平等”。教学内容是统一的、教学进程是统一的。自上而下的教育权威和整齐划一的计划剥夺了个性培养的可能性。比如,情感、态度、价值观写进了所有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中,但在知识传授统摄整个教育过程时,其永远只是配角。

教育的使命促进和保障人的健康成长。从人的成长意义上来看问题及问题的解决构成了人的成长的基本元素。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了能力,培养了态度、价值观,感受人生的意义。这就是成长。教育所能做的,就是促进和保障学生的成长。仅此而已。下面从几个方面试图阐述这个种式的基本特征。

1、问题的解决过程天然的将知识、能力、态度的培养等教育内容融为一体,不存在三者孰轻孰重或顾此失彼的问题。面对问题学生要辨析问题的实质,要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诸种方案中要做出最后的选择,要组织团队,在团队中寻找最适合自己的角色,为解决问题需要查阅资料,请教老师,要与团队成员或团队以外的其他人员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以报告、设计等多种形式呈现结果等。这是学习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培养分析、判断、选择、制作、讨论、合作等能力的过程。人生所需的责任感、义务感、理解、感恩、公正等基本价值观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不断体验和不断强化。问题的不同性质和类别及其解决过程自然地调节了知识、能力、态度等各种教育任务。

2、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习得了知识,或者说学生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去学习知识。这是关键所在:是因为此时此刻的活动需要而去学习知识,而不是因为未来而去存储知识。解决了学习热情、学习动力问题。教师不需要诱导或强迫学生学习。人们熟知教育的一种规律:听到可能忘记,看到的可能记住,只有用过的才能领悟。

3、问题解决式教育为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可能性。从知识传授性教育走向问题解决式教育,如同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能够极大的释放学生的潜力,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挥。它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培养人才,更在于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存质量的改善,提升人的幸福感。

4、有助于整合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而不只是校园内的教材、教师。学习活动没有空间限制,许多都在校外进行。

5、学习是在团队中展开的。某些学习环节也许是以个人行为完成的,但是,从从整体上讲,问题解决式教育坚持在团队中学习、在团队中成长。学习小组可能是固定的,也可能随着问题的变化而不断重新组织。学习小组就是一个微型社会,小组的活动是按社会运转的真实规则展开的。这里有组织者,有不同角色的成员,有全体成员共同认可的行动目标,有共同遵守的行为规则,等等。尽管这一切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但学生有机会最大可能地感受团队生活的真谛,学生是在团队生活中成长的。

这里并不否认讲授式教学。这种教育方式毫无疑问挑战讲授的霸主地位,但并不否认讲授作为一种教育形式的存在价值。课堂讲授事实上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教学形式。它可在几个方面存在。

1、有关学生常识性了解的事实性知识教学;

2、有难度的学术性问题的教学

3、对部分学生的基础性知识与技能的补课性教学。

讲授性教学保证学生的底线水平。保底不封顶,是问题解决式教学的基本原则。

二、问题的来源

人是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成长和生活的。即使没有学校教育,也会遇到问题,从而走向成长。教育应源于而又高于生活。问题的来源(或者说是教育的起点)可以是以下几个方面

1、生存问题。基本生存所需的知识与能力。如:防火、防震、交通安全、食品安全等。

2、生存环境。学生生活在不同的家庭、社区、城市或乡村。这些社会组织时刻在发生着这样那样的变化。他们直接和学生的生活联系。钱钟书说,一个人要么死了,要么当了老师。这是对学校这一孤岛形象的辛辣嘲讽。

3、好奇心。因为好奇心探究欲而引发的问题及其解决的思考

4、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它是学生此时此刻必须经历的门槛。给学生带来的快乐或痛苦远远超过做一道题目或听一节课。

5、设计、制作问题。事实上孩子从小就有对他们的服装、玩具、学习用具产生某种改进、完善的想法。对卧室、教室或任何一处室内布置产生调整的念头。这些也可以作为问题的来源,而让学生积极参与。

6、审美需求。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里要注意的是不是成人眼中的作品欣赏而是学生心目中的优秀作品。

三、信息技术课与课程的几点思考

一节信息技术课,如何使学生以积极的情绪投入到学习中,如何使学生得到真正的发展?这是每个教师都需要面对的课题。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总设计师和总导演,如果能在充分认识和处理教材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出发,拿出一些智慧,运用一些谋略,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不但能使课堂张弛有度,还能让学生有兴趣地投入学习并有所发展。

设计隐性障碍 从错误中成长对于一些看似简单的教学内容,教师如果能做个有心人,从解决问题的实际出发,设计一些不易让学生察觉的思维障碍,往往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学生在“猝不及防的跌倒”中,会更加主动反思,并积极寻求对策,从而在逾越障碍中积聚知识成长的力量。有趣的是,课堂有时会在教师设计的“剧本”中、在师与生的演绎中跌宕起伏,甚至还可以产生一些经典的“桥段”,让师生久久回味。对于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模块中“W o r d 文字处理”这一教学内容,教师们一般都会涉及自动更正、查找与替换、批注、修订这四个知识点。在具体设置任务时,也是以完成直线型任务为主。但我从素材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问题式教育以培养人、现在的人为基础,旨在提高学生的快乐、幸福感。现在的信息技术的选课制度是对的,但看看整个江苏90%都选学业水平测《网络技术》就存在问题。所有学生都需要学习网络吗?每个人都是自己选网络吗?他们的爱好如此一致吗?……………有太多的问题,每个信息技术老师也都知道其中的问题。都会说是为了“学测”,难道为了几个人的通过与不通过要全体学生“陪读”、“陪学”?为了几个百分点,就牺牲学生的幸福与快乐?这是哪种教育方式?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