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组学术沙龙活动记录表
主题: |
活动单导学的课堂运用初探 |
时间: |
2011.9.28 |
地点: |
三楼会议室 |
主持人: |
张黎瑛 |
参加人员: |
张建新、陆凤娟、徐梅、张黎瑛、陆智勇、俞亚娣、刘幼奋、刘海明、陈晓松、万代红、徐伟 | ||
活动记录 | |||
张黎瑛: 在减负增效,实施高效课堂的背景下,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连续性问题解决的方法研究》课题已进入结题阶段,在课题研究中发现,通过教师的引导与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能够树立很好的连续性问题解决能力的意识与能力,有效地提高了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效果,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同时发现虽然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锻炼,但是在小组合作学习、对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等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针对这一问题,本学期开始了“活动单导学”的微型课题研究。 主要的设想是由教师创设研究活动、研究话题,组织学生操作,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讨论合作中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从中获得知识,让他们享受获得知识的喜悦,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还得到一个良好的语言交际与情感交流机会,培养合作精神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目前,第一轮的活动单导学已经结束,我想大家在第一次的活动中,一定有不少的经验与教训,下面就请各位围绕这一话题,说说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的所思所想。 刘幼奋: 本学期在教学方法上做了新的尝试,小组合作与评价是我们今后教学研究的方向。经过一个月的摸索,我发觉学生已经有了小组合作的意识,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也得到了提高。但是,我知道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改进,下面我就这一个月来的教学过程简单谈谈我的体会。 1、教师观念上的转变。教师的引导很重要。 2、教师给予更多的关注。无论是技术好的,还是技术差的,都应该给予关注。 3、在评价环节引与导很重要。制作的思路、做法与体会。其他的同学应该给予倾听。 4、最后,从网上评价系统的得分情况中分析,在评价的量表上可以进一步细化,还可以分基本内容和加分内容。 高效课堂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我们应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运用一定的教学艺术和方法,从学生实际出发,从素质教育的目标出发,使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张黎瑛: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怎样给其他人机会更多的机会,在这些方面,你们有什么建议可以一起谈谈。 俞亚娣:小组合作是-种常见的教学的方式,在课堂中被广泛应用,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改善课堂教学气氛,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共同发展等方面的优势,成为我们信息技术教学中经常采纳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经常采用小组教学,对学生进行了分组,但是很多时候都只有形式而没有实际,很多时候我们都说“小组动起来”,但是学生没有真正的动起来。这一次活动单导学,学生动起来了,究其原因有以下两点: 1、学生需要合作。如果学生不合作,无论是搜索资料还是在作品的制作,学生都无法实现,所以在大家有合作的需求时,小组合作才有了基础。 与考核挂钩。如果仅仅学生有需求,没有相应的考核,学生很有可能就会逐渐的走向个人制作,因为毕竟小组合作需要组员之间的协调和合作,考核是小组合作的保障。 2、当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逐步发现合作的优点,而且组员之间在多次合作之后,越来越融洽,我相信这逐渐会成为他们的习惯。在小组合作这一部分,我觉得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如何让学生之间的技术平衡,即小组中一位成员会做了,是不是其他的成员都会做了。 陆智勇:观念的转变,备课的时候,所花的时间要多一点。在上课的时候特别要注重学生的引导。 俞亚娣:作品评价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作品交流,一部分是作品评价。 在作品交流这一部分,我觉得通过让学生将内容,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把关注技术转换为技术与内容都关注,另一方面还可以锻炼学生表达的能力。在这一部分,我觉得教师需要对知识点做一个补充,这样可以弥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片面性。 在技术与知识这一部分,其实一开始是因为我的因素,因为以前的教学中,我比较关注的是学生的技术,所以在这一次活动单导学过程中,技术为知识服务,我在一开始没有转变过来,在很大程度上关注细节,所以课上的很不顺。现在想来,技术和知识都是需要的,但是我们无法在同时满足,我们希望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但是现实无法满足我们的需求的时候,我们只能先满足一部分,这也就是为什么在word制作这一模块我们把技术弱化的原因。 在作品评价这一部分,应该说这一部分受张老师的影响比较深。怎样进行作品评价一直是我们关注的,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做的评价很多是让学生说一说作品的优缺点,然后教师再加上评价,而这一次我们采用了网站评分的模式,关键是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么评,在这一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真的比我们预期要好的多,完全能胜任这一任务,真的不能小看我们的学生。 张黎瑛:活动单导学,学生的活动,教师的导,归纳的好。这也是我们的研究方向。 陆智勇:把选修的内容放到必修的内容中讲,着重培养学生小组学习:小组合作,小组评价。 小组学生的分组:按照性别;组员之间如何分工合作; 教师在引导很重要;组长的职责很重,但是选择怎样的组长。思考方式、审美方面不一样。 在小组分工上需要考虑:小组成员的组成,男女生的搭配;组员之间如何协作;组员之间如何分工;组长的职责;小组的成就与成绩;小组的荣誉感主人翁的态度。 思考:小组的评分以平均值,至少从成绩上反应了问题。目标是让学生更加关注作品,对自己的作品有进一步的认识。 在内容上面运用了网络,充分运用了网络,而没有限制网络这个时代的产物。在上学期也曾经用过,在本学期进一步使用网络了。在搜索域名的这个知识点上面:需要在学生们搜索了差不多,并评讲了之后自己给予学生一些知识点,或者可以这么来说,必须要有必要的搜索,选择性的搜索,这样学生找起来有方向了。在搜索引擎上讲解的太多。内容更加有针对性。 张黎瑛:从小组合作、评价、内容三个方面来进行探讨,其他老师有什么意见? 刘幼奋:小组分工按照教室里坐的位置,但是没有反馈;小组长的职责有没有起到监督的作用。评价作品方面给自己的分数很高,需要把评价标准细化。 陈晓松:改变学生的策略,查找相关的资源,这样学生有了兴趣之后,对案例分析有了兴趣去讨论,需要多备课。不要纸上谈兵,有实实在在的内容。但是这样的话需要教师付出很多的精力。 万代红:我感到技术组的活动很成熟,多年来不断地做探讨,不断地听课、评课。 张黎瑛:团队的形成是一个逐渐的过程,从零起点开始建设好团队,团队的分工不应该是有意识,没有组长,但是每个人必须要关注其他组员。其他成员的表现会影响你。 评价:本身就是一个做人的培养,细化很好,让学生讲原因,在争论的过程中,很多东西就争辩清楚了。 张黎瑛:关注的内容,在内容上, 为了让学生将自己所整理好的内容积极与他人分享,我们采用了评分表公示这样的措施,让学生清楚地知道加分规则之后,再给学生三分钟的酝酿时间(这一步我认为很有必要,也是为后面的热烈发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等发言环节开始的时候,学生的热情比我的预期要高涨,而且质量很高。在学生发言之后,要及时展示给学生加分的过程。让他们有成就感,有成功的喜悦之感,也激励后面的同学更积极地投入到发言中。 但通过几道练习的检测,我发现学生尽管能说出主要的知识,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尚停留在表面,老师在这一块要做更多的准备,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对知识进一步系统化,不然,学生的学习就是浅层的,深入不够。
刘海明:通用技术是怎样的一节课,应该向学生讲明白是怎样的一节课。学生的主体性学习重在点拨。 | |||
活动评价 | |||
张建新:优点很多,但是主要还存在以下问题: 我们所要的教师论坛(学术沙龙),需要跳出学科范畴。说的做法较多,理论较少;发言要更短小精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