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口中学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
技术组工作总结
本学期,技术教研组依照总目标,统一思想认识,牢记育人使命,大力探索减负增效的内容、途径和方法,更好地适应课程改革,提升教师素质能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建立和谐互信的师生关系,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享有乐趣和成就感;切实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强师生互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效果;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开发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全力构建合作型教师团队,加强教研组、备课组的攻关能力。
主要工作具体总结如下:
(一)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探索技术课程课堂教学规律。
1.本学期组织全组教师进一步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和课程理论,认真研读《江苏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说明》,学习《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相关学科教育教学理论,制订了适合我校学生学情的《三河口高级中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规范》,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升课程实施的能力和研究水平。注意总结成员间的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在教学的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继续学习国内外技术学科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的理论和经验(如任务驱动法、项目学习法、协作学习法、探究式学习等),并恰当地运用在学科教学中,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2.针对课程实施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开展专题研究。教研组继续深入开展《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连续性问题解决的方法研究》这一课题研究,本学期的主要工作完成如下:
(1)课题组成员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认真学习有关理论,取得理论支持。
(2)组织课题组成员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实验课
(3)在实验课的结果上进一步发现问题,修正研究方向。
(4)及时收集整理研究资料与成果,并注意不断总结研究经验。
(5)开展了三次学术沙龙活动,针对平时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展开讨论研究。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开展研究,重点解决如何在学科教学中体现出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为宗旨的课程目标。
(二)抓好常规教学和教研工作,提高技术课程实施的水平。
本学期中继续以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主攻方向,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1.组织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采取“由主备人上课”→“听课人评议”→“主备人反思”的模式,与“集体备课形成教案”→“组内两人平行上课”→“对比研讨”的方式共同发展,以期形成具有本学科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
2.在学科教学中,以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方式、促进学习方式多元化为研究重点,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师生互动、思维充分、学生信息素养得到发展的高效益课堂教学模式。
3.充分发挥网络的资源优势,努力打造教研组的博客平台,实现教研方式和组织形式的多元化发展,并在博客上开展研讨活动。
4.本学期开展公开课、汇报课、实验课如下:
周次 |
开课人 |
开课内容 |
备注 |
第二周 |
张黎瑛 |
网络能为我们做什么 |
|
第三周 |
陆智勇 |
网络中的硬件 |
|
第四周 |
陆钟兴 |
数据交换技术 |
|
第十周 |
俞亚娣 |
音频信息的采集与简单加工 |
|
第十周 |
刘幼奋 |
音频信息的采集与简单加工 |
|
第十周 |
刘海明 |
尺寸的标注 |
5.本学期,本学期张黎瑛撰写的《别将技术进行到底》在第四届“用智慧经营课堂”全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征文活动中荣获全国一等奖;张黎瑛撰写的《别将技术进行到底》在第四届“用智慧经营课堂”全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征文活动中荣获全国一等奖;张黎瑛撰写的“凿出来的高效课堂”发表于《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年第6期;俞亚娣撰写的“如何让《网络技术应用》中的理论课更加生动有趣”发表于《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年第8期;刘幼奋撰写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有感于信息技术磨课” 发表于《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年第8期。陆钟兴在“龙芯杯”2011年全国信息技术教学案例大赛中,以“创设情景解决问题,提升课堂幸福感”一文荣获一等奖;陆钟兴撰写的“在课堂制作中如何抓图”发表于《江苏教育技术》报2011年第4期。
(四)按照学校要求,本学期还将配合教务处,教科室,协助其他教师上好多媒体辅助教学课。管理好校园网,建立资源库,让网络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三河口中学技术教研组
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