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网登录
您好,超级管理员! 进入后台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研组建设>>体育组>>体育与健身>>文章内容
谁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买单
发布时间:2010-03-23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不详
江苏省如皋市江安中学 缪书岳
从1985年开始,中国进行了四次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调查显示,最近20年来,中国青少年体质在持续下降。表现尤为突出的问题是:肺活量、速度、力量等体能素质持续下降,肥胖学生继续增多(学生肥胖率在过去的5年内迅速增加,四分之一的城市男生是“胖墩”),以及学生近视率(初中生近视率为60%,高中生近视率为76%,大学生近视率高达83%)居高不下……这一组组数据,刺痛了我们的眼睛!
梁启超曾经说过:“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弱则中国弱。”我一直深信这句话里面所包含的朴素真理。如此说来,近二十年青少年体质的持续下降,就不是一件小事,而是一件事关国家兴衰、民族强弱的大事。学生作为青少年的主要组成部分,作为祖国明日之栋梁,作为中华崛起之希望,他们身体素质的持续下降应该由谁来为之买单呢?
试作深入分析,为学生体质持续下降而买单者主要不外乎以下四种对象:
一、学生追求自身体质健康的主观愿望不强烈,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淡化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发育和心理的发展,学生对体育活动的态度、兴趣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仅从兴趣出发为运动而运动,为游戏而游戏的情况越来越少。其实学生也心知肚明体质健康对自身学习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重要性。但是,为了自身体质健康这一愿望,付诸实际行动,主动、经常并有目的地进行体育者少之又少。加之当前学习负担过重,升学竞争激烈,体育运动场所及器材的限制,他们良好体质健康的愿望将被自我搁浅,从而自我淡化了体育锻炼的意识。久而久之,学生本人就被体质健康所俘虏,自己为自己的体质健康而买单。
二、教学一线教师要全面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尤其是对“体育”的理解;切实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总之不管什么形式的教育,所有一线教师都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其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和如何健身。假如我们的一线教师能真正地用全面的、发展的和科学的眼光来看待素质教育,就不会使素质教育成为“分数教育”的代名词。也不会把教育变成一种枷锁无形地套在学生的身上。更不会仅仅为了追求学生的分数成绩和升学率以不惜牺牲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代价,并轻视对他们思想教育的培养。
中国的这一代青少年学生,生活上尽管比他们的父辈、祖辈优越得多,但他们也承受着难以承受之重,那就是“应试教育”带来的巨大压力。变本加厉的升学竞争,是不管学生升入大学以后能不能成人成才的,领导的满意和考试的奖金才是硬道理。进不了大学的学生,则赔上了自己的健康,而且无颜见江东父老……这样严峻的问题我们一线的全体教师难道不应该为之负点责任吗?
“体育”是素质教育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青少年学生体质的好坏优劣,而青少年学生体质的好坏优劣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竞争力,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我们不能片面地理解“体育”,实际上体育不仅能使学生身体强壮,而且也是强心之育,规则之育。毛泽东曾经说过:“德、智皆寄寓体,无体便无德智也。”这不正是对体育真正内涵的诠释吗?为此,全体一线教师必须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健康第一真正落实到实际行动上来,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在此,尤其责无旁贷的是全体一线体育教师。他们的当务之急是充分利用一切体育教学活动、各种形式的体育课外活动和比赛培养青少年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将锻炼身体变成学生自己自觉的行为。因为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是否能够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不仅仅对自身身体的生长发育水平、个性形成和未来社会化程度有着直接关系,而且对是否能够终身进行体育锻炼,一生能否健康幸福的生活都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面对《教育部2004年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报告》中公布的一组组触目惊心的数据,全体一线教师,你们该如何思考呢?
三、青少年学生的家庭也应该为青少年学生体质的持续下降买单
中国目前的这一代青少年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同时又正好赶上了中国经济少有的高速发展,GDP连年攀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阶段。许多学生的家长(包括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把对孩子的教育、关心和照顾局限于生活上和物质上,形成了一个注重物质生活,忽视强身健体;抓子女文化素质,轻子女身体素质;关心子女身体健康,又忽视体育锻炼的怪圈。加之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正快速改变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于是就导致孩子在发育上呈现出两个极端,一是胖墩儿,一是豆芽儿。在身高、体重等方面大多超过了上一代人,但他们的体质健康状况如何,做家长的一定心知肚明。细细品味《教育部2004年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报告》,关心孩子身体健康,望子成龙心切的家长们,你们有过错之处吗?
四、现行教育体制下的“唯分数论”的“教育病”、“唯金牌论”的“体育病”是造成青少年学生体质持续下降的根源
(一)“唯分数论”的“教育病”
20世纪50年代学校考核体育课程达标的标准是“劳动与保卫祖国”,简称“劳卫制”标准。从1989年开始又执行了“体育达标标准”。而2004年又改为“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可近几年来,学生的体能水平却不断下降。这种现状的产生是现行教育体制下的必然产物。“唯分数论”的“教育病”席卷全国各级各类中小学校。在用分数、升学率的高低作为评判一名教师、一个班级、一门学科、一个学校、一个县、一个市乃至一个省教学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的背景下,上至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下至各位一线教师,于是就绞尽脑汁,千方百计地挤出和占用学生一切可以挤出和占用的时间,挑战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极限,挖掘出学生尽可能多的潜能。如:人为减少学生的体育课、体育活动课的课次,压缩课间的休息时间,甚至随意缩短学生每天8小时的睡觉时间,牺牲学生的周末和寒暑假休息日……把尽可能多的时间交给文化课程,以不惜牺牲学生的健康为代价,求得尽可能高的考试分数和升学率。
(二)“唯金牌论”的“体育病”
在国内外各种大大小小的体育赛事中,中国运动员纷纷地摘金夺银,而中国青少年的体质健康近年来却持续下降,这至少能说明举国体制下的“精英体育”现状。也许这与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持续下降并没有太大的联系。但是一边是金牌数的直线飙升,另一边却是亿万青少年体质的持续下降,成为这样的体育大国,意义何在?
我们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误入迷途已久,甚至不能知返。这不仅是家长的问题,教师的问题。我们的用人评价机制,教育体制是造成这种严峻状况的根源。那么,有能力改变这种用人评价机制和交易体制的各级领导,你们能警醒吗?
青少年教育上的较量是国家未来的较量,青少年的隐患是民族未来的隐患。反观今日中国之龙的传人,如果真是未老先衰、诸病缠身,焉能不令人心急如焚?所以,作为我们全体学生、全体教师、所有家长、全社会和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只有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大力推进学校体育的“三个转变”,整体联动,全员参与,才能真正把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回归到健康的水平上来。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