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口高中微型课题
发布时间:2016-02-26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不详
课题名称 提高立定跳远成绩的学练研究 学科 体育
主持人 陆云峰 其他成员 体育组其他成员
申报时间 2016.2 拟结题时间 2016.7
课题设计 从研究背景、目的意义、概念界定、研究对象、研究目标、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成果形式、成员与分工、时间安排等方面撰写,可插页。
一、研究背景
为贯彻落实《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体能,把学生对体育的学习、自身锻练和娱乐更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一个更为学生喜爱、更科学、更符合学生实际的体育教材教法。我组针对体育教材的开发,对立定跳远教材的教法进行了一些探讨和尝试,目的是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通过对立定跳远教材的教法的研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力量和速度素质,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质,不断树立信心,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三、研究内容
1.对立定跳远的认识
立定跳远是测定人体下肢爆发力和弹跳力的一个运动项目。我国的体育课程标准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把立定跳远列入体育课的教学内容。
2.立定跳远教材分析
2.1立定跳远动作结构诠释:①身体自然直立(静止状态);②身体关节、肌肉调节到具有向前运动的最大屈张势能状态;③蹬伸引体,引领身体向前上方作腾空滑行动作;④调节机体、关节缓冲、减压落地;⑤起跳前脚尖到落地后身体部分着地点最近距离为立定跳远丈量成绩。
2.2教材要点分析(重、难点)
①双起双落 ②蹬伸引体(重点) ③收腹腾空 ④顺髋顶膝(难点) ⑤缓冲落地
3.影响立定跳远的主要因素
要提高立定跳远成绩,力量素质是基础,特别要提高膝、踝、髋三个关节的协调用力及爆发力。
3.1力量因素:特别对下肢肌群的爆发力能力,而且对踝关节的力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立定跳远的最后用力点是在前脚掌,甚至是脚尖、需要踝关节的用力有相当大的强度。
3.2协调用力的能力:指骨盆肌群与下肢肌群协调用力的能力(包括踝关节)。协调用力正确的标志是,髋、膝、踝三关节能迅速有力地登直,上肢能做出协调的摆动,起到带、领、提拉的作用。
3.3两臂的摆动作用:立定跳远必须直臂摆动,摆幅越大,带、领、提拉动作越强。
四、研究目标
1.学生能全面理解立定跳远动作结构,掌握身体发力顺序,体会前足掌充分蹬、拔地动作,手臂摆动自然,且能较好引伸身体,较高质量完成立定跳远动作。
2.随着学生身体骨骼发展趋于成熟,肌肉力量增强,上、下肢充分协调,充分理解和掌握动作技能要领,理解髋关节、腰腹部力量对立定跳远的重要作用,能高质量完成立定跳远动作。
五、研究思路
立定跳远技术常用的练习方法
1、收腹举腿练习
目的:体会挺身,练习收腹举腿动作。
方法:站在一定的高度向下跳,做出蹬地、挺身、收腹举腿、落地缓冲动作。
要领:按照常规的立定跳远进行练习,高度应因人而异。
2、落地练习
目的:体会落地动作。
方法:站在30—50厘米高度的台阶或跳台上,向前做立定跳远动作。
要领:落地时应迅速屈膝缓冲,同时,脚背积极下压,上体前倾,积极前移。
3、向上跳收腹举腿练习
目的:体会收腹举腿动作。
方法:做原地向上跳起,上体稍前倾,两腿前伸动作。
要领:尽量向上跳,增加腾空高度,以便腿前伸。
4、跳跃一定高度的立定跳远
目的:体会蹬地角度和收腿动作
方法:在地上画一条起跳线,同时在距起跳线一定距离设置一定高度的障碍物,按照立定跳远的动作要求越过这一障碍物。
要领:障碍物的高度不能太高,避免造成心理负担。
5、连续蛙跳
目的:发展腹肌及下肢力量,提高立定跳远技能。
方法:两臂由后向前摆动的同时,双脚蹬地,腿蹬直,收腹,收腿向前落地。
要领:蹬地快速,腾空时身体充分伸展,落地时身体要维持平衡。
(二)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跳跃能力
1、原地深蹲跳
目的:发展腹肌力量。
方法:原地深蹲向上跳和原地起跳空中抱膝(或大腿触胸,或手触脚外侧)。
要领:尽量向上跳起,抱膝难度大时,可手触脚外侧。
2、连续跳台阶(单脚或双脚)
目的:发展下肢爆发力,提高腹肌力量。
方法:利用看台或楼梯,进行单、双脚跳台阶。
要领:单脚跳时,应注意掌握节奏,以避免受伤。
3、单脚跳高台
目的:发展下肢力量
方法:一脚踏在高度为30—50厘米的台阶上,一脚站在地面上,然后做单脚向上跳起动作,两脚交替连续跳。
要领:单脚跳起,上体要保持正直,尽量向上跳起。
4、双脚夹抛实心球
目的:发展腹肌与下肢力量,发展立定跳远专项力量。
方法:两脚夹实心球或其他物体,两臂后摆,两腿屈膝。练习时,蹬腿起跳,双臂前摆,两脚将夹住的球向前上方抛掷出去。
要领:用力快速摆腿,将实心球抛掷出去。落地时屈膝缓冲,维持平衡。跳前吸气,跳起抛掷时呼气。
六、研究方法
根据研究内容,将综合采用文献法、行动研究法,主要以行动研究为主。
七、研究成果
1.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2.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3.教师撰写教学论文和反思总结。
八、成员与分工
组长:陆云峰
组员:体育教师
九、研究时间
2016.2--------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