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学体育“差生”群体的教学研究
发布时间:2009-09-06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陆云峰
2009.9三河口中学微型课题申报评审表
课题名称 对中学体育“差生”群体的教学研究 学科 体育
主持人 陆云峰 其他成员 体育组其他成员
申报时间 2009.9 拟结题时间 2010.1
课题设计 从研究背景、目的意义、概念界定、研究对象、研究目标、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成果形式、成员与分工、时间安排等方面撰写,可插页。
一、研究背景
随着课改的深入发展,体育教学中由于学生对体育运动项目兴趣的不同,对体育主观意识的不同,学生体育学习能力的不同和身体素质差异等影响,学生之间的体育能力也逐渐分化, 在教学中形成了部分体育“差生”。他们对体育运动兴趣不浓,身体素质下降,体育意识薄弱,影响了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通过对体育“差生”群体教学的研究,进一步提高体育“差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让体育基础差的学生同样获得成功的乐趣,不断树立信心,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三、研究内容
1.对体育“差生”形成原因的分析。
2.对体育“差生”群体教学的研究。
3.对体育“差生”群体兴趣爱好,体育意识的培养。
四、研究目标
1.通过对学生体质健康的测试分析,找出体育“差生”群体形成的主要因素。
2.通过研究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能全面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处理好全体与部分的差距,促进体育“差生”体质增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3.通过研究,不断创新教学方法,遵循体育教学的原则和科学锻炼的方法,让体育“差生”群体的运动能力和体质健康水平有较大的提高。
4.通过对体育“差生”群体的教学,让他们激发体育学习的动机,树立信心,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五、研究思路
1.在体育“差生”中寻找成因。
1.1应试教育造成的体育“差生”。
由于部分家长缺乏体育锻炼意识,把体育与文化学习对立起来,孩子参加体育游戏和体育运动时常遭到呵斥,致使孩子成为“四体不勤”的书呆子,从而渐渐失去培养体育兴趣爱好的机会,导致运动能力低下。升学的压力是造成体育“差生”很重要的原因,学生大量的活动时间被挤压,造成身体素质的下降。
1.2由于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造成的体育“差生”。
家长大多注重增加孩子的营养,不太注重孩子的体育锻炼,使校园里出现了“肥胖型”、“豆芽型”的学生。这类学生不是不爱体育活动,而是由于运动能力低,往往集体活动时,成为集体活动的“累赘”,遭到周围同学的“嫌弃”,很难体会到集体活动带来的乐趣,加之自尊心的作用,逐渐地排斥体育活动,逐渐成为体育“差生”。
2.对体育“差生”群体的教学研究。
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转化中学体育课堂中的“差生”是体育教师的责任,是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研究的课题。
2.1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差”别进行教学。
根据中学生的脆弱的心理,教师应尽量让每位学生都感觉到教师的关心和重视,感觉到教师的“乐教”,集体的“乐学”。
2.2针对“四体不勤”的书呆子型的“差生”群体:这类学生大脑很聪明,思维敏捷,在体育教学中应发挥他们的特长,开发他们的思维,激发参与体育活动的潜在意识,感受体育活动的乐趣。
2.3针对“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的“差生”群体:由于他们技不如人,不想在大家面前出“丑”、“自取其辱”;对于这种心理,在教学中应降低练习难度,多给予保护和帮助,多用积极的语言鼓励,使学生充满自信,激发他们练习的热情,使其在学习中各尽所能、各有所得,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3.寻找体育“差生”的闪光点,推行成功感教学。
所谓成功感体育教学是指教师采用新的教学观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内在的运动潜能,通过帮助使学生成功,让学生尝试成功,培养学生主动性、创造性、自信心和毅力。体育教学实质是心理活动对身体活动起着调节和控制的主导作用的过程,学生在体育课中获得成功愉快的情感体验这是成功的第一步。教师要善于发现“差生”的优势,以便增强“差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是转化“差生”的有效途径。所谓的体育“差生”并非样样都差,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自身潜在的“闪光点”,当人展示其身上的“闪光点”时,人本质的需要是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认同。培养“差生”群体的成功感不妨从其“闪光点”入手。
3.1对于体弱、伤疾的“差生”应降低难度,从最简单的动作开始教,降低考核的要求,让他们有获取成功的机会,享受成功的乐趣。
3.2对于那些对体育课冷漠的体育“差生”,应给他们有表现自己运动能力的机会,把他们融入到竞争激烈的游戏或比赛中去,以培养他们对运动的兴趣。
六、研究方法
根据研究内容,将综合采用观察法、调查研究、文献法、行动研究法。
七、研究成果
1.提高体育“差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和运动能力,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2.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3.教师撰写教学论文和反思总结。
八、成员与分工
组长:陆云峰
组员:体育教师
九、研究时间
2009.9--------2010.1
教科室审批意见
年 月 日
课题名称 对中学体育“差生”群体的教学研究 学科 体育
主持人 陆云峰 其他成员 体育组其他成员
申报时间 2009.9 拟结题时间 2010.1
课题设计 从研究背景、目的意义、概念界定、研究对象、研究目标、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成果形式、成员与分工、时间安排等方面撰写,可插页。
一、研究背景
随着课改的深入发展,体育教学中由于学生对体育运动项目兴趣的不同,对体育主观意识的不同,学生体育学习能力的不同和身体素质差异等影响,学生之间的体育能力也逐渐分化, 在教学中形成了部分体育“差生”。他们对体育运动兴趣不浓,身体素质下降,体育意识薄弱,影响了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通过对体育“差生”群体教学的研究,进一步提高体育“差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让体育基础差的学生同样获得成功的乐趣,不断树立信心,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三、研究内容
1.对体育“差生”形成原因的分析。
2.对体育“差生”群体教学的研究。
3.对体育“差生”群体兴趣爱好,体育意识的培养。
四、研究目标
1.通过对学生体质健康的测试分析,找出体育“差生”群体形成的主要因素。
2.通过研究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能全面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处理好全体与部分的差距,促进体育“差生”体质增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3.通过研究,不断创新教学方法,遵循体育教学的原则和科学锻炼的方法,让体育“差生”群体的运动能力和体质健康水平有较大的提高。
4.通过对体育“差生”群体的教学,让他们激发体育学习的动机,树立信心,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五、研究思路
1.在体育“差生”中寻找成因。
1.1应试教育造成的体育“差生”。
由于部分家长缺乏体育锻炼意识,把体育与文化学习对立起来,孩子参加体育游戏和体育运动时常遭到呵斥,致使孩子成为“四体不勤”的书呆子,从而渐渐失去培养体育兴趣爱好的机会,导致运动能力低下。升学的压力是造成体育“差生”很重要的原因,学生大量的活动时间被挤压,造成身体素质的下降。
1.2由于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造成的体育“差生”。
家长大多注重增加孩子的营养,不太注重孩子的体育锻炼,使校园里出现了“肥胖型”、“豆芽型”的学生。这类学生不是不爱体育活动,而是由于运动能力低,往往集体活动时,成为集体活动的“累赘”,遭到周围同学的“嫌弃”,很难体会到集体活动带来的乐趣,加之自尊心的作用,逐渐地排斥体育活动,逐渐成为体育“差生”。
2.对体育“差生”群体的教学研究。
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转化中学体育课堂中的“差生”是体育教师的责任,是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研究的课题。
2.1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差”别进行教学。
根据中学生的脆弱的心理,教师应尽量让每位学生都感觉到教师的关心和重视,感觉到教师的“乐教”,集体的“乐学”。
2.2针对“四体不勤”的书呆子型的“差生”群体:这类学生大脑很聪明,思维敏捷,在体育教学中应发挥他们的特长,开发他们的思维,激发参与体育活动的潜在意识,感受体育活动的乐趣。
2.3针对“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的“差生”群体:由于他们技不如人,不想在大家面前出“丑”、“自取其辱”;对于这种心理,在教学中应降低练习难度,多给予保护和帮助,多用积极的语言鼓励,使学生充满自信,激发他们练习的热情,使其在学习中各尽所能、各有所得,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3.寻找体育“差生”的闪光点,推行成功感教学。
所谓成功感体育教学是指教师采用新的教学观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内在的运动潜能,通过帮助使学生成功,让学生尝试成功,培养学生主动性、创造性、自信心和毅力。体育教学实质是心理活动对身体活动起着调节和控制的主导作用的过程,学生在体育课中获得成功愉快的情感体验这是成功的第一步。教师要善于发现“差生”的优势,以便增强“差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是转化“差生”的有效途径。所谓的体育“差生”并非样样都差,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自身潜在的“闪光点”,当人展示其身上的“闪光点”时,人本质的需要是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认同。培养“差生”群体的成功感不妨从其“闪光点”入手。
3.1对于体弱、伤疾的“差生”应降低难度,从最简单的动作开始教,降低考核的要求,让他们有获取成功的机会,享受成功的乐趣。
3.2对于那些对体育课冷漠的体育“差生”,应给他们有表现自己运动能力的机会,把他们融入到竞争激烈的游戏或比赛中去,以培养他们对运动的兴趣。
六、研究方法
根据研究内容,将综合采用观察法、调查研究、文献法、行动研究法。
七、研究成果
1.提高体育“差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和运动能力,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2.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3.教师撰写教学论文和反思总结。
八、成员与分工
组长:陆云峰
组员:体育教师
九、研究时间
2009.9--------2010.1
教科室审批意见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