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网登录
您好,超级管理员! 进入后台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研组建设>>音美组>>课题研究>>研究课>>文章内容
醇厚的中原韵
发布时间:2015-12-06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不详
醇厚的中原韵 李 丽 教学目标: 1、聆听《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和《孟姜女哭长城》,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认识民歌的变异性特征。 2、在感受、体验中原民歌音乐风格的基础上,认识民歌的地方风格与生产劳动、语言特点有密切关系,民歌的地方风格突出表现在歌曲的节拍、节奏、调式等因素上。 3、探究民歌的创作方法 —“鱼咬尾”及“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区别、民歌与专业音乐创作的关系。 一、导入:课前播放《好汉歌》 师:同学们,这首歌很熟吧?歌曲讲的“好汉”是在哪里?--山东 师:它的旋律呢,又是以河南的一首民歌为素材进行创作的。山东、河南都是属于我国的中原地区,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区之一,这里的人性格爽朗,淳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中原民歌。感受中原民歌的风格特征。 二、揭示课题(呈现中原地图版块、简介) 三、新课 (一) 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 我们前面已经学习过两个章节的民歌内容,感受了西北民歌高亢的风格特征,也感受了西藏、内蒙、新疆等地区各自独特的民歌特点,这一节课,我们来感受体验下中原地区的民歌又是怎样的风格特点呢?首先来听听这首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请找出和《好汉歌》相似的地方。—— 播放《王大娘钉缸》,呈现两首歌的歌谱,请学生说说。—— 带领学生唱一唱《王大娘钉缸》,感受体验一下。(关注歌曲的情绪,和哪些因素有关?—— 节奏 节拍(王大娘钉缸中的2拍子表现了钉缸者挑担子的劳动韵律,可以让学生模仿挑担子的动作,感受劳动者乐观诙谐的特点。担子上下起伏会形成自然的2拍子,一字一音的对应关系)、伴奏乐器、衬词(明显增强了歌曲的明快、轻松、诙谐的色彩)占据整个乐句)——简介歌曲、地花鼓。 (二)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 师:很多同学们熟悉、喜欢的通俗歌曲都是采用了民歌的素材,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民歌乃是作曲家的创作源泉之一。 1、接下来,让我们来听宋祖英的一首歌——《蒙山沂水》(片段),这首创作歌曲中同样也采用了一首民歌的音乐素材。-- 欣赏 师: “蒙山沂水”在哪呢?—— 山东 临沂(呈现山东地图版块) 2、歌曲中“我的家乡飞出一首歌”指的就是最初流传在临沂地区现在已经飞遍全国、走向世界的一首民歌《沂蒙山小调》,这首歌曲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优秀民歌”(结合课件简介歌曲),接下来我们就来欣赏这首民歌,注意哪句旋律是被运用在《蒙山沂水》中的,演唱者的声音有什么特点?—— 高亢嘹亮、粗犷豪放、乡土味特浓。——主要体现在?(咬字) 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热爱家乡——我们也来尝试唱一唱:想像一下自己也是面对着大山深情歌唱,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提醒衬词“那个”、隐含衬词“哎” ;咬字“山上、草低”等《沂蒙山小调》中的方言与旋律的高度一致,以及地方特有的衬词“那个”,“哎”,让学生听听和模仿山东话,感受地方特有的第三声,第四声较多的特点,)—— 引导关注每句尾“一字多音”的拖腔(进行方向:依势下行;)如果去掉,效果如何?——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3、再找找旋律进行的方向。 演唱歌谱,关注歌曲中:1)出现了哪些音,最后落在哪个音上?——六声音阶,徴调式。2)有几个乐句,乐句间是怎样衔接的?—— 四个乐句。曲式结构:起承转合--其歌词多是七字四句式;创作手法:鱼咬尾(简介),对应相关诗歌、流行歌曲例子。 4、引导对比聆听:比较王世慧、彭丽媛两个演唱版本,感受风格有何不同?风格发生变化和哪些因素有关?(速度、节拍、咬字发音、伴奏等)—— 民歌的时代性:民歌在流传发展的过程中还会受到时代等因素的影响,不同时代的人演唱,会体现出当下时代的特点。出现“民歌新唱” 或者“新民歌”等类型。接下来我们来欣赏几个不同的版本 (片段、补充拓展----机动内容)。 5、简列几首山东代表性民歌,概况山东民歌的特点 (三)河北民歌 师:接下来,我们来感受下河北民歌的风格特点——欣赏《孟姜女哭长城》—— 情绪是怎样的?和我们的预期一样吗?——对比江苏版《孟姜女》,两个版本有哪些异同点?(呈现歌谱)—— 民歌的变异性,联系初中学习过的《茉莉花》(机动内容:欣赏河北版《茉莉花》)江苏的曲调比较委婉细腻,多三度以内的级进,旋律线条比较平稳,而河北的旋律起伏则比较大,多由四五度的音程跳进,曲调比较高亢。 四、概况总结本课主要学习内容、中原民歌的风格(学生说一说) 交流、讨论:创作歌曲与民歌间的区别以及专业音乐创作与民歌之间的关系。 五、教师课堂总结,教师推荐(民歌相关网址)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