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网登录
您好,超级管理员! 进入后台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研组建设>>音美组>>课题研究>>研究课>>文章内容
《如实地再现客观世界——走进具象艺术》教案
发布时间:2010-10-19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殳妤岚

如实地再现客观世界——走进具象艺术

殳妤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深入、具体的认识具象艺术的特点,具象艺术是如何塑造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的?具象艺术的功能。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对比、探究、分析,进一步地了解具象艺术的语言、形象特征,并能掌握辨别具象艺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尝试用审美的眼光去看待具象美术作品, 拓展学生对具象美术作品的认识,提升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具象艺术的三个主要特点及其功能的学习,以及对美术鉴赏方法的具体运用,并进而认识具象艺术的意义。

教学难点:主要在于鉴赏具象艺术一般方法和过程。

教学过程:

一、作品对比,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具象、意象、抽象三幅代表作品及三种类型作品的特点,学生尝试辨析连线。具象:逼真的造型,严谨的结构,透视等;意象:夸张、变形、重组的造型等;抽象:无具体的形象,基本都是美术元素组成等。揭示课题。

二、分析探究,理解特点

1.图片出示:26位画家集体创作巨幅赈灾油画《热血五月2008》, 理解具象艺术的含义:指艺术形象与自然对象基本相似或极为相似的艺术。

2.学生阅读课文三分钟,找出具象艺术的特点与作用

3.视觉真实性或客观性,即具象艺术是以客观世界为表现对象,并且把对象表现得就像我们所看到的一样真实。引导学生观察《清明上河图》(写实),看看是否能第一眼就可以分辨出每一个人物的形象的性别、表情、动作和服饰及地点环境等特征。

 

 

4.强调典型性,即具象艺术是通过典型的艺术形象的创造来表达艺术家的情感和观念的,用书上的话说就是艺术家选取的是艺术形象最具典型的一瞬间。

展示作品《教皇英诺森十世》及其脸部放大图。设问:a.哪个部分最能体现人物性格?b.教皇一直是这种神态吗?所有的教皇都具备这样的人性特点吗?学生分析探究理解典型性。

5.情节性(又称叙事性),即画面中往往蕴含着一个或多个故事情节,它可以用文字语言直接来讲述或描述。展示《血衣》,《最后的晚餐》学生用语言简单描述。

6.小结具象艺术的特点以及和特点相关联的历史价值和意义。

三、探究鉴赏具象艺术的一般方法。

1.分辨出是肖像画还是主题性作品。肖像画要求作品传达出这个人的神态、气质、和精神面貌如《教皇英诺森十世》;主题性作品中即使个别人物形象也都集合和抽取了众多人的特征后塑造出来的,因而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并成为一个时代甚至一个民族的写照,如《蒙娜丽莎》。学生思考辨析,理解。做判断题:《教皇英诺森十世》、《蒙娜丽莎》、《康熙像》,巩固所学,加深印象。

2.典型形象与典型环境的表现

1)、学生:思考与讨论为什么具象美术要塑造典型形象和典型环境?试举印象最深刻的类似例子。

2)、学生看书举例说明:如《血衣》、《田横五百士》、《占领总统府》、《夯歌》、《伏尔加河上纤夫》、《狼牙山五壮士》等。

3)、老师小结:具象美术作品中,典型形象与典型环境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典型环境就不可能有典型形象,两者共同构成了美术作品完整的主题。

画面中:典型形象——画面的中心(一个或一群);典型环境——时间、地点、场景。

环境表现,对于具象艺术来说,主题的表达只有通过典型形象和典型环境才能做到。即形象和环境越鲜明、越典型,对主题的表达就越深刻也就越能激发观众的共鸣和联想。

3.以《血衣》为例尝试表述鉴赏具象画面。

1)、领会画面呈现的时代背景;

2)、作品的视觉中心点在哪?通过哪些典型形象和典型环境进行组织的(故事情节、表现形式分析);

3)、反映什么主题思想(揭示主题,总结评价)。

4.学生尝试赏析:

《血衣》是王式廓以在华北地区的土地改革运动为素材而创作的大型历史画(题材、背景)。

它以一位农村妇女手持血衣作为揭示主题和画面情节的中心,用一系列饱受封建剥削和摧残的农民形象体现了控诉斗争的激情,显示了民主革命所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历史变化和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时代的到来(描述画面情境、揭示主题)。

作品场面宏大,人物众多,作者真实生动地刻画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表现形式分析、总结评价)。

四、课堂达标检测

1.下列不属于具象艺术的特点的是(   )

A.视觉真实性  B.不同于照相机拍摄   C.形象组合超越时空D.美术家表现的内容与主题有关

2.下列关于《蒙娜丽莎》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的作品;② 油画;③ 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的典范作品;④ 明暗与色彩过渡衔接自然微妙;⑤ 属于意象主义绘画;⑥ 画中人物神秘的微笑传达出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的自信和人文思想;⑦ 技法写实逼真

A.①②③④⑥⑦    B.①②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⑥⑦

3.《开国大典》并不是照相式地复原的情景,而是作者作了大胆的强调与删改后的结果,作者的这种行为是:(  

A、一种违背事实真相,不尊重艺术,不热爱祖国的表现。B、是一种个人的选择,体现了作者对主要领导人的热爱。 C、是一种艺术性的处理手法,为作品所要体现的主体思想而服务。D、是一种无意识下产生的偶然性,纯属“无心插柳柳成荫”。

4.练习:

尝试用鉴赏具象艺术的方法鉴赏作品《开国大典》。

参考: 1.判断(题材);2.历史背景分析;3.描述画面情境(典型形象与典型环境 ——主题揭示);4.表现手法;5总结评价。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