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理与生活的结合
在“地理课程标准”中,第一个理念就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如何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切入点”,提供与其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
一、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释学习和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可以说,自然地理中的每一个因素,都会对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作用和影响。
衣着方面。在讲述到气候或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时,给同学提出生活中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夏天多数人穿浅色衣服,而冬天穿深色衣服?”讨论总结之后,同学们则能举一反三地举出其他一些例子来,如:阿拉伯地区的居民服饰为什么以白色长袍为主,我国藏族牧民则穿一件胳膊可以露出来的“不对称”的藏袍等等。
行的方面。除了书本上学生掌握的“南船北马”外,针对现在机动车(摩托车、家用汽车)越来越多的现象,在课堂中,讲到交通规则中的“红灯停,绿灯行”之后,再适时给学生提出“为什么机动车的尾灯都是红色的?”这个问题,尽管当时只有一部分同学能知道“因为散射的红光最少!”更重要的是在接下来的讨论中,还有的同学能在课堂中举一反三地把“上个世纪围困在极地冰原地区轮船上的船员如何用煤自救走出困境”的故事娓娓道来。
至于食、住方面,同学们可以从气候知识中了解“南稻北麦”、“南米北面”、“南尖北平”。在教材中了解汉族节庆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有的同学则把自己集邮收藏的“民居”邮票在教室里进行展览:有陕北的窑洞、云南的吊脚竹楼,而客家人特有的民居“围屋”则能引起同学们更大的兴趣。
教室里贴的校历表及一个学期变动几次的作息时间表,其实也是很好的教材,从变动的作息时间表来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的变化”等内容。
例如,当学校更换作息时间表的时候,我在课堂中问学生:“上个学期18∶30上晚自习,天已暗下来了,而现在为什么19∶30上晚自习,天仍大亮呢?”身边的事物与书上的知识有意识地联结在一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本知识,而且无意中也增加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依据经济发展策略,讲解经济中的地理
地理与生产的联系十分密切。农业在地区间、部门间虽然差别很大,但都离不开当地一定的地理环境,而农业类型的选择及农业发展方针与措施的制定,都可以说是对地理知识的运用,使学生体会地理对于生产建设的巨大作用,也是对“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的具体体现。
保护环境,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是当今农业发展的主流。如引导学生知道“退耕还林”政策,目的是减少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减少了,农民的收入增加了,山变绿、水变清了,这一切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
提倡“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使学生感受到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在他们了解当地农业发展政策时充分认识到生活离不开地理,从而产生学习地理的需要,消除学生对学习地理的畏难情绪。
三、引导阅读和收看新闻,了解生活中的地理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生,很难适应当今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把报纸、电视的重要新闻有选择地纳入到地理教学中,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开发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都有积极意义。因为新闻中的许多事,与一定的地理环境相联系。更因为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它贵在“新”,时效性强,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普遍关注。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给教学内容的分析组织以及教学设计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性要求,必将对未来的基础地理教育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积极研究探索体现的途径,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尽心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