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网登录
您好,超级管理员! 进入后台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研组建设>>历史组>>学科组动态>>文章内容
第四单元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
发布时间:2015-11-02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丁玲
【课程标准】 1、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2、明治维新 (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3、戊戌变法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道路的曲折性。 5、认识通过学习,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改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学习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增强对社会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第12课 俄国农奴制改革 一、1861年农奴制改革 (一)改革的背景 1、克里木战争的失败暴露了农奴制的落后。 (1)时间:1553—1556年 (2)作战双方:俄国——英、法、土 (3)作战原因:名为保护生活在土耳其的东正教徒,实为同英法争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遗产”。 (4)结果:俄国战败,被迫签订《巴黎和约》。(5)认识:克里木战争的失败暴露了当时俄国经济和军事的落后。也彻底暴露了农奴制的腐朽性,加剧了农奴制的危机。 2、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概念】俄国农奴制:是15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上半叶,俄国在以劳役制为主要剥削形式的地主庄园经济基础上建立的经济、法律制度。农民被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上,在土地、人身、司法上依附于地主,处于社会最低层,实际上是农奴。 【思考】农奴制对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阻碍 (1)农奴没有人身自由——影响雇佣劳动力。 (2)农奴生活的贫困——影响市场。 (3)农业耕作方式原始,不愿添置农具——影响市场 3、十二月党人和知识分子群体要求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 (1)十二月党人起义(1825年) (2)十二月党人的政治主张:废除农奴制,实行立宪君主制。 (3)性质:反对沙皇专制和农奴制的起义(资产阶级性质)。 4、19世纪中期,俄国进步文学、进步思想的影响 (1)代表及代表作: (2)思想主张:抨击沙皇专制和农奴制;要求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 5、亚历山大二世认识到惟有变革才能自救。 正因为如此,在内外交困形势下上台的亚力山大二世才主动推进改革,他认为“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来解放农民”。 6、外部条件:欧洲的启蒙运动和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压力等等。 【注意】俄国要摆脱自己过分落后状态是改革的最主要动因。 (二)改革的内容 1、解放法令(二一九法令) (1)时间:1861年3月3日 (2)内容: ①废除农奴制法令,法令规定:废除农奴制度,农民无条件地获得了法律上的人身自由,从此以后,他们成为政府的臣民,不再隶属于他们的主人。 ②农民可以通过赎买获得一半土地,另一半土地归地主所有,而地主有权决定保留哪些地块。但必须向地主交纳赎金(这种赎金大大超过了土地的实际价格)。 ③为管理改革后的农民,设置了地方贵族控制的村社和乡组织,并建立了监督农民的连环保制度。 (3)解放法令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法令的颁布使农奴的人身得到解放,挣脱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②收取的巨额份地赎金,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大量资金。③农奴得到了土地,生产积极性提高了,有利于俄国农业的发展 消极方面:④改革并没有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从土地分配的情况来看,农民所得的份地不仅比原来耕种的要小,还要缴纳高出地价两三倍的赎金。农奴为此所付出的代价太大了,还背负了沉重的债务。⑤农民摆脱地主的奴役,却受到村社的束缚。由于“解放”法令与农民的要求相差太远,因此在改革的过程中爆发了空前的农民骚动。 2、司法改革(颁布《司法章程》) (1)改革内容: ①废除旧的等级法庭 ②仿效英法实行公开陪审制、建立律师制和陪审制 (2)司法改革的作用: ① ② (3)司法改革的效果: ① ② 3、地方自治改革 (1)地方自治改革的内容: ①在农村建立地方自治局;在城市建立城市杜马,这些机构由选举产生,主要负责地方的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事务。 ②在每四年一次的城市杜马选举中,凡是纳税人,不论出身和有没有封号,一律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保证了城市资产阶级代表在地方自治机关中占据主要地位。 (2)作用:地方自治机关对发展本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建设做出了贡献。 (三)改革的性质、评价 1、性质:农奴主推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2、评价: (1)客观上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其提供劳动力、资金、市场),俄国向现代化迈出的重要步骤。 (2)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使得俄国无法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领域全面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用牺牲农民利益来发展资本主义的方式,必然给正在发展的资本主义带来不良影响。造成了人民购买力降低,国内市场不能充分活跃起来和广大农民对改革的不满。加之这次改革并没有触动沙皇专制制度,尤其是农奴制残余保留过于浓厚,所以俄国还面临着民主革命的任务。 二、斯托雷平土地改革 (一)改革的背景 1、农奴制改革很不彻底。 2、日俄战争的失败动摇了沙皇政府的根基。 (1)时间:1904—1905年 (2)战争的目的: (3)战争的性质: (4)结果: 3、1905年革命加剧了沙皇政府的统治危机。 (1)“流血星期日”事件——开始 (2)革命烽火燃遍全国——高潮 (3)影响:动摇沙皇政府的根基。 4、沙皇政府的认识: 【注意】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沙皇专制统治 (二)改革的内容 推行新的土地政策:农民可以带着份地退出村社,独立的农民可以购买超过定额的份地。——农奴进一步摆脱了村社的束缚 (三)改革的影响 1、积极:使得俄国经济出现空前的大发展(被称为“___________奇迹) (1)农业的发展 (2)国民经济的繁荣: 2、消极:导致贫富分化严重,激化社会矛盾 (1)宗旨: (2)严重的社会不公平导致占全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失去了对沙皇政府的信任。导致俄国的社会矛盾激化。 【思考】比较彼得一世改革与1861年改革的异同。 (1)相同点: ①都是为了改变俄国的落后状况。 ②都是代表农奴主的利益。 ③都是自上而下进行的改革。 ④都促进了俄国经济的发展。 ⑤都加强了对外扩张的力量。 (2)不同点:彼得一世改革加强了农奴制;而1861年改革废除了农奴制,改变了俄国社会性质。 第14课 日本近代化的起航——明治维新 一、明治维新的背景 (一)幕府统治出现危机(内) 1、日本的江户时代 (1)时间: (2)江户时代的政治状况 ①两级统治机构: ②社会四个等级: (3)经济状况: ①土地占有者: ②沉重租税负担者: ③经营手工工场的新阶层: ④幕府的重农抑商政策 (4)对外政策: 【概括】幕府统治危机表现: (1)政治上:各种矛盾激化: ①19世纪以后,社会各阶层对幕府统治强烈不满,尤其下级武士,迫切希望改变现状。 ②国内阶级矛盾尖锐(四民的关系): ③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实权在将军手中,政府设在江户(东京);天皇为名义上的国家元首,朝庭设在京都。 (2)经济:幕府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外交:闭关锁国政策使日本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4)民族危机加深(外来入侵) ①1853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培里用武力打开日本大门, ②不久相继和美国、英国等国签订不平等条约(承认通商、领事裁判权和协定关税) (二)国内要求改革的呼声: 1、下级武士中的有志之士萌生了强烈的民族意识,探寻救亡图存之路。 2、代表及主张: (三)洋学的传播和中国鸦片战争失败的教训使日本思想观念发生转变(由锁国思想到开国思想的转变) (四)通过幕府改革来挽救民族危机的希望破灭。 1、幕府竭力维护旧的统治秩序。 2、镇压要求改革的有志之士。 (五)武装倒幕,建立明治政府 1、倒幕原因:幕府的镇压使得武士认识到要改革必须推翻幕府 2、倒幕势力及主张: (1)倒幕势力:从统治阶层中分化出来的一部分下级武士(称改革派),长州藩是改革派的大本营。 (2)改革派的主张: (3)武装倒幕的艰难历程 依赖天皇——依靠自己力量的壮大——利用天皇 3、京都政变 (1)时间:1868。 (2)结果:推翻了长达200多年的德川幕府统治,建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明治政府 【图示】 三、明治维新的内容 (一)目的 巩固明治政府的统治,实现民族振兴,摆脱外来压迫,发展资本主义。 (二)特点:“破旧”和“立新” (三)内容: 1、政治:废除旧体制,加强中央集权 (1)废藩置县:废除了藩国,设置都、道、府、县,把地方置于中央直接管辖之下。 (2)废除等级制度:宣布“四民平等”,取消了等级身份制和武士阶层特权。 (作用: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为进一步推行改革,富国强兵奠定了基础。) 2、经济: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 (1)土地改革:废除领主土地所有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买卖。 (作用: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但造成国内市场狭小。) (2)殖产兴业 ①殖产兴业的具体内容:就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以各种政策为杠杆,用国库资金来加速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并且以国营军工企业为主导,按照西方的样板,大力扶持日本资本主义的成长。 ②具体表现: A、重点:军事、重工业 B、交通运输和通讯业 C、出国访问 D、先创办国营“模范工厂”,大力发展民用企业;后又转为扶持私人资本主义企业 E、注意培养人才 (作用:为日本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日本掀起了工业革命的热潮,仅用30年时间,建立起完整工业体系,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3、文教:文明开化 ,发展近代教育 (1)教育:确定“国民皆学”方针 A、推行四年制义务教育。 B、改革教育内容:儒学——自然科学 C、建立近代教育体制:小学、中学、大学 D、打破了等级制度,培养了大量人才。 (2)思想:传播启蒙思想 ①日本启蒙运动旗手:福泽渝吉(东方的伏尔泰) ②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推动了启蒙思想的传播 (3)社会生活各方面:西化 4、政体——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1889年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 (1)原因:受西方自由民主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不满藩阀专制,掀起自由民权运动。 (2)《大日本帝国宪法》内容: (3)影响: ①初步建立君主立宪制形式的资产阶级国家体制。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 ②但实际上,由于藩阀以天皇的名义掌握着政权,实际上依然实行专制主义统治。 【补充】5、军事:建立军队,为对外扩张创造条件 (1)军事上创办军火工业,实行义务兵役制,建立常备军(皇军) (2)武土道教育:尚武、忠君 (3)设立军事院校 四、明治维新的性质、作用、评价 (一)明治维新的性质: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 明治维新结束了幕藩的封建统治,是日本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折点。明治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使象中国一样沦为半殖民地的日本维护了民族的独立,并最终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标,也使日本进入了近代先进资本主义强国之列。但日本仍然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所以说明治维新是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 (二)明治维新的意义 1、对日本: 1)政治:结束封建割据状态,建立起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走上了独立富强的道路。 2)经济:改变封建落后状况,走上了近代化(资本主义)道路 ,迅速成为先进工业国。 3)文化:传播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社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4)国际地位:使日本摆脱了沦为西方殖民地的民族危机,走上了独立富强的道路。随着国力的不断增强,日本跻身于世界强国行列,1911年废除了全部不平等条约。 2、对亚洲:明治维新为亚洲国家一些立志摆脱落后状况、实现民族振兴的国家提供了启迪和经验。 (三)明治维新的局限: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走上了一条对外殖民扩张的道路,成为了亚洲和平的一个新威胁。 1、地主土地私有制制约工业的发展 2、藩阀专权 3、愚民政策 4、军国主义(武士道精神) 【思考题1】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1、内部条件 (1)背景:日本的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 (2)准备过程:倒幕派实力较强。有自己的武装,得到天皇和西南四强藩的支持。 (3)内容:制定和实施了全面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4)西学的传播与影响 2、外部条件:日本又有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 明治维新时,世界处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争夺殖民地的高潮尚未到来,西方列强侵略矛头主要指向中国,加上亚洲民族运动的兴起,特别是太平天国运动牵制了西方列强的势力,为日本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思考题2】19世纪60年代,日本和俄国都进行了对本国有重大影响的改革。你能结合所学知识说出两者的异同吗? 1、相同点: (1)背景:都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要求;都面临着统治危机而被迫进行改革。 (2)方式:都由统治者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3)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4)结果: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5)影响:①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②都有大量封建残余势力③都在改革后对外侵略扩张 2、不同点: (1)领导:日本先武装倒幕,推翻幕府统治后由明治政府实行改革。俄国完全自上而下,由沙皇签署废奴法令而进行。 (2)内容:日本以各种法令,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废除禁止买卖土地等方式进行;俄国则以解放农奴,赎买份地方式进行。 【思考题3】比较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 1.国内背景:明治维新:列强入侵激化了国内矛盾;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幕府陷于极端孤立地位。戊戌变法:清政府对内依靠汉族官僚地主,对外妥协退让,共同绞杀人民革命,守旧势力很强大。 2.国际环境:明治维新:世界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戊戌变法:世界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并开始瓜分中国。 3.领导者:明治维新:尽管日本资产阶级尚不成熟,但向资产阶级转化的具有革新精神的中下级武士充当了倒幕运动的领导。他们懂得斗争策略,建立了军队和基地,分阶段完成了清扫敌对旧势力的任务,保证了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戊戌变法由资产阶级倾向的知识分子、士大夫领导.力量脆弱,仅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加之守旧势力强大,因而改革不能成功。 4.参加者:明治维新:反幕府的强藩、广大农民和市民、商人、手工业者。戊戌变法: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联合少数官僚。 5.变法阻力:幕府将军对日本全国控制的程度很弱,在幕府封建营垒中,一些藩王和武士不满幕府统治,后来成为倒幕的政治力量。中国的封建势力比日本的封建势力强大的多。中国的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对社会变革的阻力比较大。 第15课 戊戌变法 一、戊戌变法产生的时代背景 (一)民族危机 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甲午震撼)。 (二)经济根源与阶级基础 1、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原因:1.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遭到破坏,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2.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出现了一个兴办工业的浪潮。3.某些爱国志士提出“设厂自救”的主张。) 2、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促使民族资产阶级开始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形成, 他们兴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三)思想基础——维新思潮的兴起和发展 1、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 (1)早期维新思想产生的原因 ①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代表:王韬、郑观应(从洋务派中分化出来) (3)主张:(经)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政)建立君主立宪制;(文)提倡西学、兴办学校。 (4)评价:①认识到单纯依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不能让国家富强,主张变革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②但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并且没有付诸于实践。 2、维新思想的发展 (1)康有为的思想(影响最大) ①代表作: ②主要思想内容: ③思想特点: 【思考】对康有为思想的认识 ①利在以儒家思想为武器,以孔子为旗号,巧妙地宣传了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 ②弊在反映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软弱性,这使他们不可能真正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2)谭嗣同的思想 (3)梁启超的思想: ①代表作: ②思想主张 (4)严复的思想 ①代表作: ②思想主张: ③历史地位: 【思考】在维新宣传中,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的政治主张各有侧重,试比较异同。 (1)同:都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观念,都主张维新变法,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2)异:梁启超强调实行君主立宪,改革科举制度,发展近代工业;谭嗣同侧重抨击“君为臣纲”,具有民主革命的思想色彩;严复借用达尔文的进化论,阐明维新变法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众所熟知,由于康、梁等人士的推动,维新思潮在19世纪末最终演变成为一场轰轰烈烈的维新变法政治运动。 (五)康、梁维新变法的准备工作 1、创办学堂,聚徒讲学:广州万木草堂 2、著书立说,力倡维新: 3、上书皇帝,恳请变法: (1)公车上书 ①直接原因: ②内容:(见课本P105) ③影响:(见课本P106) (2)《应诏统筹全局折》——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①内容: ②作用: 4、创办报刊,传播维新:《中外纪闻》与《时务报》 5、成立团体,组织力量: (1)强学会 (2)保国会 ①宗旨: ②影响: 6、展开论战,挑战顽固派 (1)论战内容: ①要不要变法 ②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③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2)影响 二、百日新政 (一)变法开始 1、时间: 2、开始标志:光绪帝亲临天安门,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二)变法内容:(见课本P108) 1、政治方面(参政,打击官僚) 2、经济方面(发展资本主义发展) 3、文化教育方面(西学传播) 4、军事方面(增强军事力量) 三、结果和影响 (一)变法的结果失败(无力回天) 1、新政实施后各派的反应与斗争: (1)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 (2)守旧官僚地主: (3)慈禧太后: (4)读书求官之人: (5)维新派: (6)外国列强: (7)袁世凯: 2、失败标志:戊戌政变 (1)政变的原因: ①变法触犯了慈禧太后为代表的顽固派势力的利益。 ②随着变法的深入,新旧势力的冲突日益尖锐,“王照上书”事件使矛盾冲突趋向白热化。 (2)政变过程 ①政变的准备:三条上谕。 ②“王照上书”事件后,慈禧不断派人与天津荣禄密谋,加快政变的步伐。 ③1898年9月21日,发动政变。 (3)政变的结果(见课本P110): 3、失败原因分析: (1)根本原因:①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弱小②旧势力的力量强大(悬殊的力量对比是根本原因) (2)重要原因: ③脱离人民群众:缺乏群众基础; ④新政无法落实:地方官员的阳奉阴违; ⑤变法手段单一:单纯的自上而下的“和平”方式; ⑥存在幻想依赖:对帝国主义的幻想;依赖的皇帝没有实权等等。 (二)维新时期的遗产——变法的历史意义 1、性质: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 2、政治: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具有爱国性。 3、思想: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启蒙性。 4、经济: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5、文化:有利于西方科技的传播,推动了近代文化(传媒)和教育事业(新式学堂)的发展。 6、习俗:摒弃陈规陋俗,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引领时代新风。 【思考1】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比较 (1)原因的不同: ①经济原因:中日两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同。 ②政治原因:中日两国统治者阶级基础不同 (2)主要内容的不同: 洋: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建立海军,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式人才 明:改革落后制度,建立新的体制,经济方面大力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实行军事改革和文明开化政策。 差异:中国只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未引进先进的思想和政治制度。日本:不但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还积极学习西方先进的社会制度。 (3)结果的不同: 洋: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明:是日本成为亚洲强国。(甲午战争可以证明) 【思考2】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比较 (1)国内背景不同 明:人民的反抗持续而猛烈;新兴地主、商人不满;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幕府成为众矢之的 戊: 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封建危机严重中外势力相互勾结,封建势力较强大 (2)国际环境不同  明:世界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 戊:世界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并开始瓜分中国 (3)思想文化传统不同: 明:日本明治维新知识分子容易吸收外国的新思想、新文化,西方学说普及早 戊:中国儒家思想传统思想文化根深蒂固,比较难接受新鲜事物 (4)领导力量不同 明:尽管日本资产阶级尚不成熟,但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中下级武士充当了倒幕运动的领导。他们懂得斗争策略,建立了军队和基地,分阶段完成了清扫敌对旧势力的任务,保证了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 戊:中国的维新派(有资产阶级倾向的知识分子、士大夫)力量脆弱,仅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加之守旧势力强大,因而改革不能成功。 (5)支持力量不同 明:反幕府的强藩、广大农民和市民、商人、手工业者 戊: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联合少数官僚 (6)政策措施不同:(明治维新更彻底更全面) (7)结果的不同: 明: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了,逐渐使日本成为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强国 戊:中国戊戌变法失败了,中外势力更加紧密的勾结在一起,中华民族的危机进一步加深。 【思考3】光绪帝为什么要支持变法? ①不甘作亡国之君; ②亲政后无实权,借变法巩固和强化自己的统治 【思考4】变法法令中与康、梁政治主张有什么差距?为什么?说明了什么? (1)变法法令中没有涉及维新派提出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 (2)原因是:想减少变法阻力。 (3)也说明维新派完全把希望寄托在光绪帝的“君权”之上,反映了维新派的阶级局限性(软弱和妥协)。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