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网登录
您好,超级管理员! 进入后台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研组建设>>历史组>>学科组动态>>文章内容
专题六  中国古代的变法与改革
发布时间:2015-10-21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陈华英
专题六  中国古代的变法与改革 考点提示   1.商鞅变法   2.孝文帝改革   3.王安石变法   4.张居正改革 复习线索   线索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 原  因 (1)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井田制遭到破坏 (2)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 (3)战争的需要:争夺土地和人口成为各诸侯国改革的内在动力 (4)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 春秋时期变革 (1)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实行“相地而衰征” (2)鲁国实行“初税亩”,承认私田的合法性 商 鞅 变 法 主要措施 经济:废除井田制度,奖励耕织,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 军事: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 政治:废分封,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实行县制,强化中央集权 思想文化:“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思想控制 特  点 商鞅变法是除旧布新、改变社会性质、实现富国强兵的改革 历史作用 (1)增强了秦国国力,壮大了军事大量,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废除旧制度,创建新制度,历史影响深远 战国时期其他国家变法 魏国李悝变法    楚国吴起变法   线索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背景:   1、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   2、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3、鲜卑族社会落后,矛盾尖锐( 阶级矛盾、民族矛盾)。   4、目的:缓和日益尖锐的矛盾,促进北魏社会的发展,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   内容: 措施 具体内容 历史意义 经济 均 田 制 时间:485年 主观目的: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内容:国家把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徭役和兵役。 A、对农民:无地少地农民获得了土地。 B、对国家:抑制了土地兼并,保证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北方经济有了明显的恢复和发展。 C、对历史进程:从经济角度,促进鲜卑族经济农耕化;从社会发展的角度,促进鲜卑族封建化。 政治 三 长 制 内容:废宗主督护制,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 A、使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有利于征发赋税和徭役。 B、国家真正控制地方,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整顿 吏治 原因:吏治混乱、贪污严重,影响财政收入,激化了矛盾。 内容:俸禄制、任期考核制。 吏治改善,保障改革顺利进行;北方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迁 都 洛 阳 原因: (1)平城气候恶劣,生产的粮食不能满足京城的需要 (2)地处偏僻,使得北魏政府难以有效的控制中原地区 (3)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威胁 (4)洛阳的优势地位(黄河之南、农业发达,交通便利;历史上曾长期处于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位;迁都洛阳,既可摆脱都城沦陷的尴尬,又能举兵南下,因为当时南齐的国力较弱,这就为孝文帝实现南北统一的愿望,提供了可能。) 目的: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概况:493年,以南伐为名,从平城出发,到达洛阳,494年迁都洛阳。 A、使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 B、影响后世城市建设 C、保证了改革的深入展开; D、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融合,促进中华文明的发展。 文化 风俗 习惯 实行汉制和移风易俗:穿汉服,用汉姓,与汉族通婚,说汉语,行汉制。 有利于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有利于民族融合。   影响:   1、改革成功的原因:   (1)顺应了历史潮流。   (2)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   2、意义:   (1)促进北魏社会的发展,北方经济恢复、繁荣,   (2)加速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3)加快了各民族融合的进程。   (4)为统一奠定基础。   3、性质:少数民族封建化改革   线索三  王安石变法 历史 背景 北宋中期出现了“三冗”现象(冗兵、冗官、冗费),进而出现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土地兼并严重,国家财政困难,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出现严重危机 辽和西夏威胁北宋边境安全 庆历新政没有改变北宋中期的社会现状 主要 内容 理财措施: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市易法 强兵之法: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 取士之法:改革科举制度,择优录取。进士科不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 整顿太学:重新编纂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 评价 成效:一定程度上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北宋中期积贫积弱局面有所改善 结果:新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更主要的是,新法在一定程度上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因此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宋神宗死后,新法被废除 深化探究  一、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的异同及说明的问题   1.相同点   (1)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   (2)变法都得到了君主的支持。   (3)变法内容都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4)变法者的个人命运基本相同。   (5)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一定的调整。   2.不同点   (1)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   (2)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   (3)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变法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封建社会内部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3.说明的问题   (1)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2)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移。   (3)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改革推行过程中要用人得当。   (4)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二、古代变法改革的实质、类型和规律   1.改革的实质   改革主要是对国家管理制度的革故鼎新。从根本上说,当政治、经济制度不能保证国家实施有效管理,从而违背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时候,改革这种制度,也就是对上层建筑中某些老化、腐朽的环节进行必要的调整、更新和改造,并对生产关系中的某些环节作局部性的调整、更新和改造就成为必然的趋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改革产生的根本原因。因此,改革的本质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的不同程度的调整。   2.改革的类型   中国古代王朝所进行的改革按照原因和性质的不同可分为四种类型:①奴隶社会内部富国强兵的改革(如管仲改革)。②促进旧社会形态向新社会形态转化的改革(如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③封建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变法(如王安石变法)。④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和制度的改革(如孝文帝改革)。   3.改革的规律   (1)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都必然要触及一部分社会既得利益者或特权阶层的利益,因此,必然遇到阻力,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可能一帆风顺。革命性的改革,触及的是社会腐朽势力和没落阶级,斗争更为尖锐。   (2)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3)改革有成败。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有:改革是否顺应历史潮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改革与反改革势力之间的力量对比;政治地位与权力的高低强弱,以及改革者的策略方针是否得当,最高当权者的态度,如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变法触动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他们在北宋政权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权势,坚决反对变法。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