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向、线索、设计:知识点复习中的三个重要问题
发布时间:2015-11-21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不详
方向、线索、设计:知识点复习中的三个重要问题
高三历史复习必须“抠”清每一个知识点。新授课时,学生受知识总量和理解能力的限制,难以建构完整且清晰的概念体系。进行系统复习时,应该努力帮助学生克服历史的幽暗与封闭,打开历史与现实之间的通道,解决各种困惑。这就需要教师自己能够深入理解课程标准,通盘考虑教科书的文本表述,结合历史与现实的联系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
一、理解课标和考纲:明确知识的复习方向
考纲有明确的考核目标和要求,考试的内容。理解考纲要对近年来的考纲的这些方面进行对比,可以自己研读,也要关注同行和专家的解读,先明确今年考纲在内容,考核能力要求上的变化,明确复习的重点、难点和侧重点。其次要研读课程标准,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所以,教师在进行每一个知识点复习之前,必须仔细研究课标的语言表述,理解其精神内涵。《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规定:“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这一表述中实际隐含着两个指向:(1)指向过去:通过了解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分析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原因。(2)指向未来:通过梳理新中国外交关系发展史,理解五项原则重大意义。为此,教师应该明白如下问题。
1、五项原则的提出与新中国初期特定的形势及周恩来的个人性格密切相关。建国初期毛泽东为外交工作概括了三句话:“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这三句话生动形象,但未能指出中国与各国交往的具体策略与方法,这就需要直接负责外交工作的周恩来进行务实性的思考。同时,作为中国共产党中涉外经验最丰富的领导人,自然会由他凝练出新中国具体的外交政策,并烙上他个人特有的温和色彩。1953-1954年,中国外交环(境有了巨大的改善,中国军队在朝鲜战场所获得的惊人胜利和周恩来在日内瓦谈判桌上所营造的强大气场,使世界对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刮目相看。当国际形势对中国极为有利的时候,制定新中国与外部世界和谐相处、持久稳定的外交政策也就水到渠成了。
2、五项原则的提出是近代中国历经百年耻辱后痛定思痛的产物。周恩来曾满怀义愤地指出:近代中国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从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到国民党的蒋介石,都是跪在地上办外交的。1949年渡江战役期间,人民解放军坚决地回击了英国紫石英号军舰的挑衅,充分宣示了中国共产党捍卫国家主权的决心和勇气。毛泽东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言人为英国军舰暴行发表的声明》中明确指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和人民政府愿意考虑同各外国建立外交关系,这种关系必须建立在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基础上”。
3、五项原则的提出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1963年周恩来与外宾时说:中国人办外交的许多哲学思想来自我们的民族传统,不全是马列主义的教育。儒家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境界是“仁”, “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语言中蕴含着尊重他人及和谐相处的意思。墨家则提出了著名的“兼爱”“非攻”的主张。在处理国家关系问题上,古代 中国已经形成了鲜明的传统:世界“大同”,平等相处,和而不同。 作为从封建旧家庭中走出来的人,周恩来的外交思想必然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
4、五项原则指导了新中国的外交活动,为国际关系的良性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正能量。世界上存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如何有效处理差异、共同发展呢?前提就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让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各种文化独立存在与发展;途径是“平等互利”,通过平等交往与互利互惠的合作,实现共同发展;最终目标是大家“和平共处”,共同拥有一个地球,共享人类文明成果。五项原则形成了完整严密的逻辑体系,符合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中国在与世界各国的交往中始终坚持以此为前提,并在联合国和各种多边活动进行宣传推广。如今,人们普遍认为中国的五项原则符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完善,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仍然是促进国际关系良性发展的有效手段。
二、整合教科书文本:理清知识的发展线索
历史教科书是政府组织专家学者团队,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精心编制出来的,对教学内容及其编排顺序进行了精当选择中学与安排。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但勿庸置疑教科书仍然是他们最主要的学习材料。组织高三复习时,教师必须充分理解教科书的文本表述,理清知识的发展线索,并以此为基础组织实施教学。
引导学生浏览目录和标题形成框架结构、梳理课前提示以明确本课主线;逐步识记史实,关注主要概念和结论;打通纵横知识联系;对课本的图片、注释和知识链接进行延伸拓展;另外,阅读历史地图形成时空观念。因而看书要留心细节不留死角,既可防止出现知识盲点,又可进一步增进对教材内容系统的把握。
构建思维导图。思维能力是高考中的重中之重,编制思维导图能将课本知识浓缩,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简明扼要,一目了然,便于归纳提炼和扩充辐射。如以必修Ⅲ专题三的“新文化运动”为例:
整合教材知识,打通各模块或专题内容之间的套路,将散见于必修和选修教材中相关知识进行重构,抓主干、抓核心、抓特征,力求举一反三,事半功倍。
三、寻找学生的困惑:做针对性的教学设计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孔子特别强调的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师针对学生的困惑进行教学设计也是对这一原则的合理运用。这就要求教师既能深入研究历史,又能深切感悟社会现实,找准历史与现实的契合点,了解学生的疑点,复习时创设问题情境,针对性地地进行教学设计以解决学生困惑,并提升学科思维能力
夜行者的判断和意志极其重要,但如果没有灯塔的引导恐怕很难找准航向。在课堂学习中,教师之于学生的作用就好比灯塔,教师自己对课标和教材的把握,对历史本体知识掌握的系统性和准确性,决定着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质量。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 在新高考模式下选修课的地位和可占用时间决定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教师的本体知识及引导能力一点也不能削弱,以此才能提高复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