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中的史学观念更新
发布时间:2015-10-21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不详
衡晓刚老师说:纵观四年多来的高中新课程实践,我们注重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的结合,关注了课程观念和教学理念的转变,但忽视了新的史学观念的吸纳,不少老师史学观念陈旧,对学术界的动态反应漠然,对新教科书中新的史学观点了解不到位,致使教学内容与学术研究成果严重脱节。这一现象,不符合新课程的时代性要求,已成为制约新课程发展的瓶颈。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史学观念,就象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二者缺一不可。忽视史学观念的更新和转变,如同新瓶装陈酒,只能是形式上的刷新和变更,教学内涵不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高中新课程强调的时代性,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求教学反映学科的发展。史学观念是处理新课程内容的关键,因而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更新史学观念刻不容缓。
丁玲老师说:具有鲜明时代性的历史新课标和历史教科书,在吸纳新的学术成果和新的史学观念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传统的观点和做法是:教学大纲只因袭一种观点,教科书的内容必须是史学界公认的、已形成定论的、稳妥的知识和观点。而新课标和新课标教科书“依据时代性和基础性原则,革新了课程内容……增强了课程内容与社会进步、学术发展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及时跟踪并反映了历史学科的发展趋势,及时地吸收历史研究的新成果,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要让人一看就知道是新世纪的历史教科书,而不是十年前、二十年前的教科书” 。
历史是现在与过去永无止境的对话,历史研究者总是从现实出发,站在时代的高度,凭借自己的学养,运用现时的理论和手段,对历史进行着新的阐释和再认识。史学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深化的,特别是在社会转型的当下,更促使人们站在新时代的高度,对以往的历史进行重新审视,并上升到新的理论层面,推动史学观念的进步和更新。
金秀梅老师说:近20多年以来,我国的史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发展,为中国史学的进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在对外开放的环境下,中外学术交流频繁,一批批具有双重史学背景和史学体系的研究人员成为学术中坚,国外新的史学理论和新的研究成果不断被引进,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历史研究的思维和方法;总之,“当代中国史学正是在全面反思与新的探索中实现了自身的升级与发展。”中国史学研究的繁荣,促使了当代史学多元化与多样化发展格局的形成。
王琪老师说:在史学理论方面,学者们以开放的胸怀,紧跟国际史学的发展潮流,积极吸纳西方史学研究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并对传统的史学观念进行了总结和反思,纠正了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某些简单化、绝对化和教条式的认识,开始走出当年重复苏联史学体系及既有结论的束缚,对阶级斗争为纲的传统革命史范式做了深刻反思。一些学者依据马克思主义原理,批判地审视当代国际史学观点,完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史学观,相继提出了现代化理论、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为科学全面地认识历史进程奠定了理论基础。
陈华英老师说:在研究对象和范围方面,克服了以往“历史研究集中于政治史、阶级斗争史这种线性思维的不足。”通过跨学科研究,“在研究模式上呈现了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社会史的范式转移。”相继出现了文化史、社会生活史等专门史的研究热潮。同时,历史研究也呈现出学术下移的趋势,在关注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的同时,更多的关注民间、关注广大百姓的社会生活,从而推动了史学发展的多样性。
周春来老师说:随着思想解放的推进,许多教条化的论断和法则开始动摇,甚至一些形成定论的论断也受到了质疑,史学研究实事求是、无证不信等优良传统得以恢复。对一些因政治和学术偏颇而被颠倒的历史结论、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了正本清源的研究,做了恢复历史真相的工作,形成了新的学术规范和话语系统,诸如对五种社会形态理论、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世界近现代史体系及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等,都有了与传统观点截然不同的看法。
张丹珠老师说:新课标历史教科书是我国当代史学发展和繁荣的缩影。以高校学者为主体的新教科书编者,跟踪史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力求与同时期的史学研究的整体水平同步,所编新课标教科书一定程度上成为反映学术成果、体现学术进展的载体,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除了明显体现了文明史观、全球史观和现代化理论等新的史学范式外,还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方法,如淡化了五种社会形态理论,审慎地用文明史观、全球史观和现代化理论透视中外历史,对革命和改革的关系和评价,做了更合理的阐释;对一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的客观评价;正本清源,以往一些被隐蔽的历史真相和被颠倒的历史事实恢复了历史原貌。
但是由于受各种主客观条件限制,不少担任新课程教学的教师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史学观念滞后、知识陈旧等问题。他们对史学界的学术进展反应迟钝,对教科书中的新观点、新提法研究甚少,这与新课标教科书所体现的史学进展形成了巨大反差。
承菱玉老师说:因此,能否更新史学观念,吸纳新的学术成果,提升史学理论素养,已成为影响新课程进展的迫在眉睫的问题。要解决目前中学历史教学界普遍存在的落伍现象,需要新课程推进部门和教师自身的共同努力。
各类新课程的培训,要重视史学观念和史学理论的学习,应把史学观念培训纳入新课程的培训体系,改变史学观念培训的偏废问题。。出版部门也应组织专人,出版发行符合新课标和中学历史教学实际、有针对性的读物,介绍相关的史学理论知识和学术动态。学校应把学习和研讨史学理论,纳入校本教研的内容,通过校本研究这一形式,加强史学理论的学习。
陈建兴老师说:同时,开展史学理论专题论文研讨活动也是一种有效的方式。这种研讨方式有很强的针对性,对于提升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历史教师的教学和研究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教研部门可借助于这一经验,组织相关的史学观念和史学理论方面的专题论文研读活动,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术前沿的情况,获得教参之外更鲜活的知识,提高把握学术动态的能力。
最后,教师也应正视自身差距,提高学习史学理论的主动性。中学教师与新课程要求差距本来就很大,中学教师在史学观念方面的落伍是普遍的,我们应正视和面对这一问题。
第二,积极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教师专业化问题已成世界教师教育的潮流,在我国加快教育改革和整体推进新课程的情况下,教师的专业成长更为迫切,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要求也更高。我们应把转变史学观念、提高史学理论纳入专业成长的内容。教师应该与时俱进,主动学习新的专业理论书籍和高校教材,认真钻研教学刊物的相关文章,还应把史学理论当作重要的课程资源不断加以开发,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