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网登录
您好,超级管理员! 进入后台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研组建设>>历史组>>理论学习>>文章内容
自我开掘历史细节、完成自主生成
发布时间:2015-09-17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不详
金秀梅:目前教材由于受篇幅限制,加上课标要求删减了许多内容。虽有几则小故事,往往配合问题而引用的。目的性过强,导向性太明显,有时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历史被压缩的干瘪无味。作为教师则应该是以“用教材”的立场去还原历史否认原貌,还历史以鲜活。只要抓住合适的历史细节,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陈华英:震撼性的细节。例如在学习新航路开辟时,教材要求对比哥伦布与郑和的远航。答案列举了好几点,学生没啥反应。但“郑和之后再无郑和,哥伦布之后有无数哥伦布”这一细节一出,学生飘忽不定的思绪受到深深震撼。学生似乎换了一个人样,津津有味的主动琢磨起来,唤起他们探究的欲望。 张丹珠:冲突性的细节。例如辛亥革命中的林觉民的浩然正气折服敌人张鸣岐“惜哉,觉民,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同时对比太平天国的李秀成投降,曾国藩不耻,将其杀害。忠奸善恶见分晓,学生自有判断。一些做人的道理不言自明,不再让学生认为是令人反感的大道理,更易于他们接受。 承菱玉:生活化的细节。例如学习到古代经济时,宋朝打破坊市界限时,学生觉得还是很遥远,但当教师用模拟平常大家熟悉在清晨的小区,时常听见的吆喝声“卖包子大馍”“卖甜酒糯米粉”。学生会觉得历史其实是可触摸的,教师将其有利契机抓住,因势利导,引导他们主动追溯这种现象的出现于何时。学生不再觉得观点那么空,那么虚。类似的细节使学生有了主动钻研的兴趣,不会再抵触书上的那些结论,主动了解与学习其人其事。历史在学生的眼中并非是死板的毫无生趣的,阻塞的思路如汩汩泉水势不可挡。 衡晓刚:即兴的细节。学习古代瓷器演变历程时,学生对时间是糊涂的,最容易张冠李戴。教师采用文物鉴定的方式,模仿鉴宝栏目,效果的确不错。学生主动参与,并且乐此不疲。在活动中,学生兴致高昂,即兴说出他带来的瓷器是河姆渡文化的。教师没立即反驳,而是即兴把最近的一则实例介绍给大家,用简略的语言叙述了“汉凳”拍卖出天价的新闻。学生幡然醒悟,同时对历史多了一份敬畏。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