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识记虎门销烟、两次鸦片战争的基本史实,识记《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内容。
(2)理解英国悍然发动鸦片战争、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认识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3)通过讨论分析“鸦片战争的失败能否避免”,帮助学生认识到清政府失败的必然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战争视频作引入,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2)通过请学生归纳战前交战双方基本情况,培养学生研读和阐释史料的能力。
(3)通过指导学生观看鸦片战争经过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
(4)通过学生对两次鸦片战争的比较,提高学生历史比较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引导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及结果,使学生认识到“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规律,从而激发学生立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2)通过讲述战争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一大批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抗击侵略的英雄事迹,培养学生感悟历史的能力,激发其爱国热情。
【重难点:】
教学重点:着重于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理解中国战败的原因。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战争的失败对中国的影响。
【导入新课】
展示美丽的罂粟花并播放纪录片《复兴之路》中关于鸦片战争的一段资料片,让学生在历史史实的情景再现中,步入本课鸦片战争的学习。
视频中战火喧嚣的场面,反映的就是发生在160多年前的鸦片战争。相信同学们也
中英两国远隔重洋,一个在亚欧大陆东端,一个在亚欧大陆西端。相距如此遥远的两个国家,为什么会在19世纪中期爆发战争呢?
有人说:是因为林则徐的禁烟运动打击了英国商人的利益,如果没有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英国就不会发动鸦片战争。咋一听好像有点道理,那么鸦片战争的爆发真的是林则徐惹的祸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进入本课的学习,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
【讲述内容】
一、鸦片战争
1、背景
(1)鸦片战争前夕的国内外形势
请同学们翻到教材50页,认真阅读教材前言和一二自然段的内容,划出能够反应鸦片战争前中国和英国具体情况的关键词句并结合幻灯片上的图片归纳一下“鸦片战争前夕的国内外形势”。
引导学生填图表。多媒体展示
|
国际(英国) |
国内(中国) |
政治 |
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
封建专制统治 吏治腐败 |
经济 |
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 |
自然经济为主,财政困难 |
军事 |
船坚炮利 |
军备废弛 军队战斗力弱 |
外交 |
殖民扩张 |
闭关锁国,虚骄自大 |
综合 |
综合国力强大 |
腐朽落后 危机四伏 |
老师梳理一下表中所蕴含的逻辑关系:
概括指出:战前中国已经处于封建社会晚期,呈现出严重的社会危机。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政治腐败。
经济:此时的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而传统农业的关键在于土地。而此时的土地高度集中在封建贵族地主手中,广大农民处于少地、无地的状态。政府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税收,税收减少,政府入不敷出,出现财政困难。
军事:清政府军备废弛,军队装备还处于以戈矛为主的冷兵器时代。
外交:此时的清政府,军备废弛、财政困难、整体上呈现出衰败景象,走到了穷途末路,却还没有自知之明,仍然自我感觉良好。以“天朝上国”自居,长期奉行“虚骄自大、闭关自守”政策,做着“天朝上国”“万邦来朝”“四海宾服”的美梦,使中国隔绝于世界潮流之外,远远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时代潮流。
而同一时期的西方世界,特别是英国处在怎样的历史发展时期?
战前世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英国迅速崛起;前一单元我们已经学过,英国于1689年颁布了《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自18世纪中期开始工业革命,并于19世纪二三十年代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不断开辟和扩大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因而不断加紧对外扩张,在东方建立自己的殖民体系。古老而又落后的东方大国──中国,必然成为他们侵略的重要目标之一。
中国地大人多,市场大,而英国的胃口也大。英国要求打开中国市场,而清政府实行虚骄自大、闭关自守的对外政策,两者矛盾纠结,战争必然爆发。
得出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强烈需要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那么英国又找到了哪个借口来发动战争的呢?
(2)、中国人民的禁烟运动
多媒体展示:材料一:英国最初是打算用商品打开中国大门的,但是:
中国顺差(出超)英国逆差(入超)
掠夺白银:3—4亿元/40年
材料三 :英国人蒙哥马利·马丁说:“同鸦片贸易比较起来,奴隶贸易是仁慈的;我们没有摧残非洲人的肉体,…没有败坏他们的品格,没有腐蚀他们的思想,没有扼杀他们的灵魂。可是鸦片贩子在腐蚀、败坏和毁灭了不幸的罪人的精神世界以后,还折磨他的肉体。”
请结合三段材料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而鸦片走私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得出结论:原因是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影响:(1)掠走大量白银
(2)严重摧残着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
过渡:面对大量鸦片走私,作为当时皇帝道光帝应该会采取什么行动?假如你
是清朝统治者,面对鸦片走私所带来的严峻局势,你将会采取什么措施?
作为最有见识封建大臣林则徐有何表现?
道光皇帝看到林则徐的奏折,认识到放任鸦片走私,将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于是任命主张严禁鸦片的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到广州组织禁烟工作。于是林则徐到
广东领导禁烟运动。
多媒体显示 林则徐:“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
断无中止之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和虎门销烟图
多媒体显示:展示两则材料:
材料1:中国禁烟运动 “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可能轻易放过的。” ----《安得鲁· 韩德森致拉本特函》
材料2:“这是把我们将来和这个帝国(指中国)的商务,安放在稳固而广阔的基础之上的最有希望的机会。” ----《义律致巴麦尊私人机密件》
由学生思考回答后,最后得出结论:
禁烟运动的消息传到英国,不法英商游说英国政府,抓住这次机会发动对华战争。英国政府为了从根本上打开中国市场,打着保护中英贸易的旗号,发动了鸦片战争。
所以这场战争不是打不打的问题,只是早和迟的问题。禁烟运动只是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借口。中英之间战争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
2、经过
利用多媒体展示图展现并介绍鸦片战争的主要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战争的过程略)
把问题的重点放在中国爱国官兵和人民群众在鸦片战争中的英勇抗争上。引导学生把中国军民的反侵略斗争概括为:多媒体制作成表格:
人民群众的自发反抗──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
清军爱国将士—————英勇作战,为国捐躯
面对英国侵略者的侵略暴行,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广州三元里人民的斗争是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斗争的开端;广大爱国将士的浴血抗战、为国捐躯,表现出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尚情操,值得后人敬仰。
最后指出:中英鸦片战争的最终结局是:握有正义、抵抗侵略者失败,野蛮侵略、残暴劫掠者获胜。
启发学生思考并分组讨论:为什么会是这样的一种结局呢?最后得出:不仅清政府的腐败是其重要原因,也说明“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3、结果
1842年8月初,英国军舰闯到南京下关长江江面。
在学生逐条归纳内容,分析其危害后,教师结合材料进行概括:
割地:损害中国的主权。
赔款:不但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困难,也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更为严重的是它开创了侵略者勒索赔款的恶例。
五口通商:使东南沿海门户大开。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东南沿海一些城市是清政府在列强的威逼下开放的,因此它损害了中国的贸易主权。
协定关税:这表明关税税则中国自己不能做主决定,使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同时,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以“利益均沾”为借口,纷纷效尤。这样,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就落入到所有与中国通商的资本主义国家手中。《南京条约》是近代历史上外国侵略者强加给中国人民的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中国的领土、关税、贸易主权遭到破坏。
4、影响
(1)带来了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灾难。(2)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
(3)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探究问题:我们有本土作战的先决条件,又拥有百倍于英军的武装,为何却败于远道而来的总兵力仅1万人的英军?如果道光皇帝不查办林则徐,中国能在这场战争中取胜吗?请从主观、客观两方面原因入手并得出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过渡:当《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签订之后,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西方商人简直是欣喜若狂。英国商人梦想,“只要中国人每人每年需要一个棉织睡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不应求了” 。
展示材料:1853年中国和洪都拉斯消费英国棉纺织品的数量
国名 |
人口 |
棉纺织品消费量 |
比 例 |
中国 |
3.6亿 |
人均0.75便士 |
1 |
<p style="text-in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