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一、课标要求
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二、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
知识与能力 |
过程与方法 |
情感态度价值观 |
||
识记 |
理解 |
运用 |
|||
“大萧条”的来临 |
经济危机的表现 |
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
什么叫经济危机? |
阅读插图 探究原因 |
经济的虚假繁荣会导致经济的崩溃 |
危机席卷全世界 |
经济危机的时间、特点 |
经济危机为什么会引起政治危机? |
翻译第122页的说明和广告,谈自己的感想 |
网络查询 了解过程 |
经济危机使世界局势变得动荡不安 |
胡佛的反危机措施 |
胡佛经济政策的特点 |
胡佛的反危机措施 |
阅读第123页的《历史纵横》,进一步认识胡佛的反危机措施 |
分析措施 理解本质 |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矛盾造成的,胡佛的自由放任政策只会进一步激化矛盾 |
三、知识重点难点
重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难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法、提问启发法、阅读指导法
五、教学准备
教师课前收集好相关资料,完成多媒体课件;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做好预习工作。
六、教材教法分析
本课是第六单元的第一课,是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学好这课是理解这一单元的基础。
课文分三个子目,分别讲述1929~1933年美国经济大危机爆发的原因:即贫富差距过大、股票投机过度、信贷消费过度膨胀。接着概括叙述这次危机的特点:即波及范围广泛、持续时间长、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破坏巨大。危机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使世界局势变得动荡不安。然后叙述美国胡佛政府对待危机的自由放任政策,使得局势进一步恶化。
七、本课教学过程设计
单元引言分析:本单元的内容主要是二战前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及其作用、特点。在单元引言中涉及到几个概念: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政府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等。在引言中,从三个方面提出了本单元的学习要求,并且三个内容是围绕“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整”展开的:“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是罗斯福新政的背景;“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和影响”是在讲述面对经济危机的打击,资本主义政策的一次调整──从自由放任政策到政府干预政策的变化;“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是在讲述罗斯福新政的影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影响。
〔导入新课〕大家都知道上世纪末,日本、韩国等发生了金融危机,这场危机对亚洲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而迄今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史中最为严重和最为深刻的危机是?1929-1933年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它对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经济制度和社会体制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今天我们就来讨论学习有关这场危机的内容。
一、危机的爆发及其特点:
1.危机的爆发:
播放有关经济危机的影像片断
师:请大家概述经济危机爆发标志。
生:1929年10月,纽约股市崩溃,危机爆发。
师:经济危机有那些具体表现呢?
生:大批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农产品价格猛跌,失业人数激增。
读图《卖车》、《美国人排起长队领救济》
师:你如何认识这两幅图反映的现象?
生:这是号称世界首富的美国在1929年经济危机降临时社会的真实写照。股市繁荣带来的人们生活上的富足,胡佛政府当时信誓旦旦的承诺都在瞬间化为乌有。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受到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冲击和震撼。
2.大萧条:
师:这场经济危机又被称为“大萧条”。“大萧条”即商品实际价格下跌、购买力减弱,供给大于需求,失业增加,库存扩大,生产萎缩,公众恐慌,以及商业活动的普遍低迷,那样一种持续时间长、萎缩幅度更大、地理波及面更广、出现频率更高的经济状况。本课所讲的“大萧条”是对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一个特定的称呼。
3.经济危机:
师:我们了解了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情况,那什么是经济危机呢?
学生思考、概括。
师: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社会经济大混乱,其基本特征是生产过剩。大量商品卖不出去,企业纷纷倒闭,生产大幅度下降,失业工人急剧增多,信用关系遭到严重破坏,物价下降,现金奇缺,整个社会经济生活陷于极端混乱和瘫痪之中。1825年英国爆发了第一次经济危机。此后,平均大约每隔十年左右,就要发生一次经济危机,如1837年、1847年、1857年和1866年。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不同程度地爆发了经济危机。
4.危机的特点:
师:我们还看到,这场危机并不仅仅发生在美国,它还波及了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产生极大影响,请大家讨论这场危机在世界范围内有那些主要表现,或者说它的特点有哪些。
学生分析、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这场危机有三个特点:
一、它范围特别广:从地域范围看,危机从美国蔓延到德、日、英、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并且波及到殖民地半殖民地和不发达国家,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从经济范围看,危机期间信贷货币危机、工业危机与农业危机同时并发、相互交织;
二,它持续时间特别长,达四年之久;
三,它破坏性特别大:不仅在危机期间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1/3以上,国际贸易额减少2/3,甚至在危机以后也不见经济的复苏。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伴生现象,但是具有这样特点的危机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也并不多见。下面,我们来试着探索这场危机的根源。
二、危机的根源:
1.危机前的美国
师: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前美国经济状况如何?
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出现持续繁荣。
师:那么,美国经济持续繁荣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发横财,扩张了经济实力,为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技术革命是繁荣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因;三、广阔的国内外市场刺激了经济的发展。
师:20年代美国经济虽出现繁荣景象,但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存在,在经济繁荣的背后又潜伏着严重的危机,最终引发了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2.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的原因
结合教材分析以下材料:
到1929年,美国政治经济在其他方面也严重脱节。大量美国工业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成为官僚主义企业,并能在萧条开始后一个时期内人为地维持高价格。工业利润之高越出常规,联邦税收政策偏袒富人。这种情形,也加深了收入分配不均的程度,致使1929年国民收入的26%落到5%的人的手中。这些国内的失调,至少在证券市场崩溃两年前,就开始损害经济制度的健康。不过,使金融机构失常并引起连锁性解体反应的,还是酿成1929年10月证券市场崩溃的股票价格涨风。
师:材料从哪些方面揭示了美国经济大危机的原因?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小结:
(1)贫富差距过大:财富过于集中于少数人和企业,广大劳动人民的日益相对贫困,是导致供需矛盾扩大的主要原因。美国在20年代社会经济虽有较大发展,但资本家为了攫取高额利润,千方百计降低工人的工资,使广大劳动人民的收入增长水平远远赶不上经济发展水平,这就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造成市场的相对狭小。
(2)股票投机过度,造成经济繁荣的假象:当时美国的股票投机活动异常狂热,人们不但把自己的积蓄全部投入,甚至向银行贷款购买股票,结果造成这一时期股票价格被大幅度哄抬,这大大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为货币和信贷系统的崩溃准备了条件。股票市场的这种投机活动恰好掩盖了生产和销售之间本已存在的尖锐矛盾,使矛盾最后激化,直接导致了经济危机的爆发。
<span style='color: black; font-family: 宋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