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网登录
您好,超级管理员! 进入后台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研组建设>>历史组>>教学资源>>文章内容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发布时间:2010-09-14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不详

 

第工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和儒家思想。据此回答15题。

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不包括

A.社会处于新旧制度交替的变革时代

B.思想家著书立说的政治环境比较宽松

C.私人授徒讲学在当时蔚然成风

D.封建地主阶级治国模式大体确定下来

2.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

A.百家争鸣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举贤良对策D,三教合一

3.孔子的思想不包括

A.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B,维护周礼,主张贵贱有序

C.主张以德治民,取信于民

D.反对社会改革,维护旧制度

4.某欧洲文化旅游团在一所中学图书馆参观时问学生,"The river can carry a boat,yet,it Can turn the boat over as well”,把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比做舟和水,这句话最早见于中国哪位古代思想家的著作?这位学生正确的回答应是

A.Li ErB.Zhuang Zhou

C.Meng KeD.Xun Kuang

5,最能说明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的是


汉代儒学发展到了新阶段。据此回答69题。

6.以下关于董仲舒新儒学的叙述,错误的是

A.具有神学倾向B.它的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C.处于独尊地位D.皇帝至高无上,可以任意办事

7.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主要是因为A.道家“无为”思想不能解决现实问题

B.汉武帝巫需从“无为”转向“有为”

C.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D.经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有利于汉武帝的“大一统”

8,从汉武帝起成为国家规定教科书的儒家经典“五经”是指

A.《诗》《书》《礼》《易》《春秋》

B.《尚书》《书》《礼》《易》《春秋》

C,《诗》《春秋繁露》《礼》《易》《春秋》

D.《尚书》《春秋繁露》《礼》《易》《春秋》

9.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②④B.①②④C.①③D.①②③

宋明时期孺学发展到理学阶段。据此回答1015题。

10.魏晋时期,儒学面临严峻挑战,佛教道教迅速传播,主要原因是

A.儒家从此走向没落B.社会动荡不安C.统治者提倡三教合一D.佛教道教学说的扩张性

11.朱熹是我国宋代杰出的儒学宗师,下列有关他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他最早把儒家思想发展为理学

B.其思想特点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了法家、道家思想

C.他提出“理气论”,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D,他发展了孟子的性善论,提出“人欲”与“天理”的辨证统一

12.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指

A.天体运行法则B.社会发展规律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D.“天人感应”理论

13.王阳明创立心学的主要目的是

A.对抗程朱理学B.加强内心修养C.维护封建统治D.上升为统治思想

14.下列关于王阳明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提出了“心性论”的主张

B.把儒学发展成为心学

C.提出“致良知”的思想

D.提出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15.下列儒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在今天还可取的是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③“君权神授”“天人合一”

④“亲吾之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

⑤“宇宙便是吾心”“心外无物”

A.①②⑤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⑤

明末清初,传统儒学得到批判地继承。据此回答1620题。

16.以下对明清时期思想特点表述不正确的是

A.理学由主观唯心主义向客观唯心主义演变

B.理学和心学相继占统治地位

C.王阳明把程朱理学发展为心学

D.理学、心学和早期民主启蒙思潮并存

17.明清之际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根本原因是

A.政治的腐败B.人民的反抗

C.商品经济的发展D.程朱理学的因循守旧

18.对李贽主张的评述,正确的是

A.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B.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

C.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标准

D.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

19.与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不符的是

A.倡导经世致用B.反对君主专制

C.提倡以史为鉴D.提倡君主立宪

20.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位思想家阅历的相同之处表现在

①生活在明末清初之际②参加过抗清斗争③学术活动集中在哲学领域④受到“文字狱”迫害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D.③④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但在中国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它的影响和地位不尽相同。据此回答2125题。

21.儒家思想的创立者孔子,终其一生他的学说也未能得到当时统治者的赏识。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A.无为而治的思想不能够被新兴地主阶级所采纳

B.他的学说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C.孔子主张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不符合当时争霸战争的需要

D.孔子一生主要致力于教育事业,对传播他的思想不感兴趣

22.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取决于

A.思想内容的变化B,社会环境的变化

C.统治阶级观念的变化D.人民群众态度的变化

23.在汉武帝以后,儒学长期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哲学,主要是因为它倡导

①“君权神授”②“大一统”③“民贵君轻”④“君舟民水”

A.①②B.②③C.①③O,③④

24.商鞍主张“重农抑商”,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从他们所处的历史时代看,两人的主张

A.都反映了自然经济的实质B.都反映了小生产者的要求C.都有利于当时经济的发展D.都有利于加强封建统治

25.战国时期的韩非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明清之际的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二人的主张在当时

A.有利于巩固统治B.有利于社会发展C.延缓了历史进步D.代表了当时的新阶级

2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第2616分;第279分;第2812分;第2913分,共50分。)

26.观察下列图片:


请你依据上面四个历史遗存之照片,用一句话概括每幅图片所反映的主要历史信息,并简要说明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时期、儒学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活动、儒学发展的阶段特征、历史地位)。(16分)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茶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即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夕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黄宗羲《原君》

材料二后之人主,既得天下,惟恐其柞命之不长也,子孙之不能保也,思患于未然以为之法。然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是故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以其可以藩属于我也;宋解方镇之权,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中,黄宗羲把批判矛头分别指向了什么?这是一种什么思想?(3分)

(2)材料二中,“秦变封建而为郡县……汉建庶孽……宋解方镇之权”分别是指哪些事件?(3分)

(3)黄宗羲的思想实质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在当时产生了什么影响?(3分)

28.试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相同点和不同点。(12分)

29.简述宋明时期儒学的主要发展变化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3分)

第一单元

1.D春秋时期是奴隶制的瓦解时期,战国时期是封建制的形成时期,地主阶级治国模式不可能确定。

2.A记忆题,课本原话。

3.D可用排除法,前三项是正确的,孔子是主张改良,“损益”旧法的,故选D

4.D英语句的意思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荀子最早提出的,故选D5.D本题属最佳选择题,“最深远”肯定是D

6.D皇帝虽然至高无上,但也不能任意办事,故选D

7.D思想上的统一是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的,故选D

8.A本题属记忆题。

9.D本题用排除法,④其它学派消亡不正确,故选D

10.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选B

11.C本题属记忆题,只要记住朱熹的主要主张,即可答出。

12.C本题属理解题,理解“天理”的含义,C正确。

13.C本题主要目的其实是根本目的,故选C

14.AA项是朱熹的主张。

15.B排除法选择,③⑤不可取,故选B

16AA项明显错误。

17.C思想、文化是经济基础的反映,故选C

18.C记忆题,课本原话。

19,D提倡君主立宪是近代的事。

20.C用排除法,去掉④即为正确答案。

21.C一种思想能否被重视要看它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需要。22.B

23.A用排除法。

24.C思想、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25.B

26.(1)杏坛位于山东曲阜,春秋末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曾在这里聚徒讲学;成都文翁石室授经讲学图,反映西汉推行儒学教育,讲授儒家经典;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庐山,南宋大儒学家朱熹曾在这里读经讲学辩论;李赞故居位于福建泉州,明末思想家李赞在这里度过青少年时代,(每点艺分)

(2)春秋: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潜心讲学和著述,儒学勃兴。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默百家,独尊儒术”的新儒学思想,受到汉武帝的肯定,儒学处于独尊地位,成为正统思想。

南宋: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提出“理气论”和“心性论”,儒学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辩化的过程,新的儒学体系理学形成。

明末清初:出现了李赞、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进步思想家,他们对传统儒学的继承和批判,使儒家思想活跃,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每点2分)

27.(1)封建君主专制和封建法制。早期反封建的民主思想。(3分)(2)秦实行的郡县制;汉初的封国制;北宋削减节度使权力。(3分)(3)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震动了当时的学术界,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有一定影响。(3分)

28.(1〕相同点:都提出了“仁”的思想,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仁政”,荀子也主张施政用“仁义”。(4分)都包含有民本思想,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孟子认为“民贵君轻”,荀子提出“君舟民水”。(4分)

(2)不同点:在人性论方面的认识不同,孔子认为“性相近”;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提出“性恶论”。(4分)

29.〔1)表现:宋代儒学吸收佛学和道学思想,发展成新儒学―理学,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理论,要求人们格守封建伦理道德。明中叶儒学出现与理学对立的心学,认为心外无理、无物、无善,主张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以恢复内心固有的封建道德观念,忍受封建统治的压迫。(6分)(2)影响:理学把传统儒学从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神学倾向中解脱出来使之哲理化,是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理论总结,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适应了封建社会后期统治阶级的需要,也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心学打破了理学的僵化,活跃了人们的思想;同时也夸大了气合”即良知的作用,助长了明朝中叶以后不务实际的清谈之风。(7分)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