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新》学案
发布时间:2011-05-16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张贞
《文化创新》学案
★课前学习★
◇学习目标◇
1、理解文化创新的意义
2、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3、理解文化创新和与继承的关系
4、理解文化创新和与借鉴、融合的关系
5、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自主构建◇
请简要列出本课的知识要点(以框架结构形式呈现)
◇问题探索◇
在预习和思考的过程中,对本课的知识点你还有哪些问题需要帮助?
◇小试身手◇
收集有关材料,对下列知识点各例举一个事例加以分析、理解(教材事例除外)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2、文化创新推动民族文化的繁荣
3、文化创新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4、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课堂学习★
◇旧知回顾◇发展观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什么是发展?发展的实质是什么?文化发展的实质是什么?
◇情景探究一◇
某同学非常想当作家,于是就试着进行文学创作。但让他头疼的是自己的脑海中没有太多的素材,在写了几页空洞的话之后,就觉得无法再继续写下去了,因此他非常烦恼。
(1)你有同样的感觉吗?结合文化生活的知识,能帮他或帮助自己分析原因吗?
(2)这给你什么启示?
◇情景探究二◇
从1949年到2009年,新中国已经走过了60年风雨征程。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近年来,全国各地影视文艺创作单位组织开展了“辉煌六十载,魅力新中华”大型采风活动,创作了《亮剑》、《士兵突击》、《敌营十八年》、《潜伏》、《人间正道是沧桑》、《铁人王进喜》、《高考1977》、《金色农家》、《大地震》等一系列优秀的影视文艺作品。这些影视剧播出后,受到观众一致好评,爱国主义、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的精神深入人心,有力推动了全国各地加快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进程。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社会实践和文化创新的关系的?
◇情景探究三◇
2001年6月18日,女子十二乐坊在北京成立,同年10月在北京21世纪剧院举办第一次专场音乐会。2002年2月 在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上演出。2003年7月,专辑《女子十二乐坊》在日本上市发行,首日售出一万张,两个月内突破百万张大关。几年以来,“女子十二乐坊”将中国本土的民乐带出国门,吸引了全球无数观众。
女子十二乐坊成员分别来自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和解放军艺术学院等著名艺术院校。她们表演所使用的乐器主要有:古筝、扬琴、琵琶、二胡、竹笛、箫、葫芦丝、独线琴等中国古乐器。演奏的曲目以中国古老民乐为主,主要有:《茉莉花》、《康定情歌》、《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香格里拉》、《敖包相会》等。
女子十二乐坊成员在演奏时,用站姿代替了原来的坐姿,增强了观赏性;吸收了美国的摇滚元素,引进西洋乐器参与伴奏,作为演奏时的背景音乐,避免了单纯用民乐演奏音域较为单薄的不足。
女子十二乐坊是中国古老民乐和西方演奏技巧的完美组合,是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柔情和豪放的完美融合,为我国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也为世界乐坛吹进了新风。
结合材料和书本的相关知识,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女子十二乐坊是如何对待中国古老的民族乐器演奏?
2、女子十二乐坊是如何正确处理中国古老民族乐器与西方乐器演奏技巧的关系的?
3、从女子十二乐坊民族音乐创新的过程看,文化创新的过程中我们要正确处理好哪两种关系?要反对哪些错误倾向?
4、请你简单概括总结女子十二乐坊民族音乐创新的过程。
◇总结反思◇
本堂课的学习,你领悟了哪些道理?课前预习中存在的疑惑解决了吗?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 课后学习★
材料一:针对“全盘西化论”和“儒家复兴论”,马克思主义者提出和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综合创新”的正确主张。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立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以中国现代化为主体目标,借鉴西方文化的精华,创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文化。
材料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都是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顺应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宝贵结晶。
“三大理论成果”的形成体现了党的理论创新。结合材料,分析说明党是怎样实现这种理论创新的?
★课前学习★
◇学习目标◇
1、理解文化创新的意义
2、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3、理解文化创新和与继承的关系
4、理解文化创新和与借鉴、融合的关系
5、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自主构建◇
请简要列出本课的知识要点(以框架结构形式呈现)
◇问题探索◇
在预习和思考的过程中,对本课的知识点你还有哪些问题需要帮助?
◇小试身手◇
收集有关材料,对下列知识点各例举一个事例加以分析、理解(教材事例除外)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2、文化创新推动民族文化的繁荣
3、文化创新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4、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课堂学习★
◇旧知回顾◇发展观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什么是发展?发展的实质是什么?文化发展的实质是什么?
◇情景探究一◇
某同学非常想当作家,于是就试着进行文学创作。但让他头疼的是自己的脑海中没有太多的素材,在写了几页空洞的话之后,就觉得无法再继续写下去了,因此他非常烦恼。
(1)你有同样的感觉吗?结合文化生活的知识,能帮他或帮助自己分析原因吗?
(2)这给你什么启示?
◇情景探究二◇
从1949年到2009年,新中国已经走过了60年风雨征程。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近年来,全国各地影视文艺创作单位组织开展了“辉煌六十载,魅力新中华”大型采风活动,创作了《亮剑》、《士兵突击》、《敌营十八年》、《潜伏》、《人间正道是沧桑》、《铁人王进喜》、《高考1977》、《金色农家》、《大地震》等一系列优秀的影视文艺作品。这些影视剧播出后,受到观众一致好评,爱国主义、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的精神深入人心,有力推动了全国各地加快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进程。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社会实践和文化创新的关系的?
◇情景探究三◇
2001年6月18日,女子十二乐坊在北京成立,同年10月在北京21世纪剧院举办第一次专场音乐会。2002年2月 在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上演出。2003年7月,专辑《女子十二乐坊》在日本上市发行,首日售出一万张,两个月内突破百万张大关。几年以来,“女子十二乐坊”将中国本土的民乐带出国门,吸引了全球无数观众。
女子十二乐坊成员分别来自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和解放军艺术学院等著名艺术院校。她们表演所使用的乐器主要有:古筝、扬琴、琵琶、二胡、竹笛、箫、葫芦丝、独线琴等中国古乐器。演奏的曲目以中国古老民乐为主,主要有:《茉莉花》、《康定情歌》、《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香格里拉》、《敖包相会》等。
女子十二乐坊成员在演奏时,用站姿代替了原来的坐姿,增强了观赏性;吸收了美国的摇滚元素,引进西洋乐器参与伴奏,作为演奏时的背景音乐,避免了单纯用民乐演奏音域较为单薄的不足。
女子十二乐坊是中国古老民乐和西方演奏技巧的完美组合,是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柔情和豪放的完美融合,为我国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也为世界乐坛吹进了新风。
结合材料和书本的相关知识,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女子十二乐坊是如何对待中国古老的民族乐器演奏?
2、女子十二乐坊是如何正确处理中国古老民族乐器与西方乐器演奏技巧的关系的?
3、从女子十二乐坊民族音乐创新的过程看,文化创新的过程中我们要正确处理好哪两种关系?要反对哪些错误倾向?
4、请你简单概括总结女子十二乐坊民族音乐创新的过程。
◇总结反思◇
本堂课的学习,你领悟了哪些道理?课前预习中存在的疑惑解决了吗?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 课后学习★
材料一:针对“全盘西化论”和“儒家复兴论”,马克思主义者提出和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综合创新”的正确主张。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立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以中国现代化为主体目标,借鉴西方文化的精华,创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文化。
材料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都是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顺应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宝贵结晶。
“三大理论成果”的形成体现了党的理论创新。结合材料,分析说明党是怎样实现这种理论创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