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江苏卷政治特点及2012年备考启示
发布时间:2011-09-19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陈伟
2011年高考江苏卷政治特点及2012年备考启示
2011年江苏高考政治卷在命题难度上与2010年相比有一定提高,全卷区分度明显,部分试题具有较高难度。与2010年高考卷相比,2011年江苏高考政治卷非常突出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反映了政治学科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坚持了以人为本;既考查了基础知识,又特别强调考查能力;既关注社会热点,又特别贴近学生生活;既反映国际国内重大热点事件,又凸显江苏省情特色。实现了知识、能力考查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考查的有机统一。
一、试卷特点分析
1.试卷结构及分值比例基本保持稳定
表一 2010年高考各模块知识点分布情况
考试说明规
定各模块 选择题题号 分值 非选择题号题 分值 合计
时事政治 1-6 12 无 12
经济生活 7-13 14 34、37(1) 18 32
政治生活 14-18 10 35(2) 6 16
文化生活 19-23 10 37(2) 6 16
生活与哲学 24-33 20 35(1)、37(3) 12 32
经济学常识
选做 36-A 12
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选做 36-B 12 12
试卷总分 120
表二 2011年高考各模块知识点分布情况
考试说明规定各模块 选择题题号 分值 非选择题号题 分值 合计
时事政治 1-5 10 无 10
经济生活 6-12 14 34、37(1)(2) 18 32
政治生活 13-19 14 37(2) 3 17
文化生活 20-23 8 35(1)、37(1)(3) 12 20
生活与哲学 24-33 20 35(2)、37(3) 9 29
经济学常识选做 36-A 12 12
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选做 36-B 12
试卷总分 120
(1)纵观全卷,除5道时事政治题外,其余32题都考查了教材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知识点覆盖面宽,既照顾了基础性、综合性,又突出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
(2)试卷各模块结构及分值比例基本保持稳定,试题形式与往年相一致,各模块分值比例与其考点数所占比例相一致,有利于指导高三复习备考。
(3)与2010年相比,整份试卷在各模块题量、分值上出现细微变化:时事政治题由的原来的6道减为5道,删除了江苏本省时政题;除《经济生活》与选修部分分值没有发生变化之外,《时事政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部分在题量、分值上都发生了变化,这说明高考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符合考纲要求,根据命题材料的需要,在分值、设问上可以进行微调,在复习时要防止僵化的观点。
2.关注社会热点,时代气息浓厚
高考政治试题从不回避热点题材。综观近年来各地高考政治学科试题对基础知识与能力的考查,基本上都是通过一定热点题材设置的情境进行的。2011年的江苏卷也同样如此,试卷抓住时政热点,运用国际国内重大事件和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等素材,创设情景,积极反映党和国家当前的大政方针,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共建和谐、关注民生、共享成果”这一时代主题,凸显政治学科性质。
从所选热点题材来看,贴近学生生活,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鲜明的时代气息,热点题材着重来源于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省情、国际等各方面。如时政考查了“十二五规划”、新疆工作座谈会、国家级新区的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金融危机等;知识型选择题选取了粮价上涨、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政府工作报告、杨善洲、金砖五国会议、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等;主观题涉及中美贸易、博鳌亚洲论坛、第六次人口普查等。
3.材料呈现形式丰富多彩
试卷多处以诗词、图片、表格、漫画、俗语等形式创设问题情境。如第9、10、34题以图表的形式出现,考查考生的看图表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力要求较高;第14题以“瘦肉精”事件为背景设置一道漫画题,考查这一现象存在的原因,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现象;第24、27、28、33题以名人的诗词、名句为材料,考查考生对其中包含的相关哲理的理解;第37题通过漫画《空巢老人》引导人们关注人口老龄化问题……这些形式的题材关注民生民情,紧贴考生生活实际,突出地展现了“以人为本”这一时代主旋律,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
4.试卷坚持以能力立意为主,兼顾基础知识考查
试卷仅有少数题目考查基础知识。如第15题考查政府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第17题考查人民政协参政议政职能,第22题考查在学生中开展文化活动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准。
试卷较多运用古今中外名人名言、诗歌为背景材料,加上图表、计算等题型的出现,阅读理解要求高,给考生答题增加了困难,体现了能力立意的高考命题方向。
5.追求新的课程价值,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
试卷坚持思想政治方向引导与注重考生全面发展相结合,发挥高考“指挥棒”功能,帮助考生自觉树立正确的价值评判标准,这是贯穿整个试卷的一条红线。
如第16题杨善洲的先进事迹、第18题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第22题重庆“红色光碟”的下发、第33题《人心的法则》包含的哲理等材料的出现,都有利于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还有第37题探究题以“让夕阳更红”为主题,第(1)小题从文化生活和经济生活角度,分析企业参与养老服务业积极性不高的原因;第(2)小题从经济生活角度和政治生活角度,分析推广社区养老模式的意义;第(3)小题设置公益广告语,从文化生活或者生活与哲学角度说明依据。这些题目有利于促进考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和主体参与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培养考生敬老爱老的良好品德。
6.试题灵活,具有开放性和探究性
2009年江苏政治卷在强调基础、关注热点的同时,十分重视实际运用。第34第1小题考查考生阅读材料进行分析计算的能力,考查人民币净利率和进出口值的计算,不少考生由于对材料理解不透,导致无从下笔。
特别是第37题探究题,涉及探究的内容更多,如从文化生活的角度探究弘扬民族精神的途径,分别从经济生活、哲学生活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以及从政治生活角度看除可以向政府机关提建议,还可以向哪些机关提建议等。这种多角度的探究灵活性大,如果考生复习时不善于区分和总结知识点的话,很容易漏答一些要点。还有,第37题的三小问的每一问都涉及到两个模块的知识,这可以说是2011年江苏高考政治卷的一个新的亮点,这启示我们在今后的训练中要对同一材料进行多模块的综合训练,多角度分析。
二、对今后备考的几点启示
通过以上对2011年江苏卷政治试题的分析,为2012年高考备战带来以下几点启示:
启示一:打牢基础,注重知识整合,提高综合能力
新课改强调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高考突出能力考查,考生要提高能力必须以扎实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铺垫和基础。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加强对基本概念、原理的准确、全面、深刻的理解和把握,提高运用基本原理概括、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以此为基点,对内对外发散联系,增强对知识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构筑学科内知识体系,对教材知识进行系统训练,如经济生活计算题主要有八个方面:商品的交换价值、纸币发行量、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股票价格、企业经济效益、个人所得税、利息、银行利润、外汇、汇率等,我们应结合时政热点,精选精编习题,准确而全面的掌握该类计算题的解题方法,以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在复习中有意识地将教材中琐碎的知识点由点连成线,由线织成网,站在一个新的角度去理解问题,从多个方向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点,从而可以大大提高复习效率。
启示二:培养关注热点、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高考试题体现时代精神,反映社会热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国内外的社会热点、焦点是政治试题设置情境的原材料,社会热点与教材的结合点是高考命题的重点。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和分析能力,最重要的是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高考试题的选择题题干或主观性试题均运用“新情景”编制,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关注时政,关注国内外重大的典型事件,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有关理论知识,分析社会生活的现实问题和自己成长中的实际问题,以提高对时事政治的敏感性。如对社会生活中突出的、影响较大的、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热点和焦点进行分析。注意激发“社会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重新整合学科知识,将学科知识进行迁移、组合,达到社会热点和学科知识的有机统一。精选一些生活中的材料和事实结合所学的理论进行分析,培养面对生活中的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启示三:掌握必要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技能
在把握扎实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掌握必要的解题方法尤为重要。平时教师上课是理论联系实际,而考试则是实际联系理论,即运用理论知识去分析说明实际问题。为此,就必须掌握一定的解答方法和技巧。材料式试题一般要做到以下四点:读懂材料(包括确定中心、分出层次);读懂设问(包括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联系知识(材料与问题所需原理、知识);组织答案(将课本知识与材料相对照整合出答案)。
启示四:提高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随着新课程和高考制度的不断改革,高考命题也在发生变化。我们在复习过程中要积极适应高考的变化趋势,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方法学习,开阔视野见人之未能见,想人之未能想。激励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探究,自主归纳知识,自主设计问题。
启示五:答案语言要科学规范简洁
在高考的考核目标与要求中,有一点强调“能够应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学科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答案语言要科学规范,就必须向教材语言和时政术语回归。教材中的政治术语以及时政材料中的精辟论述都是经过专家反复推敲的,有较强的科学性和逻辑性。因此,学生组织答案的语言只有向教材语言或时政术语回归,才能避免出现语言不规范、表述不准确等现象。语言回归一要做到使用学科术语;二要做到言简意赅;三要做到层次清晰。
总之,2011年高考江苏卷政治试题既体现了2011年考试大纲的基本要求,又指明了2012年考试的方向,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研究。
2011年江苏高考政治卷在命题难度上与2010年相比有一定提高,全卷区分度明显,部分试题具有较高难度。与2010年高考卷相比,2011年江苏高考政治卷非常突出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反映了政治学科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坚持了以人为本;既考查了基础知识,又特别强调考查能力;既关注社会热点,又特别贴近学生生活;既反映国际国内重大热点事件,又凸显江苏省情特色。实现了知识、能力考查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考查的有机统一。
一、试卷特点分析
1.试卷结构及分值比例基本保持稳定
表一 2010年高考各模块知识点分布情况
考试说明规
定各模块 选择题题号 分值 非选择题号题 分值 合计
时事政治 1-6 12 无 12
经济生活 7-13 14 34、37(1) 18 32
政治生活 14-18 10 35(2) 6 16
文化生活 19-23 10 37(2) 6 16
生活与哲学 24-33 20 35(1)、37(3) 12 32
经济学常识
选做 36-A 12
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选做 36-B 12 12
试卷总分 120
表二 2011年高考各模块知识点分布情况
考试说明规定各模块 选择题题号 分值 非选择题号题 分值 合计
时事政治 1-5 10 无 10
经济生活 6-12 14 34、37(1)(2) 18 32
政治生活 13-19 14 37(2) 3 17
文化生活 20-23 8 35(1)、37(1)(3) 12 20
生活与哲学 24-33 20 35(2)、37(3) 9 29
经济学常识选做 36-A 12 12
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选做 36-B 12
试卷总分 120
(1)纵观全卷,除5道时事政治题外,其余32题都考查了教材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知识点覆盖面宽,既照顾了基础性、综合性,又突出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
(2)试卷各模块结构及分值比例基本保持稳定,试题形式与往年相一致,各模块分值比例与其考点数所占比例相一致,有利于指导高三复习备考。
(3)与2010年相比,整份试卷在各模块题量、分值上出现细微变化:时事政治题由的原来的6道减为5道,删除了江苏本省时政题;除《经济生活》与选修部分分值没有发生变化之外,《时事政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部分在题量、分值上都发生了变化,这说明高考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符合考纲要求,根据命题材料的需要,在分值、设问上可以进行微调,在复习时要防止僵化的观点。
2.关注社会热点,时代气息浓厚
高考政治试题从不回避热点题材。综观近年来各地高考政治学科试题对基础知识与能力的考查,基本上都是通过一定热点题材设置的情境进行的。2011年的江苏卷也同样如此,试卷抓住时政热点,运用国际国内重大事件和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等素材,创设情景,积极反映党和国家当前的大政方针,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共建和谐、关注民生、共享成果”这一时代主题,凸显政治学科性质。
从所选热点题材来看,贴近学生生活,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鲜明的时代气息,热点题材着重来源于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省情、国际等各方面。如时政考查了“十二五规划”、新疆工作座谈会、国家级新区的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金融危机等;知识型选择题选取了粮价上涨、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政府工作报告、杨善洲、金砖五国会议、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等;主观题涉及中美贸易、博鳌亚洲论坛、第六次人口普查等。
3.材料呈现形式丰富多彩
试卷多处以诗词、图片、表格、漫画、俗语等形式创设问题情境。如第9、10、34题以图表的形式出现,考查考生的看图表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力要求较高;第14题以“瘦肉精”事件为背景设置一道漫画题,考查这一现象存在的原因,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现象;第24、27、28、33题以名人的诗词、名句为材料,考查考生对其中包含的相关哲理的理解;第37题通过漫画《空巢老人》引导人们关注人口老龄化问题……这些形式的题材关注民生民情,紧贴考生生活实际,突出地展现了“以人为本”这一时代主旋律,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
4.试卷坚持以能力立意为主,兼顾基础知识考查
试卷仅有少数题目考查基础知识。如第15题考查政府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第17题考查人民政协参政议政职能,第22题考查在学生中开展文化活动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准。
试卷较多运用古今中外名人名言、诗歌为背景材料,加上图表、计算等题型的出现,阅读理解要求高,给考生答题增加了困难,体现了能力立意的高考命题方向。
5.追求新的课程价值,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
试卷坚持思想政治方向引导与注重考生全面发展相结合,发挥高考“指挥棒”功能,帮助考生自觉树立正确的价值评判标准,这是贯穿整个试卷的一条红线。
如第16题杨善洲的先进事迹、第18题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第22题重庆“红色光碟”的下发、第33题《人心的法则》包含的哲理等材料的出现,都有利于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还有第37题探究题以“让夕阳更红”为主题,第(1)小题从文化生活和经济生活角度,分析企业参与养老服务业积极性不高的原因;第(2)小题从经济生活角度和政治生活角度,分析推广社区养老模式的意义;第(3)小题设置公益广告语,从文化生活或者生活与哲学角度说明依据。这些题目有利于促进考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和主体参与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培养考生敬老爱老的良好品德。
6.试题灵活,具有开放性和探究性
2009年江苏政治卷在强调基础、关注热点的同时,十分重视实际运用。第34第1小题考查考生阅读材料进行分析计算的能力,考查人民币净利率和进出口值的计算,不少考生由于对材料理解不透,导致无从下笔。
特别是第37题探究题,涉及探究的内容更多,如从文化生活的角度探究弘扬民族精神的途径,分别从经济生活、哲学生活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以及从政治生活角度看除可以向政府机关提建议,还可以向哪些机关提建议等。这种多角度的探究灵活性大,如果考生复习时不善于区分和总结知识点的话,很容易漏答一些要点。还有,第37题的三小问的每一问都涉及到两个模块的知识,这可以说是2011年江苏高考政治卷的一个新的亮点,这启示我们在今后的训练中要对同一材料进行多模块的综合训练,多角度分析。
二、对今后备考的几点启示
通过以上对2011年江苏卷政治试题的分析,为2012年高考备战带来以下几点启示:
启示一:打牢基础,注重知识整合,提高综合能力
新课改强调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高考突出能力考查,考生要提高能力必须以扎实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铺垫和基础。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加强对基本概念、原理的准确、全面、深刻的理解和把握,提高运用基本原理概括、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以此为基点,对内对外发散联系,增强对知识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构筑学科内知识体系,对教材知识进行系统训练,如经济生活计算题主要有八个方面:商品的交换价值、纸币发行量、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股票价格、企业经济效益、个人所得税、利息、银行利润、外汇、汇率等,我们应结合时政热点,精选精编习题,准确而全面的掌握该类计算题的解题方法,以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在复习中有意识地将教材中琐碎的知识点由点连成线,由线织成网,站在一个新的角度去理解问题,从多个方向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点,从而可以大大提高复习效率。
启示二:培养关注热点、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高考试题体现时代精神,反映社会热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国内外的社会热点、焦点是政治试题设置情境的原材料,社会热点与教材的结合点是高考命题的重点。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和分析能力,最重要的是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高考试题的选择题题干或主观性试题均运用“新情景”编制,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关注时政,关注国内外重大的典型事件,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有关理论知识,分析社会生活的现实问题和自己成长中的实际问题,以提高对时事政治的敏感性。如对社会生活中突出的、影响较大的、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热点和焦点进行分析。注意激发“社会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重新整合学科知识,将学科知识进行迁移、组合,达到社会热点和学科知识的有机统一。精选一些生活中的材料和事实结合所学的理论进行分析,培养面对生活中的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启示三:掌握必要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技能
在把握扎实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掌握必要的解题方法尤为重要。平时教师上课是理论联系实际,而考试则是实际联系理论,即运用理论知识去分析说明实际问题。为此,就必须掌握一定的解答方法和技巧。材料式试题一般要做到以下四点:读懂材料(包括确定中心、分出层次);读懂设问(包括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联系知识(材料与问题所需原理、知识);组织答案(将课本知识与材料相对照整合出答案)。
启示四:提高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随着新课程和高考制度的不断改革,高考命题也在发生变化。我们在复习过程中要积极适应高考的变化趋势,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方法学习,开阔视野见人之未能见,想人之未能想。激励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探究,自主归纳知识,自主设计问题。
启示五:答案语言要科学规范简洁
在高考的考核目标与要求中,有一点强调“能够应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学科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答案语言要科学规范,就必须向教材语言和时政术语回归。教材中的政治术语以及时政材料中的精辟论述都是经过专家反复推敲的,有较强的科学性和逻辑性。因此,学生组织答案的语言只有向教材语言或时政术语回归,才能避免出现语言不规范、表述不准确等现象。语言回归一要做到使用学科术语;二要做到言简意赅;三要做到层次清晰。
总之,2011年高考江苏卷政治试题既体现了2011年考试大纲的基本要求,又指明了2012年考试的方向,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