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学期中,全体课题组成员以新课程的理念为导向,依照2011-2012年学年第一学期课题研究计划,扎实地开展了一系列课题研究的活动,在研究理论和方法上都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下面就这一学期的课题研究工作总结如下:
一、通过理论学习不断更新教学观念。
理论是课题研究的航标。本学期我们就要求全体课题组成员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在平时的教学中始终坚持学习教学理论,特别是“数学教学中学案的设计与应用”的有关理论,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提高理论研究水平。在每星期的课题组活动中,按照计划由课题组成员轮流组织理论方面的学习,每隔一段时间进行组内教师的交流与讨论。课题组还要求课题成员积极学习,学校为我们每位老师征订的教学理论杂志,督促成员写相关的学习笔记和感想,为教学论文的撰写积累素材。平时我们组内成员自学研讨,并经常交流自己的心得,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每次课题活动能做到有中心发言,对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疑难、困惑或经验、建议,全组老师一起积极探讨,对改进教学水平有很大程度发启示和帮助。
二、开展课题研究活动推进课题研究
这学期一开学,就由课题组长及时拟定了本课题组的实验计划,明确了本学期实验的重点、要求与进程。然后各组员再根据总计划,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具有个人特色的课题计划,以便于每个人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不同的角度或不同层次来开展实验。本课题组这一学年的常规工作有:
(1)每周开展一次课题组例会。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断推进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
(2)实行责任制管理,明确课题组各成员的职责和分管的任务,各司其职,使课题组能自觉、健康、稳步地运转与成长。
(3)争取学习机会,课题组每隔两个星期组织和开展组内交流活动,学习开展课题实验的方法和经验。通过组内成员提出疑问、交流、讨论,不断提高课题研究水平与能力。
(4)对本学期的研究情况进行总结反思,撰写论文。
三、课题研究成果和进展
1、课题进展:
(1)在总结2010-2011学年工作的基础上,课题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学案导学,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师生教学活动诸要素依据一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生认知特点,所形成的一种稳定而又简约化的教学结构。通过运用整体建构的教学思想,教师根据整体教学设计的思想,打破单元章节的界限,将有关知识整体构建,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大大提高师生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使教师业务素质整体提高,使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乐于学习,形成终身受益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达到课堂教学最优化,从而构建高效快乐课堂,增效减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2)本学期我们又在教材内容呈现方式多样化方面作了进一步的改进。重点放在对数学学案的设计上。我们采用多种变式,情境引入,不同课型的不同学案设计等形式呈现教材内容,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合作探究,课堂探索小组合作学习。
(3)卢梭曾指出:“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因此,我们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从生活现实出发,把数学问题生活化,根据不同年级学生不同的知识背景和认知水平,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形象地呈现出来。这样,就会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亲切感.
(4)在金字塔教育理论指导下,我们本学期结合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深化实践理念,开放课堂,让学生积极参与设计学案,亲自体验设计的乐趣,做课堂的主人。
2、 阶段性成果
本学期,我们主要围绕课题组计划进行课堂实践研究,脚踏实地地落实工作任务,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对教材中主要章节成套编写学案,并切合我校实际不断改进。组织教师认真研究教材。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每个教师把教材了然于胸,做到厚积薄教。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设计出本学科整个学段的知识树,对教材中主要章节成套编写学案。具体如下:a要符合教材体系,围绕课程标准,紧贴学段目标,切合学生实际。在知识点设计上要围绕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知识反馈上要有可测性,目标要明确和具体。b导学案不是满足于教师的教,而要满足于学生的学。导学案的主要功能就是要服务于学生的学。内容中既要有师生互动,更要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部分。导学案的编写一定要注意实效性:“导”性要足。应该留给师生更多的思维空间。应该科学地由易到难,由简单到相对复杂的进行问题设置,在内容上有阶梯式的递进,在过程上进行循序渐进地引导;c,探究性要强,分层导学要明显。探究性问题的设置一定要把握好针对性、时效性和灵活性,探究的问题一定要有价值、有分量,数量不能太多过碎,要体现开放性、综合性和拓展性。同时针对学生不同的能力层次,设置不同的问题,以提高学生全员参与的积极性。d导学案编写后,同组成员集中讨论。有的地方不够完善的,每个老师要注意进行适当的修改。
(2)、针对不同课型,设计不同的学案模式。例如就数学新授课而言:第一环节前置性补偿。在数学教学中,前置性补偿的内容往往是学过的且与本节知识密切相关的知识,一般出3——4题,以问题的形式或者填空题的形式,包括重要的定义、性质,及应掌握的重点题型等。题目不宜过难或过偏,学生课前预习时完成,主要是为复习旧知,为学习新知做铺垫。第二环节新知探究。就数学新授课而言,编制重点是自主探究和剖例探法两部分。自主探究的内容可以是问题情境的形式,设置2——3个与新知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进行自我总结、自我反思。或者可以设置成自主探究任务一、自主探究任务二等,内容主要直接来自于课本定义、定理、例题,或者是他们的改编,之后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它主要让学生通过做题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解决课本上较简单的问题。独立学习时间约10分钟,留给学生讨论交流约5分钟。这样,课本上的知识基本上靠学生自学或组内讨论自己解决。这样做,既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能使知识问题化,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剖例探法的内容主要是选择一些既能巩固新知又能提炼数学思想方法的经典例题,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解析问题,巩固新知识,总结数学思想方法。就题目的难度,按不同的班型进行自我调控、自我删补,题量控制在2——3题,可以进行适当的变式训练。在此环节,导学案的右面能够留有一页纸的四分之一的空白部分留给我们老师进行个性化设计,给学生进行学法总结、归纳知识要点、自我反思等,时间在二十分钟左右。
第三环节是形成性检测。时间约为10分钟,编制题目的数量视题目的难度而定,该测试主要考查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水平,重点例题可以改变数值再次出现,基础题可以进一步延伸或拓展,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并达到对题目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的效果。第四环节后续性纠正。学生对课前预习时所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再思考,在导学案的空白部分写上自己的学习反思,重点问题要进行后续性矫正并记入自己的纠错本或笔记本上。
就数学复习课而言:第一环节考纲要求,师生共同学习高考对本节课内容的学习要求,是了解,理解还是掌握并应用。第二环节难点疑点,集中了本节课复习中遇到的重要问题解决的重要方法,知识点之间的衔接,遇到具体问题需要注意的方面,为本节内容的复习做好铺垫。第三环节课前预习,主要通过基础题训练的方式巩固基本知识点和基本思想方法,学生通过导学案进行自主复习,时间控制在课前预习的二十分钟以内,这样更有实效性、诊断性。教师在课前进行批阅,掌握学生的基础情况,利于例题难度的控制,课上教师可以先将学生的典型错误投影出来,边讲评边复习知识点,这样有针对性,一般控制在十分钟之内。第四环节例题精析,复习以分题型的模式,如复习《等差数列》:题型一等差数列的判定,题型二等差数列基本量的运算、题型三等差数列的简单运用等。一般3——4个题型。每个题型一例一变一思,一个例题,一个变式,一个反思。师生探究,学生巩固,自我总结。一般控制在二十五分钟以内。第五环节随堂练习,学生自我检测本节课要点和方法的掌握情况。一般5——6道题为宜,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对本节课涉及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
(3)、在研讨公开课的过程中,我们能突出关注点,及时地修正我们在学案设计中的一些不妥的教学行为。积极促进我校教学水平和教学方式的发展。每天的学案实行全部电子化,在每星期课题组活动之后,组长把听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或不足之处进行更好的修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把不适合他们的题目进行大胆的删除,并把适合他们的好题目进行一定的扩展,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点。
(4)、数学组每个教师都积极撰写教育科研论文,多个教师在“师陶杯”,“武进区年会论文”上得奖。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问题
1、理论水平有限,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去研读专业理论。与其他学校交流机会不多,视野不够开阔。
2对教学改革不够大胆创新,甚至存在不少误区。例如以信息技术的时尚外衣包装陈旧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3、在处理学案与学生的关系上有点本末倒置。学案与学生哪个是根本?
在课题研究的历程中,我们收获了知识和经验,然而不足也是我们无比宝贵的财富,因为“知不足而后前行”,在未来的研究中每位成员若能严以律己,直白内心,本着严谨科学的研究态度,把研究融入教学,积极开展各项常规教学研究活动,那样我们的研究将是卓有成效的,我们的教学将是高效的。我们也会逐步从教书匠逐步向“研究型、学习型教师”转型。我们期待那一天。
课题研究的过程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也是一个充满乐趣的过程,我们课题组成员团结一致,争取把教学活动做得更系统更扎实,让研究成果作用于广大的学生,在学生的提高和发展中绽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