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教学总结
——在2010届高三教学研讨会上的发言
高三语文备课组 吴艳
2010届是特殊的一届,这一届是时隔多年后的再一次文理科分开划线,这一届是全面落实“减负增效”的一届。在种种情况下,我校今年高考依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而就我们语文学科来看,虽说我们语文科没有给其他科拉后腿,但我们还是留下了不少遗憾。在这里我不想说我们的生源有多差,也不想说我们学生的基础有多差,否则就有找借口掩饰自己之嫌。及时的总结与反思是为了更好的进步,现在我代表我们备课组把我们在高三这一年的做法总结如下:
一、发扬团队精神,集体备课求真务实。
我们几位老师在刚升入高三时,就达成共识,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形成集体的合力,齐心协力,使学生的成绩能够有所提高。 徐秀兰和汤红瑜两位老师是第一年带高三,她们除了繁重的教学任务外,还兼有班主任的职责,但她们克服了种种困难,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批改好每一份作业,取得的不俗的成绩。 我们六位老师中只有沈丽芳老师没有担任班主任工作,她主动承担了大量的搜集资料、印发资料的工作,并且毫无怨言。
在能拼能干的前提下,我们备课组还很重视提高课堂效率,向45分钟要效益,是我们高三教学时的一个重要方针。不打无准备之仗。高三时,我们按学校的要求强化了集体备课制度。集中备课时统一教学要素,规范教学行为,重视重难点的突破,重视教法设计和学法指导。这样,大家经常沟通交流,互通有无,群策群力,共同提高。有了集体的智慧,大家再根据每个班的具体情况有的放矢施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的教学理念是向学生倾斜,尽量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我们在高三的这一年,没有单纯地陷入到题山题海中去,而是利用各种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解题能力。
二、 改变能改变的,放弃不能改变的。
高三的复习任务重,课时有限,学生的语文能力要想通过一年的时间突飞猛进是不现实的。但从功利的高考角度考虑,我们还是尽量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自己的语文分数。
一份语文试卷上,最容易得分的是基础分,针对我们学校学生的基础情况,只有叫他们力争做到该得的分一分不能丢,改变能改变的,也就是凭他们现在的能力能做到的。主要要狠抓基础。比如字音、成语、病句以及文言文练习题和默写。尤其文言文部分,占分比重大,因此,在高三第一学期刚开始的复习中我们狠抓了必修教材所有文言文篇目,要求学生扎扎实实地复习,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而对于39篇的默写常抓不懈,在整个一年的教学中,我们要求每个老师每天都要默写名句名篇,并且每份默写必须是老师亲自批改,反对学生批改。以此提高默写准确率,在这点上,我认为我们是成功的,在几次的模考中,与其他学校相比,我们的默写得分率都是在前列的。
改变能改变的,还体现在各种题的答题模式,书写的格式、规范性,作文的字数、卷面等以及在规定的考试时间内能最大限度地完成的题数和最好的得分率。
改变能改变的,还体现在加试题的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题上,这块知识只要努力去背诵、反复的记忆,必定能在高考中不落后于别人。在加试题这块内容上,我认为我们的做法是成功的,几次模考我们在这部分的得分率仅次于前黄和奔牛,这次高考成绩虽没有公布,但据了解,得分也是不错的。
放弃不能改变的,也就是对于有些同学来说,凭他们现在的能力是不能做到的。比如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等一些他们觉得难度大的题就不要占用过多时间去枉费心思了。
三、 提高效率,上好习题讲评课。
高三的课堂教学中讲评课非常重要,我们在这方面的努力主要在以下几个阶段中落实:
1、备课:我们认为学校教学常规要求中提到的“布置练习前老师自己要先做”这个提法很有必要,不仅仅理科需要,文科同样需要,不仅仅是刚带高三的新老师需要,带过几届的老教师同样需要。通过做练习,一是发现练习中一些在所难免的错误,及时纠正以减少学生对语文练习的不信任感;二是先思考这份练习中重点要突破的难点,要训练的能力,可以在改练习时发现我们的预计与学生的实际情况间的差距,以调整复习计划。
2、批改:要重视研究学生的答案,高三课程多,语数外的课时更是多,如果每份作业都精批,时间和精力都不够,所以我们备课组认为不必要太在乎老师批改作业数量的多少,重要的是找到学生练习中有共性的问题,发现自己讲课中的疏漏,讲评课上有重点地解决这些问题,这样能提高教学效果。
3、课堂:讲评课上“讲什么”、什么多讲什么少讲,应该是一个最重要的问题,重视这个问题也许就能“搔到痒处”,让学生听有所得。在这点上我们老师很好的利用了实物投影,把学生答案中的共性问题通过投影展示给学生,并且共同修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区教研室进行调研时,教研员对我们的这一做法做出了比较高的评价。
4、拓展。某题考查某内容、某种角度,同样的考查内容,还可以从哪个角度考。同样的要补充,有些变化的更应补充。这样,即可以以一定的量的重复,加上一定的变化,来增强对此一类题的理解,做到练一些题,通晓某一类题。
四、既面向全体,又要重视目标生,落实好导师制工作。
对于尖子生而言,已经做过的试卷不明白的地方不多。因此,教师如果在讲解过程中不重点关照尖子生,那么他们也许得不到多少收获。我们的做法是,利用双休日的自习课时间,有选择地让尖子生做老师,让他们承担一部分试题的讲解。让学生讲题,一方面可以让他们暴露问题,另一方面可以让他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这对全体学生的指导也有好处。另外对于那些目标生,语文又基础较差的同学,要经常进行个别辅导,尤其那些思想上不重视语文的学生,一定要注意对布置给他们的任务要及时检查督促,并做好思想工作。在布置作业时,我们备课组曾经提出分层布置,但是没有很好的措施,所以落实并不到位。
当然,在总结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自身的不足。静下心来反思,发现高三教学工作中也确实存在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
1.课堂教学中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情况、架空分析并且将现成的结论塞给学生的现象比以前大大减少。然而,我们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努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同时,却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因而给学生的读书、思考和语言训练的实践活动时间不多或不充分;另外,我们在互相听课时也发现,教师让学生回答问题,常常要求学生讲出教师备课时的答案即标准答案,如果学生的答案不符合要求,教师则千方百计要“引导”学生走上“标准答案”的轨道。这实际是借学生的嘴巴说出教师要说的话。
2.识记、理解层级的训练多,概括、综合能级的训练少,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则更少。
3.作文训练,过多追求篇目数量,训练质量不高。过多注重模式化的议论文训练,缺少真情实感的记叙文写作,尤其是在帮助和指导学生观察、思考社会生活及积累情感体验、生活经验方面做得不够。
4.没有能够真正吃透高考考纲和高考对高三学生的能力考查要求,在复习教学过程中,花费一些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去讲解收效慢的知识内容。
5、整个复习过程先紧后松
直到二模之前,我认为我们的复习计划是有条不紊的,特别是第一轮复习,基本对每个知识点都能落实到位。但是二模之后,到了冲刺的阶段,不仅学生身心疲惫,而且我们老师因为工作量加大,也感到疲惫不堪,所以最后阶段的复习显得有些缺少章法,每节课都是在评讲综合卷、或者背书默写,大题量的训练显然无法完成,而且即使能完成也感觉没有效果。虽然我们交流的时候也感觉到凌乱不堪,但是依然没有能坐下来好好梳理,没有能够有一个统一的目标。这一点,我作为备课组长应该负起很大的责任。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高考教学更是如此。在这一年,我们留下太多遗憾,也留下很多伤痛。但我们仍然会继续努力,争取在荆棘丛生的高考旅途中绽放出鲜艳的花朵。也祝愿2011年的高考取得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