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网登录
您好,超级管理员! 进入后台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研组建设>>语文组>>教学资源>>高一年级>>文章内容
高一诗歌教学教案
发布时间:2011-09-15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史丽娟

                                      少年情怀都是诗
                                       高一(3)诗歌朗诵活动课
                                  开课教师:史丽娟【教学重点】
1、把握诗歌内在的情感节奏,初步领会诗歌的抒情风格;
2、在朗诵中熔铸情感,充分展现诗歌的情感力量,进一步增强临场诵读能力。

【理论指导】
一、诗歌和谐的音乐
诗歌的音乐性主要来自语言的音乐性,而语言的音乐性则表现为内在的情绪律动与外在韵律的完美结合;它通过押韵、声调、节奏等手段把内在的情绪律动外在表现出来。
    从艺术的起源来看,诗与音乐几乎同时诞生,所以,诗习惯上称为“诗歌”。古代诗歌,讲究平仄,字音长短交错,统一中富有变化,不仅可以吟诵还可以和乐而唱。
    因此,诗歌最适合朗诵,具有很强的个性化表现力和情感冲击力,应该多加诵读锻炼。 
二、诗歌的内在情感节奏
    节奏是诗的感性外表,也是诗的内在的生命的律动,存于内而形于外,内在的节奏较之于外在的形式化的节奏更为重要。
    内在节奏,主要是指情绪(情感)的统一和变化。抒情诗总是立足于现在的时点上来把握和表现集中于自我的心理体验,为了突出某种主导性的情感,就必须围绕主导情感形成统一的基调。这种统一的节奏,强化了主导情感,并赋予诗的内在结构以一种高度的整一性。然而,光有统一的基调而缺少变化,主导情感就会显得孤立贫乏,因而必须在统一中赋予变化,使情感基调通过情感强度的变化得到完美的表现。
三、诗歌的风格
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的独特标志,并以作品的形式予以表现,形成既定的一贯的格调。风格与个人的审美取向、生活经历和时代风貌等都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因此,在阅读作品时,把握作品的风格以及与此关联的因素,对于深入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以及变化大有裨益。
四、诗歌朗读的基本要求和比赛评分标准
1.基本要求
    在充分理解和感受作品的基础上,把握诗歌内在的情感节奏,和音律、停顿等外在节奏,并尽可能将两个方面统一起来,情感节奏变化要流转自如。朗诵时尽量脱稿。
2.比赛评分标准
项  目  评分要素 分值  总分 备注
基本功  语言流畅,普通话标准吐字清晰 ,声音清脆响亮。 25   
基本要求 感情丰富,表达恰当,能再现朗诵材料的意境。  25  
朗诵技巧 语句停连恰当,重音把握准确语调、节奏运用恰当。 25   
临场表现 仪表端庄,服饰得体表情、动作自然,落落大方。 25  
【活动指导】
一、活动规则
     本单元所选的诗歌,都具有很强的抒情性,但更适合个性化朗读(个人)。为了使活动显得公平公正,比赛所朗诵的分为必选和自选两种类型。必选的是《沁园春长沙》和《相信未来》两首诗中一首。自选的内容从《语文读本必修一》第二第三专题中选定,其中《回旋舞》和《短章四则》不能选。
    活动准备前期,由组长代表本组抽签决定参赛类型,再分头进行精心准备。评分、记分和积分办法同前。
 
二、具体要求
1、上台朗诵时,首先朗诵《沁园春》和《相信未来》其中一首,然后再朗诵所选诗歌。
2、朗诵完毕之后,简单谈谈自己为什么选这首诗,自己的朗读体会或者是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
3、对照比赛评分标准,精心做好前期彩排。
4、小组长将活动要求告诉组员,然后在自愿报名的基础上,确定参赛人员,每组两位同学参赛。
5、比赛前一天提交报名表:
三、活动设想:
通过一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对现代诗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基本掌握了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和技巧。本节活动课是单元学习的总结,给学生提供一个朗诵诗歌、创作诗歌、感悟诗情诗意,展示自我才华的舞台。
这次活动共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学生自己活动,完成以下活动任务:
1、自由诵读《语文读本必修一》上“青春颂”“韵”两个专题的诗歌,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节奏内涵。
2、选择两首,查阅资料,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反复诵读体会,最好能背诵。
3、选择活动项目:
选择以上规定内容中的一首,并朗诵。并且谈谈对这首诗内在情感的理解,谈谈自己对朗读中节奏感情处理的理解。
第二阶段安排一课时,主要是汇报活动的成果。
【主题】
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在语文学科的基础上注重个性发展
【过程】
一、教师引入:青春的生命具有无限的可能性,他朴素、纯洁,拥有活力四射的梦想和标新立异的锐气,无数的人用文字歌颂了这个生命阶段的可贵,在这些文字中穿行,每个人都会被深深震撼。诵读这些诗,感受青春情怀。
有人说过,少年情怀都是诗。
少年有着自己的卓然风采,有一份走向成熟的孤独,也有一份揉和着甜蜜的忧愁,或许还有一份纯真而朦胧的情丝。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少年的孤独,少年的忧愁,少年的快乐,少年的情怀少年的诗。
    下面按照组别以及顺序,开始进行诗歌朗诵比赛。
二、学生朗诵《再别康桥》
教师提出如下问题:能告诉我你为什么喜欢这首诗吗?
学生交流对诗歌的理解。
《再别康桥》这首诗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连用了几个“轻轻的”、“悄悄的”很有节奏感。而且作者用跟情人依依惜别的心情和笔调来写与康桥的离别,给我很多想象的空间,觉得回味无穷!
诗歌反映的情感是复杂的,既有理想幻灭的感伤,更有对母校的挚爱、依恋,以及淡淡的离情别绪。全诗以三个“轻轻的”起笔,将至深的情怀幻化为西天的云彩,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情感表现得真挚、隽永。诗人善于从生活中捕捉鲜活、富有个性特征的景物形象,糅合诗人的情感与想象,构成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从而营造了优美、明丽的意境。那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河中的波光艳影,还有那软泥上的青荇……各种物象相映成趣,无不浸透着诗人对康桥的无限深情。
三、学生朗诵《雨巷》……
教师:这首诗什么地方吸引了你呀?
学生交流对诗歌的理解
教师:《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早期最负盛名的代表作,他因此诗而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本诗艺术精湛,大量运用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形成了循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和婉转悦耳的乐感,把诗歌的音乐美发挥到极致。同时,诗歌又兼用了比兴寄托和象征的手法,将中国古典诗词中凄美的“丁香”意象、现实中悠长寂寥的雨巷和期待中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创造性地组接在一起,形成迷离朦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所期待的情怀,给人一种幽渺的美感。
四、学生朗诵《六月我们看海去》
教师:在这首诗里我们读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
教师:这首诗为什么会让人不自觉地就采用轻快的节奏去读呢?这取决于这首诗组合句子的形式,一是全诗没有一个标点,让人读起来停顿较短;二是很多诗行都是由几个短句组成,这种短句的组合读起来显得畅快有力。这样,就形成了这首诗特有的轻快的节奏。潘洗尘的这首诗,即使不看每个字的内容,我们单凭它的节奏,就能感觉到青春的气息,感觉到那种风风火火,欢欢乐乐,匆匆忙忙。
五、学生朗诵《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教师:你如何理解这首诗?如何理解海子诗中所描述的“幸福“?请想象“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学生交流。
这是一首体现了强大的生命张力的诗,但诗人个人的追求,仍无法和“尘世”对抗,因而“幸福”也只能是“闪电”,虽然强大,却无法持久。理想与现实的背离,今生与来世的矛盾,使得诗人想象了一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房子。在那里,幸福的瞬间静止,一切的渴望重叠。反过来,则映证了世俗世界的极度悲剧性。
七、学生朗诵《回答》
教师:如何理解诗歌的内涵?
学生谈理解。
教师:北岛的《回答》标志着“朦胧诗”时代的开始。诗中展现了悲愤之极的冷峻,以坚定的口吻表达了对暴力世界的怀疑。诗篇揭露了黑白混淆、是非颠倒的现实,对矛盾重重、险恶丛生的社会发出了愤怒的质疑,并庄严地向世界宣告了“我不相信”的回答。诗中既有直接的抒情和充满哲理的警句,又有大量语意曲折的象征、隐喻、比喻等,使诗作既明快、晓畅,又含蕴丰厚,具有强烈的震撼力。
八、总结反思
教师:通过朗诵,请总结一下朗诵中除了要注意诗歌的节奏,还要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诗歌的时代背景,作者,诗歌的主题内涵等。
九、评奖
通过听课的语文老师评奖,朗诵的九位同学中,评出了第一第二第三名。
第一名:吕科宇、奚鹏飞
第二名:徐爽
第三名:王彩凤

十、教师小结:
16岁的天空,是多彩的世界;16岁的心海,荡漾着无限的波澜;16岁的纯真,充满着烂漫的幻想。把属于你们的快乐,属于你们的忧伤,属于你们的故事用心去感受,用笔去记录,就是少年的诗!希望通过今天的活动,我们班能有更多的同学爱上文学,爱上写作!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