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就信,就奉行。有声音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有许多人应:是啊是啊。于是摩拳擦掌准备,为赢。
准备什么?
英语奥数琴棋书画……这些极好的东西,自然摄取,可以非常宝爱的东西——成补品了。被迷信,其实也是被贬损。
越早越好,从胎教开始。
时间就是海绵里的水,挤呀挤呀。就要发扬“钉子精神”钻啊钻啊。成年人可以呀,小小的孩子,不得喘息。我听到家长说:你给他一个童年,就会亏欠他一个未来。
失去童年,就一定有期许的未来?
孩子们怎样生活,不是秘密。
来到这个世界,就是要拼个输赢的。芸芸人群里只有两种人:赢者和输者。而赢的总是那么少。人生是一场一场接连不断的竞技比赛,看看比赛就知道了,越来越不承认第二名,只要第一。
几乎每天都成功制造大批失败者。失败就是硬生生的失败,没有余地,几乎所有城市乡村都不相信眼泪。说起来并不新鲜,不过是很多人确信的人生“丛林法则”,弱肉强食,没脾气,谁叫你不够强硬?谁叫你发展迟缓?谁叫你不适应?
谁叫你没有在第一时间像需要的那么优秀?
黯然神伤,也活该。——就是社会达尔文主义嘛,知道不知道这名目没有什么关系,做起来不含糊就是了。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只有承认现实,适应现实,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令世人普遍认可的所谓“成绩”,才能体现出生命价值。
为此成绩,研究技法策略是必然的,人们也可以原谅各种手段。
可以对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状态视而不见,或者认为是必然呈现的:无聊,无奈,疲惫,痛苦,亚痛苦,苦难,拟苦难——还可以有别的样子么?别人的失误失策,当然暗自欢喜,因为是“我的”机会。这样很可怕,想想就明白一点可怕在哪里——你一定是赢的那一个?今天赢了,保证永远不输?战斗,到生命最后一息,也依然是输了。教育如果也是如此,真是很冷,不寒也栗。
谁来定义强和弱?优和劣?
如何评价发展中的人?如何评价发展在一定时间内不平衡不确定状态的人?拿尺子的人只拿一把两把尺子,不就是“武大郎开店”的精致版本吗?淘汰,是个残酷的字,而贴着“劣等”“弱者”“不成器”“难成才”标签的,恰恰是咱们自己的孩子,贴标签的手居然不软不颤抖,真够强。
一个小型的聚会,自然谈起大家的孩子。问话这样开启:
你的儿子(女儿)在哪国?
无一例外的把“很成功”的,“不太成功”的,“怕将来不成功”的孩子送走。其实送走一样残酷。我想说的是:他们躲避什么?如果躲避得了,又说明什么?
起跑线已经不是入学(幼儿园,小学),开始在哪里?父母是否健康高智商,营养是否全面均衡是否有钱更讲究饮食是否有条件艺术熏陶滋养……,是否来自一个优等的家族种族,是否具有起跑跳跃“超人”的力量……即使不说下去,不联想“雅利安人种”,单看为了教育孩子做的事情,也可观。
种种努力,没有科学知识和人道精神打底,还不如不要。弄得人间大教室,无一处不教育,无一处不特别明显的目的明确的教育。看一朵花,写一篇作文是理所应当的,要不看花干什么。带幼儿去公园,一朵花一只鸽子也要练习做加法,磁带里播放的应该是小九九和英文单词。几乎所有的儿童都会背唐诗,拿来表演开心的是一家人,他们看到了未来的成功。
其实我说不上道理,只觉得乌烟瘴气。
傍晚玩耍的小学生对话:
做完作业了没有?
老师的做完了,爸爸妈妈的还没有。
你妈给你留几张?
不多,奥数语文一样一张(试卷)。
那咱们快回去吧,我爸妈留的多。
孩子们可能终生不会玩耍。呆呆的,没有试卷的时候,就像陕北疲倦至极的农民一样,只想什么也不干,“坐一天”。
院士,这么稀有的人物也牢骚:减轻负担了,我的孙女在家里不知道怎么学习,怎么办?——好办,再把负担加上就是了,越沉越好,从此明白怎么学。
怎么用“敲门砖”,用过之后,丢掉。这话说起来不好听,负气的样子。说温和点:是否可以引导孩子“重新”学习,拾回丢掉的好奇心,拾回很多更宝贵的。至少意识到有一些东西丢掉了很可惜。比如:真的喜欢点什么,为自己喜欢的投入心血,真的质疑和探索,为真的收获快乐。比如学习严肃阅读,学习真诚表达,说自己的话,省察自己的内心。比如学习快乐,学习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微笑,学习做事情……应该很多。
自己努力,所有被剥夺的,会归还给你。
不用悬梁刺股,也可以健康成长。不用焚膏继晷,也可以有收获。即使夜以继日,也不会哈欠连天,怨声载道,因为:我做,我喜欢。
每一天都有微小成绩,未来也不那么绝望。即使一样的“失败”,连过程也失败的失败,更彻底一些。把一次考试考学的失败就看成“灭顶之灾”似乎更可怕。何况积累成功怎么会最后失败呢?更长久说来,或许不以成败论,以是否感觉自己充实完美论,以如何穿越时间论。或许,不太在意,来自他人的“论”。我们的文化,过于看重功德了,而功德又很容易简化讹化为成官位钱财,这些明晃晃的东西,谁也不敢看淡。看淡的几位,真的假的吧,都要在历史上记下来。多元化选择生命方式,不大惊小怪,也需要期待未来。
你的儿子这么出色,怎么教育的?——我问。这儿子跳级,高一就参加全国物理竞赛拿大奖,保送北大。儿子父亲说:很简单,就一回。
当然十分好奇。
他说:一次傍晚,我领他回家,天快黑了,路口卖报纸的还卖呢,买报——买报纸来——,声音有点悲哀。他不能回家……我对儿子说:好好念书,要不就像他。于是……
事情当然不会这么简单,这几乎是笑谈,虽说说的人很郑重。哪怕有一点点这缘由,也值得思考:因为不要做“下等人”,不要那样“悲惨的人生”。发奋。
这没有错。可是根深蒂固的“下等人”“人上人”概念,按概念觉得他们永远是“他们”,是必须远离的。这样的动力,距离人道主义精神,距离博爱和悲悯,距离平等有多远呢?一不留神,我们就是我们所看不起的“下等人”,想尽办法也要避免这样的命运,避免不了呢?只好……一如很多很多的人,就在那里,生死由他。
输得真惨。
因为起跑线?因为过程?谁已经看到了先验的结果?
安定社会,保障机制比较健全,在一定程度上不仅仅靠丛林法则生存,揣测“他们”一团黑暗的活着,也不是特别有把握。即使现在,一切都不如意,一个具体的产业劳动者,一个小摊主一个农夫也未必如“高高在上者”刻意描画的那么糟糕。也可以这样说:攀上去,未必到达天堂,落下来未必一定是地狱。只是看上去很美,或看上去很丑。这样的看,也并非绝对,每一个人都在既定的等次里,你蔑视给你擦皮鞋的男孩子,也理所应当被那个车子比你大许多的胖子看不起。最高层次的,几人而已。他们的情况,也复杂着呢。
即使这样,也永远不放弃固定想法,不择手段要攀上梯子最高层,在第二层是地狱,在第一层之下任何地方都能够“画地为牢”。这还不包括,努力攀登的人是孩子,被逼迫过程中丧失的纯真,健康和幸福的能力。不包括,扭曲的心智。是的,没有童年——且不说一个人没有童年,是怎么样的不完整,怎么样的恐怖——也似乎没有黄金的未来。不输?
不输,未必赢。
不输在起跑线上,输在哪里?
赢的几率很小,赢了也未必就是真的赢——如果计算成本,如果算上失去的。
这些文字也是偶尔跳一跳,如在泥沼,跳得过低,不过陷入更深一些。也很怕美妙的想法和改革动作,是顿时闪亮又即刻熄灭的焰火,空留闪烁时的欢喜和惊讶,之后湮灭,一切照旧。每一个人都是参与者,不旁观,不冷嘲,一点一点努力。
以更为开敞的胸怀容纳,吸收对立面的精神营养。倾听幼稚的,简单的,或者深思熟虑的“不同的声音”,同时审视自我,否定自己——在矛盾,混沌中,混乱中,以求一点: 颖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