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网登录
您好,超级管理员! 进入后台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专题网站>>档案室>>档案编研>>校史>>文章内容
三河口中学校史
发布时间:2008-12-22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

三河口中学校史

 

三河口中学已走满了不平凡的六十九个春秋,由一个班、几十名学生的私立延陵初级中学发展到二十八个班级,一千三百余名学生的武进市三河口中学。校舍由红专校北的十间教室扩展到桥南鳞次栉比的崭新教学楼,期间曾有多少园丁默默奉献和莘莘学子在此奋进成才。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特别是三中全会以来,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生德智体和谐发展,逐步成为全面育人办有特色的一所社会主义新型学校。

一、创办阶段(一九二九年~一九四九年)

三河口中学的前身是私立延陵初级中学,创办于1929年,学校最初设在常州局前街婆娑巷小学,后来迁至东直街关帝庙,学生百余人。校长是三河口街上的是旭人

1937年秋,日本侵华,常城吃紧。学校又迁至村前镇,1938年学校又迁至焦溪

19392月,横山桥敌伪驻军至焦溪骚扰,校舍被延陵遭此浩劫,一时难于重振,于是师生星散,学校停办。

1945年春,由邹少劲等人发起,在三河口高山书院开办三河口补习班,招收初中一、二年级学生共五十余人。

1946年秋,经协调改三河口补习班为私立延陵初级中学,邹少劲任校长,是旭人任校董会主席,并以河东园胜阉南首一片公地屋作为永久校址。经过整修扩建,学校于次年初夏迁入新舍。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七月,首届学生26名毕业。嗣后,逐步扩建校舍,充实设备,加强教学工作,取得较好成绩。民国三十七(公元1948年),部分师生在共产党的教育和影响下,秘密出版(油印)进步刊物……《新生》月刊,前后共出九期。解放前夕,全校师生111名,其中大多数是爱国青年,有的经地下党同志介绍而来。

二、发展时期(一九五○年~一九六六年)

解放初期,在武进市人民政府教育局直接领导下,调整人事,改组校董会,制订学校发展计划。1951年,由武进市市长俞酉章等及校董会积极募捐经费,征集义务工,扩建校舍二十一间。一年级开始双轨制。1952实行三轨制,并增设土木专修制(中专)一个班,招收初中毕业生36名。1953年,学校调整土木科学生并至苏州建筑工程学校毕业。1955年下半年,学校开始建党,与横山、焦溪、北夏三所中学联合成立支部。同时在校门对面——北塘河南岸,建造新校舍30间,开辟大操场,并在北塘河架起一座木桥,取名延陵桥,以沟通南北两岸新旧校舍。

19567月,延陵初中归市办,校名改为武进市三河口中学。学校规模为初中三轨制,高中双轨制。这是郑陆区第一所完全中学。1958年,高中开设四个班,全校共有15个班级,900多名学生。

1959年,本校初中升学考试成绩第一,1960年高中毕业生107名,录取高校98人,录取率91.6%

1961年,三河口人民公社成立,从此学校在公社党委领导下,单独成立党支部,王有方任党支部副书记。

1963年,《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下达,我校进一步建起正常的教学秩序,教育事业稳步发展。1964延陵桥重造,后在70年代上级拨款,建造这座双曲水泥桥,意思是学生通向又红又专的桥梁。

三、动乱年代(一九六六年~一九七六年)

19666月,中共中央《五·一六》通知下达后,批判“三家村”,破“四旧”,文化大革命开始。7月停课闹革命,领导被批斗,教师遭审查,学校机构瘫痪,秩序混乱。8月起成立“红卫兵”造反组织,许多学生“杀”上社会,进行全国性大串联。

119671月红卫兵组织投入“夺权斗争”。2月起开始“复课闹革命”。并有“早请示”、“晚汇报”。下半年社会上武斗时起,“复课”遂停。本校“八州”和“红色”两派组织你斗我揪,学校一片混乱。

1968年暑假期,清理“阶级队伍”,一批教职工又遭揪斗。下半年贫下中农管理学校。部分初中班下伸到丰北、中降、新沟三所初中,随班下伸教师和设备。

1969年,学校改为四年,初高中二、二分段。

1970年,落实“五·七”指示,实行开门办学,走出校门,大战芦荡,劈山造田,主兼颠倒,课业荒废。

21971年,深挖“5·16”运动波及学校,又一批教职员工蒙受不白之冤。同年,“四人帮”炮制的《纪要》出笼,兜售“两个估计”,全盘否定“十七年”。

31974年,开展“批林批孔”、学习“儒法斗争史”。“四人帮”吹捧“白卷英雄”,鼓吹“读书无用”。批“师道尊严”批“复辟回潮”,使学校再次陷入混乱之中。

41975年,“反击右倾翻案风”,学“朝农”。

5、学工学农又学军,空头政治冲击教学。

动乱十年,一场浩劫,学校遭到破坏,教育质量严重下降。

四、奋进岁月(一九七七年~一九九八年)

197610月,我们党粉碎了“四人帮”,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校迎来了教育的春天,我校由乱到治,教学秩序正常,教育质量稳步提高。1979年武进县为解决当时中学理化教师的严格缺额,在我校开办镇江师范专科学校武进大专班。当时有2个物理班,1个化学班,我校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进入90年代,学校发展突飞猛进,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校园变化日新月异,河中师生齐心协力,锐意进取,励精图治,共铸辉煌。1992年我校被武进县人民政府命名为骨干中学,三河口镇党委、镇政府历来尊师重教,为河中的发展共筹措投资600多万元,用于河中改善办学条件,推进现代化工程,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铸就了三河口中学精神,培育和形成了良好的三风“校风、学风、教风”,自93年以来,学校成为一个开拓创新,团结奋进,充满活力的优秀集体。我校各方面的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学校步入辉煌时期。

河中变化大,办学效益高,原因何在,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这首先得益于河中有一个 ——团结实干的领导班子。团结实干是河中领导班子的最大特点。各位校长都能讲实效,讲团结,多商量,多谅解,他们处理好校长与副校长的关系,校长是一把手,但不是一把抓,副校长能理解一把手的正确思路,并环环相扣,节节相依。正副校长分工明确,做到份内之事抢着干,份外事协同干,不打擦边球,不踢扯皮球,不说客套话,不讲背后话,有事集体研究作出决定,分头实施,我校能不断选拔和重用年轻教师,把教育、教学、教管等方面敢选拔上来,实行能者上,打硬仗的中青年教师选拔上来,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的方针,以确保学校领导队伍的最强和最佳活力,我校校长都姓“教”上主课,作表率,当行家,正是团结实干,使得河中领导班子形成了一股合力,成为一个强有力的“战斗堡垒”。他们勤政廉政,身体力行,有力地感召了全体教师,正是他们的团结实干,从而带出了一支——“无私奉献”的教师队伍。在河中这块土地上默默耕耘几十年的老教师,还是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他们不计报酬,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可以说,没有这种无私奉献精神,就谈不上河中的高质量,就谈不上河中的一切,河中的老师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竞争,他们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刻苦钻研教材教法,深入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效益,为了达到教育教学的最佳境界,他们站在“三个面向”的高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教师的强烈事业心、责任心、进取心和自信心。正是这竞争,自1993年以来会考,高考连创佳绩,并连续四次荣获市高中教学质量一等奖,河中的德育工作者,积极探索育人规律,切实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竞争中无不体现着他们对事业,对学生的无比热爱;竞争中班级管理得到进一步强化;竞争中,后进生转化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正是这竞争,河中获常州市德育工作先进学校;获江苏省教委授予爱国主义教育读书活动优秀组织奖。在这里,我们可以这样说,河中的每一个教师身上都写满了“无私”;河中的每一个荣誉、奖牌背后都镌刻着“奉献”。正是这些教师教育出了一个——勤奋向上的学生群体,河中的学生勤奋好学的足迹,为了振兴中华,建设家乡,他们争分夺秒,渴求知识;为了祖国的繁荣,民族强盛,他们勇于探索,奋力拼搏,他们就一只只蜜蜂,广采百花而不知疲倦。河中学生勤奋好学的动力何在?富有理想,努力成才,正是他们的动力源泉。“今天我以河中为荣,明日河中以我为荣”,已经成为河中学生的行动准则。

在河中领导、教师、学生这三个群体内部和群体之间,共同的责任,共同的荣誉已完全使三者形成了一个共振共鸣,不可分割的整体。今天,他们正牢记着肩负的历史使命,弘扬河中精神,争创一流,勇攀高峰!

 

三河口中学档案室    

199811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