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
《农村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与方法的研究》
课题研究实施计划
常州市武进区三河口中学 化学组
一、课题研究基本情况
1.课题名称:农村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与方法的研究
2. 实验时间: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
3、课题成员:化学组成员
二、课题的提出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能力的培养者。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做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实现“教是为了不教”。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当教学中扮演组织设计者的角色。 教师应从自己做实验——甚至“黑板实验”得出结论,学生“背实验”的怪圈中走出来,将动手、动脑、体验实验还给学生。教师做好组织者,引导学生有效进行实验教学,引导学生假设,引导学生正确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获取知识与技能。
化学实验中所蕴涵的新现象、新方法特别是农村中学的化学实验,由于仪器条件等的限制,实验过程中所出现和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是各种各样的,很多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难以解释和应付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化学实验教学的情景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材上的化学理论与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在课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将可能出现的各种现象都考虑全面,想学生所想,疑学生所疑,解学生的困惑与疑问。
农村的天然物质,千姿百态,丰富多彩。教师要利用好这一天然。有时,将相关的天然物质的变化和书本的知识结合起来。有不少的化学变化在实验室很难做,但在农村去随处可见,随处可取,农村化学教师根据教学的要求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发觉这些现象。教师根据农村特点,从校本出发,做好典型实验。并让实验延伸到课外,根植于生活,积极开发农村实验。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构建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高中政治教育从教材走向生活的目标(内容),以高中思想政治新课标理论和现代生活教育思想为指导,以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逐步丰富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知识经验,提高知识创造生活的能力,经过学生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去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四、本学期课题研究的具体工作计划
本课题的研究和实验计划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认真系统地学习有关的理论。这是一个新的课题,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接触的不是太多,现在必须静下心来认真地学习一些相关的专著和他人的经验性文章,在学习中提高认识,在学习中转变陈旧的观念。
①利用业务学习和课题组活动时间,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师生拥有了自己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多媒体网络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有机整合,使网络成了学生“自学、自悟、自立”的工具,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态度的实质性的变革。因此,在现代教育技术领域,我们必须下大力气,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学习并经常性运用,才能提高自身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促进有效教学。②组织课题组成员外出观摩听课,学习兄弟学校的课题研究成功经验,拓宽视野,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课题组成员的教科研水平。
(2)我们以课堂为课题研究的主阵地,认真开设好试验课,课前组织集体备课,课后及时评价,切实通过课堂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①以年级为单位,每星期进行一次集体备课。统一教学进度,讨论教学设计,制定适合学生的教学学案,真正做到能够运用信息技术让政治课教学从教材走向生活。
②课题组成员每人每学年要开设试验课。试验课以三河口中学课堂教学基本要求为主要指导思想,以“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学生活化”为实验目标,实施目标教学,认真处理好教材,课堂教学围绕目标创设教学情景,教学过程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充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开课老师按照课题方案中的相关内容,确定试验目标,认真备课,写好教案,在开课前发到每位听课教师手中。每位听课教师认真听课并做好研讨发言准备。
日期 | 开课教师 | 开课标题 |
9月 | 蔡春梅、顾丽花 | 待定 |
10月 | 徐芬、董继红 | 待定 |
11月 | 李敏锋、张丽群 | 待定 |
12月 | 史月萍、李秀敏 | 待定 |
③进行说课、听课、评课及理论学习活动。本课题组定于每两周开设一堂验课,单周四下午第二、第三节为试验课活动,下午第四节课进行理论学习及评课,全体成员要积极参与活动,相互研讨,认真评议,总结经验,寻找不足,不断改革,不断创新,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各位老师及时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撰写高质量的教学反思和教学论文。
为了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理论水平,使每位教师参与到科研活动中来,教师积极撰写有关课题研究教育教学论文,充分展示本课题研究的成果,不断总结实验经验,参加省市各级各类论文评比活动。
化学组
201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