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分集中会议、汇报点评两个阶段。活动第一阶段,张广斌副处长做主题发言:首先,指出了“校本课程建设推进项目”实施的目的,即为了推动学校的内涵式发展,加快学校的校本课程建设,提升学校的课程改革能力。第二,谈了对第三批校本课程建设推进项目的认识。第三批项目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与十九大“文化自信”的要求相一致的,是文化强国建设的需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手段。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校本课程建设推进项目的正确打开方式有三:一是让传统文化主导育人工作;二是清晰育人对象,针对学校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地方特色;三是实施有亲和力,强调“身教”。第三,对各项目校提出了要求与希望。一是要结合专家的意见形成学校对传统文化的相对整体的认识,要在自身弄明白的基础上推进项目。二是将专家的指导性意见形成文字记录,并发送到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作为中期检查的参考与依据,项目研究一定要严谨、慎重。希望参与项目研究的学校快速成长,能有一批学校成为该项目的样板学校。
活动第二阶段,各项目学校在分会场进行开题汇报,并接受专家指导。在分会场三,常州市三河口高级中学教科室衡晓刚副主任、卓立子老师从“研究课题提出的依据、本校本课程与学校课程体系的关系、研究内容、推进思路、阶段成果”五个方面作了汇报。专家对河中的汇报给予高度认可,蔡可教授就认为,三河口高中的项目“选中了本地的一个文化名人,内容非常好”。林静教授也认为,三河口高中“把当地宝贵的资源作为校本课程建设的资源,方向正确且有自己的特色”。同时,专家也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蔡教授指出,“要站在学生的立场展开实践,防止老师包办太多”,可以“围绕四大方面的内容进行‘大家说季子的故事’、‘自编情景剧’、‘探究季子在常州的活动’、‘季子与学生当下生活的关系’、‘建设延陵季子专题网站’五个项目的学习”。周勇教授指出,“应把重心放在学生可以做的事情上,如以学生为主的项目学习。不要奢求在学术上寻求突破(如事考证),要让学术界的进展为学校的项目研究提供支持,以减轻师生负担。”林教授则建议,“借季子讲常州历史,不要局限在一个人物上,要在历史场景中呈现人物,尽可能让学生辩证地看人物思想与历史事实”。
在为期两天的开题活动中,三河口高级中学项目组不仅接受了专家的高位引领,也借鉴了兄弟学校的智慧做法。学校的项目研究不仅有了明确的方向,也有了切实可行的做法。相信,在学校领导的鼎力支持下,在项目组老师的共同努力下,项目研究定会结出丰硕的果实,学校定会走上内涵式发展的道路,学生定会拥有足够的“文化自信”。(撰稿:衡晓刚 审核:李秀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