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口高中教科研基地建设活动(二)
1、主持人:今天的活动主要围绕学校的综合课题《引领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评一体化模式研究》展开。
(1)先讲一下课题的研究意图和进度。
《引领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评一体化模式研究》旨在通过“教学评一体化模式”的构建“引领学生主动发展”。
该课题于2016年6月申报,9月市级备案,2016年11月开题论证。
2016年下半年,“课题研究”构建了“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模式”(见示意图)。
2016年上半年(上学期),研究的重点是“在教学中渗透‘评价’要素”,通过在教学过程中植入“表现性任务评价”来引领学主动发展。于是就有了“教学评一体化”示意图及“引领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评一体化的通用操作模式”。(这个通用操作模式是基于三维目标设计的,“核心素养目标”提出来之后,这个操作模式就不合时宜了。同时,这个操作模式是基于历史学科设计的,说它是“通用”操作模式,也是不恰当的。还有,“通用操作模式”中表现性任务评价表制定出来之后,也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它的可操作性、适切性等等也可能成问题。)
基于之前一年的研究基础和问题,本学期的研究重点是:构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引领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评一体化的学科目标操作模式。模式的构建,可以在“通用操作模式”的基础上改进设计,也可以“另起炉灶”重新架构创设。“到底怎么设计”,呆会儿可以议一议。
(2)接下来,着重讨论一下本学期(2017年下半年)的研究计划(主要是研究任务的增减或改进,及任务的分配)。
2、教师发言(罗列主要观点及建议):
(1)
第二,建议“评分规则”改为“评价规则”。认为评价分为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主张实行质性评价(因为有些学习任务是难以量化的),“评分规则”一词有“量化评价”之嫌。
第三,认为“判断表现”属于“即时性评价”,需在课堂教学实践探究如何对学生的学习任务进行即时地“判断”。
第四,学生的学习行为分为“内在行为”和“外在行为”两种,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行为过程(如语文学力发展课堂中两个“连续性区域”的创设)。
(2)
第二,认为信息技术中“活动单导学”就是一种表现性任务,可以借鉴运用。
(3)刘云霞:认为完整地实施此模式有难度,可在课堂教学中实验该模式的某些环节,并在教学后依据此“通用操作模式”创设语文学科的课堂操作模式。
(4)陈亚莉:认为“评分规则”改为“评价规则”也不恰当,因为“判断表现”和“表现任务、评分规则”合在一起才是“评价”。(整理者:可改为“评测规则”)
(5)衡晓刚: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三步逐步构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转化为‘学习目标’”的“引领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操作模式”。第一解读学科核心素养;第二,列举“学科教学中利用‘评价’引领学生主动发展的成功案例”一二(在此基础上分类归纳评价的方式方法,如有可能再制定评价表);第三,借鉴“通用操作模式”构建“ ‘引领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操作模式”。
3、确定子课题《基于“‘学科核心素养’转化为‘学习目标’”的“引领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操作模式研究》的组长,及明确组长的主要职责:一是制定子课题研究方案;二是分配学期研究任务;三是组织开展研究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