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环境下,教育理念、学习方法、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与学科特点、技术环境、教学程序,是各学科在建构课堂教学范式过程中必须思考的核心元素。这些核心元素重点鲜明,需要统筹兼顾,融合创新。
教育理念:民主、个性、建构、对话
平等民主、开放包容是互联网+时代的文化特质,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学生们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在这样的文化浸润中成长。单一内容来源、教导主义和教师控制,无法尊重和发现每个学习者的个性,统一内容、一致步调、一把尺度的评价也让传统课堂教学范式很难实现真正的平等与民主。只有打破传统课堂范式的强控制、高结构体系,基于各学科的课程标准,让学习内容可选择、学习方式多样化、学习过程可视化,并把学习放在有意义的真实或者虚拟的任务中,才能真正落实学习者控制的民主、个性、建构、对话的课堂。
学习方法:选择性、探究性、合作性、线上线下混合、深度学习
选择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线上线下混合学习、深度学习,体现了新的教育理念,代表了互联网时代的学习方式。互联网+时代学科课堂范式,综合运用这些新的学习方法,支持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支持学生的个性发展。
选择性学习,不再是基于知识点的训练,而是关注大主题、大单元、大问题,给学习者自由选择的空间,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路径。这将会舒缓传统课堂的无法破解内容单一、思维僵化问题,技术的应用为学习者个性化的选择创造令人兴奋的空间。
探究性学习,引导学习者深入问题情境,利用新技术新工具,在海量的信息、跨时空互动、数据收集、抽象表征等自主探究方式中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锻炼深度学习的能力。
小组合作、远程协同、线上学习、线下实践……这些从学习者需求出发,与真实的生活紧密联系,以问题解决、任务驱动、项目实施为核心的学习方式,避免将知识孤立抽象、碎片化,避免了对知识点的“深挖洞”、“机械简单操练”。
学科要求:依据学科课程标准,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每个学科的范式设计都要落实学科核心素养,都要依据学科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提出的本学科改革的方向和改革的要点,应该成为互联网+时代学科课堂范式基本的出发点,在此基础上,梳理目前学科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思考互联网+环境下解决关键问题的路径,形成本学科范式的基本思路和框架。
教学程序:科学、简明、凝练、可推广
教学程序是互联网+时代学科课堂范式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在融合各种核心元素基础上产生的新的教学结构和流程。教学程序必须科学、简明,高度提炼,便于推广应用。关注低结构设计、多样化选择、个性化创造等特点。
教学程序的设计,一定要走出知识中心、教导主义的框框,要从终身学习时代的要求出发,关注学习者的个人选择,关注交互探究,用即时学习的理念和策略,把认知技能和知识习得嵌入到今后会被使用的有意义的任务或者情境中。



互联网+时代课堂教学范式核心元素
发布时间:2017-07-07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张建新
![]() ![]() |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