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会长首先就高晓声研究现状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一、如何客观认识高晓声,陆会长认为在研究过程中一定要把高晓声当人看,而不是“神”。二、文学艺术需要考证,但不应成为“考证癖”。三、对于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一定要区分开来。
朱静之教授通过阅读各种高晓声的资料,认为高晓声是从三河口中学走出来的当代文学大家,他的作品有一定的历史意义,他50年的创作生命周期中有17年是在我校度过的,这是他创作的积蓄期。因此,此行的主要目的就是希望高晓声老师的当时的同事、学生能提供感性的第一手研究资料,了解他在三河口中学的文学足迹,以期能在高晓声去世15周年(2014年)能圆满完成研究会第一批研究成果,使《高晓声的文学世界》这部著作能既带有普及性又带有文学性。
刘建峰校长对研究会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一、一定要精心筹备,高晓声在我校的经历是丰富的,要积极寻访知情者;二、要多方位多层次召开座谈会,围绕主题,多方考证,以期能客观真实地还原高晓声其人其事。
高晓声的同事、学生、亲戚等在会上积极发言,纷纷把自己了解的高晓声的为人、创作习惯等告诉各位研究者,使他们零距离地了解了可贵的第一手资料,为有效研究提供了有力保障。
陆林深会长对大家毫无保留的、不辞辛劳的求证非常感动,但他更盼望着研究成果能在大家热情细致地挖掘帮助中圆满完成,同时他希望研究会的成员们能充分认识高晓声的价值。3个多小时的会谈意犹未尽,这只是一个良好的开始,相信这良好的开始一定能使研究圆满完成,我们都期待着!
高晓声文学研究会活动现场一角
高晓声文学研究会会长陆林深在发言
常州大学教授朱净之谈研究高晓声的意义
校长刘建峰谈对研究会活动的一些思考